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3-12-2 08:20 编辑
第 一 篇 中共津市地方组织的创建 (1921年7月~1926年3月)
第一章 20世纪初期津市社会经济状况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初的津市,为九澧交通枢纽、经济重镇。帝国主义经济文化相继侵入,民族工商业逐步兴起,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突出。
第一节 帝国主义经济文化侵入津市
辛亥革命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家根据中国屈辱的《内港行轮章程》,将轮船开进津市港,在澧水沿岸租赁栈房和码头,相继通过代理人插足津市市场,大量倾销洋货,大肆收购农副土特产品。津市成为列强们在湘西北地区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据点。同时,津市的商品经济因此受到刺激而迅速发展,形成20世纪初期津市经济的一大特点。 1912年后,美孚火油有限公司、英美烟草公司、英国亚细亚煤油有限公司,英国“太古”、“怡和”及日本“日清”、“戴生昌”轮船公司,后有英国“太古公司”、“怡和洋行”,日本“日清株式会社”、“三井洋行”,德国“爱理司洋行”、“胜家公司”,美国“施美洋行”、“合义洋行”等涌入津市,以至洋行林立,洋货充斥。其时列强各国的资本侵入津市的主要形式是:一,商品输入,即倾销本国工业产品,诸如煤油、洋蜡、香烟、食糖、染料、缝纫机、搪瓷器皿、肥皂、布匹等。二、大肆廉价收购农副土特产等原材料,如桐油、棉花、皮革、猪鬃、雄磺、药材等。三、投资交通运输业,兴建码头和参与客、货运输。洋货输入和农副土特产品输出,导致津市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土纱、土布、土靛等地方传统手工产品不敌洋货,生产销售日趋萎缩,而桐油、棉花、药材等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受到刺激,输出猛增。1912年,津市桐油集散量约2万担,到1924年,增到6万担,最多时为13万担,成为湖南第二大油市。棉花集散量常年10万担,最高达20余万担,为湖南最大花市。1924年《湖南实业杂志》82号载:“经岳州出口之津市货,民国8年(1919),为关平纹10815两,民国10年为26179两,民国11年为20278两”。 文化侵略是帝国主义推行殖民政策和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以传教为中心的文化侵略活动。他们中的许多人披着慈善家的外衣,深入中国城乡,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多方面的侵略活动,企图在精神上奴化中国人民,征服中国民心,培植为他们在中国进行殖民统治服务的势力。1885年,天主教传入津市,西班牙神甫在牌楼口建天主教堂,还开办育婴堂,收养弃婴,以博取市人好感。天主教津市本堂区还派传教士在新洲、渡口、拖枪口、清化驿、顺林驿、大中堰、姜溪桥、张家厂、如东铺、永镇河设立分堂。1902年,基督教传入津市,芬兰差会派牧师到津传教,1905年用4000银元购房作教堂。牧师们向市民散发“福音”宣传册,劝人听道,举办查经班、青年会,吸引人们参加。又开办津兰医院,津兰学校,免费收治教徒病人,招收教徒子弟入学就读。1908年基督教会新建福音堂,芬兰牧师、教师、医生70余人相继到津市。1915年在福音堂成立基督教湘西信义总会,直隶芬兰差会,总会下辖津市、慈利、大庸、永顺4个公会,各公会在津市、澧县、临澧、安乡、石门、慈利、桑植、大庸、永顺、龙山等地集镇和农村设立区会37个,发展教徒1864人,中国籍牧师20人。1920年,基督教湘西信义总会更名为中华基督教信义总会,仅津市公会辖澧县、安乡、梦溪、大堰垱、渡口、新洲等15个区会、教徒608人。教会创办信用合作社、信生染织厂,提出“在布道中生产,在生产中布道”。教会学校开设圣经课,宣传教义,宣扬崇洋媚外,企图泯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中共津市市委党史办公室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