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3-12-12 09:34 编辑
第二章 第二节 新式学堂的出现
1904年,芬兰国基督教牧师在津市福音堂创办津兰小学,分男、女两校,首开新制学校先河,1908年,芬兰国牧师、医生、教师70余人到津市,于次年创办津兰中学,开设中文、文学、地理、外语、圣经等课程,学制四年。1912年,同盟会员澧州教育会会长樊友云创办津市大成两等学堂,选聘回津知识分子李斗青、朱渭川、樊寿乔、赵壁成等人为教师,开设国文、英语、算术、格物、修身、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操等课程。公立镇福、师益两小学亦建成开学。澧县劝学所在津市开办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1913年,又在新洲建县立第八高等小学校,津市所隶区团也办起汤石、禄保、中和、三义、保合、永安等6所小学。1920年,大成会创办澹津女校。 新式学校的建立,一改陈腐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提倡革新社会,崇尚科学。在教员方面,许多接受了新思想新观念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被选聘而走上讲台,向学生灌输新知识,宣传新思想,在教育内容上,废除专攻四书五经的旧制,所开课程全面创新。这些新式学堂学校,成为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主要场所。大成两等学堂首届毕业生朱务善考入北京大学后,与李大钊等人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孙世灏、黄承鼎、樊生左、李津身、熊应栋等人,留学欧美,回国后皆成为教授、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