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42|回复: 3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五十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6 10:07: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2-16 10:13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五十二)

k蟞龐 2023-07-01 10.16_1_edit_238041641205912.jpg

第八章  工商记忆

第二节  企业传奇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朵奇葩
    1956年,手工业大搞合作化,几家制作庙香的个体户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生产竹杆蚊香和皮纸蚊香的合作小组。搞了几年,生意不好不坏,如同鸭子汆水,掀不起个浪来。
    1958年3月,市民政局将社会待业个体商贩及街道闲散劳力22人组织起来,自筹资金2000元,在新建坊正街开办一家制作痱子粉、洗发粉、杀虫粉及鞋油的化工组。后取名为社会福利化工厂。
    1959年大兴工业,集小成大,市里将这两个合作小组组合,更名为津市洞庭化工厂。该工厂生产糖粉、果汁露、汽酒、汽水、香精、雪花膏、清凉油、哈利油、肥皂、立德粉等十几个产品,下设蚊香车间。
    时隔多年,这个组合“家庭”成了大器,分别组设蚊香厂和造漆厂,以其蚊香、油漆两大产品,双双跻身津市市属工业企业十强。
    1.蚊香厂
    蚊香车间于1963年从洞庭化工厂析出,更名为津市蚊香厂,将传统的圆条型盘香改为方条型盘香,生产“河马”牌内销蚊香和“斑马”牌外销蚊香,当年出口近千箱。  1964年,为发展生产,将厂迁至杨湖口,建成年产6000箱蚊香的厂房,自此,企业走上了一条励精图治的发展道路。1974年,蚊香厂在南岸阳由建高级蚊香车间,专门生产出口蚊香。嗣后由于质量赶超日本“红牌坊”,境外市场销售强劲,蚊香销量跃居香港首位,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一片大好。企业不失时机扩大规模,先后将津市竹器社兼并,设为蚊香第三分厂,后又将市高压水管厂兼并,设为第四分厂,遂组成津市蚊香总厂。
    1980年代是蚊香生产的黄金期,1985年,斑马牌高级蚊香全击蚊虫时间、有机氯残留量、燃点时间及外观造型等各项指标全面超过日本“红牌坊”。1988年年产蚊香16.42万标箱,为是年全国蚊香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产值2270万元,利税361万元。同年,以该厂为龙头组建了全国蚊香行业最大的企业集团-湖南斑马蚊香企业集团公司。集团旗下拥有25家单位,成为集生产、科研、商业、外贸于一体的新型经济联合体。其产品获1988年上海“今夏之最”金棕榈奖、1990年轻工部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并多年在香港及中美洲地区保持销量第一、质量第一、卖价第一。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和喜爱。蚊香一时成了津市人外出必须携带的见面礼。
    1990年,全市共生产蚊香12万标箱,其中出口近万标箱。时值市领导班子换届,新一届领导班子首次提出“一城六支柱”的战略目标,“一城”,即为蚊香城。1992年5月,蚊香总厂斟马换将,为津市蚊香奋斗近30年的老厂长杨远伟因年龄“过线”而退位,致使津市蚊香在“一城”的口号下越滑越远。津市蚊香厂衰落的原因主要是:
    一是盲目扩张乱投资。从1993年至1997年短短4年间,企业先后与香港两家公司合资办厂,投入资金574万元,在海南办厂投资800余万元,另投资建成特效绿仙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两条生产线,总投资约2000万元。这一时期荣辱共存:一方面是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994年至1995年,斑马牌高级蚊香先后获得第二、四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5年斑马牌蚊香获湖南省名优产品称号。另一方面是坏消息不期而至,新投资的项目不是收效甚微,就是血本无归。
    二是销售市场混乱。自建厂以来,蚊香产品即由市日杂公司包销,嗣后,二轻供销公司分得一成,两家近30年的苦心经营,各自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点。扩大企业自主权后,蚊香厂建起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并与两家经销商签订协议,划分各自销售范围,初还循规蹈矩,不几年便乱了套。厂家自恃是自己的产品,打破游戏规则,随意“侵犯”对方“领地”,导致局面失控。两家经销商无奈退出市场,原是三角支撑的销售市场如今变成了单划桨、独撑船。蚊香厂表面上是垄断了市场,实际上是削弱了力量,毕竟营销学不是一日两日学得来的。
    三是行政干预加剧。企业的重大抉择似乎都需听从市里的指令,这使得企业的当权者无所适从,更为要命的是,企业利润如同韭菜,隶属关系、“要害”部门、银企关系等均是被割韭菜的理由,当然,美其名曰“赞助”,“赞助”是最好的托词。老厂长杨远伟常年唠叨:“蚊香的利润,就好比针尖上面削铁。”这话,既是诫言,也是忠告。杨在位时,以其资历,这类割韭菜的事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2001年,年仅 66岁的杨远伟退位,这一年,蚊香总厂更名,变为股份制企业。
    2000年,全市公有企业改制,企业实施“两个置换”,蚊香总厂改组为湖南斑马蚊香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该公司整体出卖,更名为湖南新斑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至此,自1963年蚊香车间从洞庭化工厂析出,成立津市蚊香厂,该企业走完了它整整40年的历程。回望来时路,最令人怀念的一段时光还是1980年代,生产、销售两旺,一厂变四厂,最令人振奋的是,全厂干部职工都相继分到了福利房,这在当时整个工业企业中实属罕见。所谓瑕不掩瑜,在蚊香人的眼里,这个“瑜”,指的就是这一黄金时期。
    2.造漆厂
    1962年,洞庭化工厂因产品质次滞销,工人只得自寻门路。这种“自生自灭”的街道企业在那个年月极为普遍。许是“天不灭曹”,1964年,市五金公司一批过期油漆需加工处理,有人通报了这一信息,“病急乱投医”,在任何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工厂用简易工具手工操作竟获得成功。这一“柳暗花明”的巧遇如同给洞庭化工厂打了一针兴奋剂,企业立马找准方向,向油漆制造行业进军,遂更名为津市油漆化工厂。从1964年到1967年不到四年,产量翻三番,油漆产品增至四类三十多个,并增加了中档醇酸漆的生产。
    油漆系易燃易爆炸物品,因该厂坐落在市区老屋,历经两场火灾后,1967年,该厂花了一年时间,自筹资金24万元,在南岸麓山下(原陶器厂旧址)建起新厂,更名为津市造漆厂。工人们曾自嘲道:烧死了就是一只鸡,没烧死就是一只凤凰。1979年,企业筹资完成了技改,实现配料、研磨、配漆、装罐、包装一条龙生产,日生产能力达20吨,产品发展到硝基漆、氨基树脂漆等10大类180余个品种,并制定了《航海牌涂料产品说明书》,使企业在标准化上迈进了一大步,遂企业逐年在设备、产品开发上加大投资,陆续在各个级别的质量检验评比中获得好评,并被授予各种荣誉,为产品的销售铺平了道路。截止到1980年代末,企业拥有资金3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81万元),职工356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年生产油漆能力5000吨,年产值达到827万元,成为本市重点企业之一。
    1989年至1993年是造漆厂的鼎盛期,几年时间,年产值从800多万上升到2200 万元,利税上缴一直稳定在200万元以上,1993年更是达到了290万元的峰值,成为全市市属工业企业第一,仅次于湘澧盐矿的纳税大户。1990年代开始,国家放开油漆市场,传统的销售模式被打破,企业产品由原来的“五金公司”包销,逐渐转向到了自产自销,为顺应这一形势,企业先后在株洲、衡阳、湘潭、岳阳、益阳等地级市开设销售网点15个,年产值一度以20%的速度递增。1993年,企业实现产值2200万元,达到建厂以来的峰值,年上缴利税一度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0%,企业综合经济指标为全市第一。
    形势大好的背后,其实也是危机四伏。1990年代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油漆生产厂家泛滥,假漆、次品漆大量涌入市场,他们以低廉的价格,灵活的销售手段分得市场的一杯羹,而正规的生产厂家处境艰难。此时,津市造漆厂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二:一是生产销售运行紊乱,由于原材料市场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进货难,销售难。进货难在于,油漆的主要原材料是梓油,澧水上游的石门是梓油的主产区,由于“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梓树遭受到了严重的砍伐,元气一直未得到恢复。销售难在于,现今市场开放,争夺资源便不可避免,销售一改“包销”到“自销”,固然要花费企业的很多精力,这其中既有网点的合理布局,又有销售的专业学问,无一不影响着销售周期以及资金回笼,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二是企业负担日益加重,由于造漆厂一直承顶着效益好的光环,除正常的缴税外,其他诸如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应接不暇,导致企业严重“失血”。仅以1987、1988、1989年为例,上缴税金分别为207.62、146.50、256.3万元,而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仅为22.77、23.63、0.27万元。树大招风,为各项隐形支出已经成为企业的“祸害”,毕竟是公有制企业,企业负责人的任免权在上面,厂长即使想抵制,也是有心无胆。仅拿年终财务关账一事来说,那年月全市大多数企业不景气,盈利的就那么几家,任务完不成,只能让这些盈利的企业顶重头。所谓顶重头,即财务缺口由银行贷款填上,而银行利息由企业背着,这一“莫须有”的利息无疑加重了企业负担,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当然这都是体制上的弊端造成的。1994年,企业负责人更换,继任者显然担当不了这扭转乾坤的大业,没两年,企业关门停产。
    从一个街道作坊起步,七八个“婆婆姥姥”创业,从生产痱子粉、哈利油到生产各类油漆,企业最盛时有职工近400人,年产值2000多万元,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连续8年上缴利税过百万,最高年份达290万元,居全市市属工业之首,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待续。

wKgBs1hh36yAJ2FBAAykIfM5XJM339_edit_173187745530703.jpg



56075_edit_173122564280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6 11: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2-16 19:33 编辑

一个屋檐下的两朵奇葩
1956年,手工业大搞合作化,几家制作庙香的个体户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生产竹杆蚊香和皮纸蚊香的合作小组。搞了几年,生意不好不坏,如同鸭子汆水,掀不起个浪来。
1958年3月,市民政局将社会待业个体商贩及街道闲散劳力22人组织起来,自筹资金2000元,在新建坊正街开办一家制作痱子粉、洗发粉、杀虫粉及鞋油的化工组。后取名为社会福利化工厂。
1959年大兴工业,集小成大,市里将这两个合作小组组合,更名为津市洞庭化工厂。该工厂生产糖粉、果汁露、汽酒、汽水、香精、雪花膏、清凉油、哈利油、肥皂、立德粉等十几个产品,下设蚊香车间。
时隔多年,这个组合“家庭”成了大器,分别组设蚊香厂和造漆厂,以其蚊香、油漆两大产品,双双跻身津市市属工业企业十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6 11: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个街道作坊起步,七八个“婆婆姥姥”创业,从生产痱子粉、哈利油到生产各类油漆,企业最盛时有职工近400人,年产值2000多万元,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连续8年上缴利税过百万,最高年份达290万元,居全市市属工业之首,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2-19 15: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品尝文化美餐,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6:46 , Processed in 0.0409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