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朗州醉翁 于 2024-1-9 20:08 编辑
缅怀伟人谆谆教诲,回望人生斑斑足迹(上) ——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作者:徐隆广
敬爱的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人民的大救星!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永垂不朽的伟人、圣人和神! 敬爱的毛主席,您老诞辰130周年已经到来,离开我们也有47年了。天上星星朝北斗,心中想念毛主席!这是14亿中国人民对您的无限忠诚和永恒怀念! 敬爱的毛主席,在这天上人间共缅怀的难忘日子里,您在马克思那儿,有马、恩、列、斯相伴,又有朱、刘、周、陈作陪。我想:在浩瀚淼淼的天宫里,吴刚定会给您捧出陈酿醇香的桂花酒,嫦娥也会献上婀娜多姿的长袖舞! 在这普天之下的茫茫人世间,从湖南韶山冲里到北京天安门前掀起的“毛泽东热”,汹涌澎湃,翻江倒海,震撼中华民族亿万人心和广袤神州,也震惊浩淼无垠的寰球和天宫! 敬爱的毛主席,此时此刻,我无限深切地感受到,您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里,永远活在世界人民心中,也永远活在大千寰宇,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辉! 我信仰“灵魂之说”。这个被无数科学家论证过的“灵魂”,附着在人们的躯体里,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不生不灭,不离不弃,成为主宰人类躯体的非物质存在! 党有“党魂”,国有“国魂”,军有“军魂”,还有“灵魂附体”“灵魂相伴”“灵魂伴侣”,形影不离!“灵魂”广泛存在于寰宇和人间! 在人的第六感觉中,我受到“灵魂之说”的刺激,于是心中生出灵魂之光的灵感!在“天人合一”信仰的诱导之下,我写下了这篇科幻式的微信,缅怀伟人的谆谆教诲,回望人生的斑斑足迹,用以告慰在天之灵的伟人丶圣人和神,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在这当今全球信息化的魔幻时代,我想通过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国际宇航空间站和全球网络传播媒体链接,给您老发送这一帖“特快”微信。我又想,在当今中国高科技突飞猛进的习近平新时代,我的这个科幻式的快递,一定会传播到遥远的天宫,转发到您的手上!
敬爱的毛主席,我在您老故乡湖南一个小县城里,怀揣着满腔的知心话儿对您说: 我是一个世袭农民的儿子。感谢观音菩萨,我的出生与您老同月同日不同年,比您年少46岁,相隔两代人。我曾嬉谑自己“神堂角下开铺——享神的福”,不仅托您的福丶沾您的光,还在您老的光辉思想指引下健康成长,奉献社会! 忆往惜,心难忘,气难消!新中国成立的当年春节,我曾被有钱有势的远房姑妈骂做“讨米都要打破碗”的无用之人。但这被我称之为“春节羞辱”的伤心事,却萌生了我的初心与使命:长大了,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奉献给全社会! 就在那年9月,我沐浴您的阳光洪福,唱着“东方红、太阳升”的歌儿,走进了当地新办的徐家小学,如饥似渴地开始发蒙读书。在徐家小学只读了一年就考进了沧港完小,而后就按步就班,先后考上了汉寿县初级中学、常德市第二中学,直到岳麓山下的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大)。一路阳光,一帆顺风! 感谢您老人家,我寒窗苦读13年,不仅全部免费上学读书,而且掌握了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作为人生成长的一件武器,储备了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最令我难忘是,曾携手同窗好友肖一柄丶张济众、杨培平等班团干部,每当周末就经常从湖南师院南院走到北院,爬上岳麓山,游览爱晚亭、云麓宫和岳麓书院,一起高声吟诵《沁园春。长沙》: “怜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代伟人壮阔豪迈的千古绝唱,潜移默化,沁入肺腑,春风化雨,孕育了我们报效祖国丶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和火热激情!您青少年时期在岳麓山留下的伟岸形象和精神风范,我又称之为生命之躯的“灵魂”! 那是我青春时期耳濡目染,切身体察,追求人生理想和信仰的一段筑梦岁月!
此后,我走上了当年由省教育厅直接分配的教学单位汉寿二中。 从那时起,除了正常教书之外,我就经常拜读您老人家的书,《毛泽东选集》成为我办公桌面上的案头书,尤其是“老三篇”及后来的《毛主席语录》,其中的金句总不离口,刻骨铭心,浸入心扉! “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成为我当年的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矢志不渝,终身不忘!至今我都还能吟唱那首流行歌曲《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并集中表达了我那时的心境和感受: “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万遍下功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只觉得心眼里头热乎乎。真好像那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小苗儿挂满了露水珠!毛主席语录滋养了我,干起了革命动头足!那一字字丶一行行,我越读心里越亮堂!那革命的道理金光闪,句句说到我心坎上。真好像那一片钥匙打开千把锁,心头升起了红太阳!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我永远握紧手中枪!” 这“手中枪”就是我的“手中笔”!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武器! 参加工作后,我先从教,后从政,弹指一挥间,一晃就是的40年! 曾记得,我手执三寸粉笔,脚踏三尺讲台,从事过初高中语文教学和中小学师资培训,可谓“桃李蹊下,弟子三千”! 那时,我遵循您老人家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高指示,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传道授业,培养一代新人。其教改经验曾在常德地区教育局召开的石门蒙泉座谈会上得到交流与推广。有关从教故事,在已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大湖波澜》一书中,著者“秋鹤”(实名周运来)以“徐宏广”为化名进行了较为真实而详细的披露。 从教期间,我还被抽调参与全国人口普查、“四清”社教、曹坪蹲点(时任县委书记何秋舫蹲点大队),并在县委办通讯报道组从事调研采访丶新闻报道,与当村搭裆李志辉、刘子敏、童栋章等,一起采写全省先进单位汉寿县八斗丘党支部、金鹅民兵营、新堤团支部和曹坪妇代会等单位的典型经验,以及先进个人战斗英雄戴笃伯、红色少年杨明波、钢铁战士艾祖信(含其所在学校石板滩中学)等个人的先进事迹。还曾被地区教育局派往常德县〈现鼎城区)蔡家岗公社,为时任党委书记刘春樵采写蔡家岗中学教育革命典型经验发言材料,并受到春樵书记的接见与宴请。 与此同时,我还长驻湖南日报社,并前往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经常聆听汉寿友人夏阳丶禹舜丶刘阳初和周江南等新闻界大佬指教,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以及《湖南日报》《湖南科技报》《湘声报》等20多家中央和省市报刋,发表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和研讨论文等500多篇,1200多万字,成为《湖南日报》通讯员,《湖南科技报》和《专业户园地》记者,被人称作汉寿的“一枝笔”! 那时,生活简单艰苦,工作劳累奔波。常常是一顶斗笠一个包,一双胶鞋满地一跑,爬山涉水,食宿不定,身体累了,嘴里还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困难就到哪里安家!” 那是我在青壮时期,人生历经艰苦磨练丶锻炼成长的一段美好岁月!
11976年是一个令人悲伤的年份!那一年,中华民族三个顶尖的开国元勋相继走了,毛主席您老走在最后,享年83岁。在当地举行的追悼会上,我泪流满面,心中只有一个意愿:继承毛主席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您老一段谱成歌曲的名言在我耳边回响: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士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就在那一年,我的人生出现了一次重大转折:遵命从政,不讲价钱,并开启了我人生历经25年磨砺与淬炼的艰苦岁月! 那段时间,我一切工作听党安排,一切行动听党指挥。先任坡头公社党委秘书,并在老革命家帅孟奇故里原红星大队(现陈家湾村)先后跟随县委书记周立民和县长解正南驻村蹲点,并兼任县委工作队资料员。此后,又奉命调往汉寿县农办(委)工作,先后曾任党组成员丶综调秘书丶副主任丶主任科员,并兼任过县经管科(后改农经局)党支部书记和多经办(后改养殖办丶甲鱼办)主任丶农科教(办)主任丶农广校校长等10多种职务,长期主管全县“三农”综合调研,负责对上汇报。退职后,还在县平建办上班,在县老科协任职,在县政协参政协商,直到推迟两年退休。 那段时间,我身边不离您老的人生哲学“老三篇”,口里不离您老的金玉良言《毛主席语录》,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人生宗旨,把白求恩当作做人榜样,把愚公移山当作做事动力,勇往直前,不留遗憾! 人为什么要活着,又怎么活着?这是人生的首要问题,也是关键问题。我从您老的“老三篇”里找到了答案,并身体力行,从不懈怠! 在我的一生中,我特别贊赏您老在《纪念白求恩》中的一段话: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争做“五种人”,发扬“五种精神,就成为了我对人生宗旨的诠释,也影响了我一生的功名和荣誉。 通过自我解剖,我深知自己既不是当官的“料”,也没有贪财的“心”;既没有社会背景,也没有人际靠山;既不对上阿谀奉承,也不对下欺瞒哄骗;还从不给领导行贿送钱送物,这也许就是我人生的一个致命伤疤!那时,我只有一个想法:一心只想忠诚老实做人,埋头苦干做事,多做好事,多写好文,一心只想争做您老倡导的“五种人”!这就是深藏在我躯体里的“灵魂”所在!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那段时间里,我遵循您老的谆谆教导,白天下基层,夜晚写材料。或随书记丶县长搞调研,然后写成工作报告或调研文稿,或参加相关会议。在我的日志里,很少有过节假日,也不分白天黑夜,就连大年三十初一也都在咬文字丶写材料,做 文章。至今还受到家人的责难,听到朋友的惋惜!但我还是挺过来了,问心无愧! 改革开放后,社会浮躁,人心叵测。有县委书记曾找我谈话,要我下到乡镇任书记,或到部门当局长,我都不屑一顾;在“一切向钱看”的时弊氛围里,有人找我要化肥或柴油之类的紧俏物资,说我“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我也淡然处之;有人给我送现金,划宅基,修私房,也被我婉言拒绝!不恋官,不贪财,不求名,不逐利。这就是我的本性!尽管自身位卑、职低、待遇少,在当今反腐拒变的伟大斗争中,有人说我“傻”,但我一直还在“傻”下去!我相信历史是一面“镜子”,人民有一双“眼睛”!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在从政的25年里,我不仅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而且分享了付出后的快乐与幸福: 在那段时间里,我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和《中国特产报》以及《湖南日报》《常德日报》等中央和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稿500多篇,1200多万字。尤其是在调研报告丶专题论文的写作上,有了一个质的提升或飞跃! 据统计,在这段时间里,仅就当时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调研报告丶研讨论文,在北京和湖南发表后,我就收到了来自全国政、经、科、文等学术研究机构发来的各种通知或信函多达150多件,其中邀请参加中央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70次,并大会交流或印发材料;荣获国内外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丶二等奖53次;入编大型文献典籍出版发行35种;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考察活动46次;个人辞条业绩入典30部(条〉。尽管这些活动由于诸多原因所致,虽然未能全部如愿以偿,但其中许多突出事例还是客观存在,记忆犹新: 比如《从调整种业结构入手,建立新型农村产业结构》一文,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印发到人,并在全国调整产业结构座谈会和湖南省农村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发言交流。后经世界学术成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设美国加州)?总裁郑古先生亲自提名推荐,国际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审查丶三审论定,在国际论坛交流活动中,荣获“世界重大学术思想(成果)”特等奖(成果获奖号zdsx090158),并入编《世界重大学术思想获奖宝典〈中华卷)》,由世界文献出版社(设香港)出版,全球发行。这是作者笔耕生涯的最佳作品,也是作者所获嘉奖的最高荣誉! 又如《汉寿县中华鳖产业化初探》一文,系本人作为常德代表(会议规格不到县,我是唯一县级代表)参加“湖南省21世纪初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暨建设农业创新体系研讨会”所撰论文,曾荣获袁隆平院士倡导丶署名并亲自授予的《优秀论文》证书。后又29次参与全国性大型学术研讨会,10次荣获全国优秀论文特等奖丶一等奖和优秀论文奖,并被中国香港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列入《国际优秀作品〈论文)》评选,入编《中国发展文库》《中国新世纪市场经济纵览》《中国改革发展论坛》《新世纪改革发展战略文库》等17种大型文献典库。此乃作者在湖南乃至全国最早研究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成果,也成为推介汉寿特色产业的重磅之作!后来作者撰写的有关重大申报调研报告,又为汉寿县率先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中国甲鱼之乡”和“中国黑杨之乡”两块金字牌匾! 有鉴于此,我已退休两年后,在一次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还被授予“汉寿县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及奖金5000元。时任县委书记杨先平在县委工作报告中还脱稿激情赞扬了一番,最后说:“这也是一种迟到的爱!”引发全场掌声雷动! 所有这些事实,都使我深深感受到:工作有奋斗,事业才有成果,人生才有价值,生命才可贵!我也乐在其中! 在此期间,本人还荣获省市县各种荣誉和奖励43次,并被省委丶省政府授予首届“湖南省党政机关先进秘书工作者”(至今全县仅两人)、“常德市优秀实用人才””汉寿县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这些事迹都已载入我的出版文稿结集《绿野拾零》(41.5万字)和砺志回顾《我的日志》(17.7万字)两本著作之中。后者还在汉寿县城云鼎大酒店举行新闻发布暨公开捐赠活动,市县有关领导和老科技工作者百余人参会并宴请。 所有这些事都己成为历史的真实,客观的存在!尽管自身官卑、职低、待遇少,甚至有人嫉妒,引来非议,但我还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因为,我始终崇尚真理的光辉丶信仰的力量!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我在洞庭湖畔、沅澧大地摸爬滚打了25年,感到十分欣慰或惬意的是:人生在峥嵘岁月里逐步走向成熟,事业在艰苦拼搏中绽放出一束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