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3-12-26 21:44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六十一)
第八章 工商记忆
第三节 岁月钩沉
八、三洲街牛马行 牛马行,即是做牛马交易的场所,同时也做宰坊,牛肉贩子将贩来的牛牵到宰坊宰杀后,再拿去卖肉。老师傅每宰一头牛,工钱为一斤牛肉。三洲街牛马行是境内唯一的一处牛马交易所,做此业的多为回人。民国时期津市的牛行主要有魏学同的“魏善芝”牛栈、马绍银的“马玉记”牛栈、魏先烈的“魏义发”牛栈、“李鸿章”牛栈等数家。津市回族的起源无考,但三洲街有清真寺和回民巷,与之对望的桥北又有他们的牛马行,历史无疑渊远,且“魏善芝”牛栈传至魏学同时已是第七代了。因信仰和习俗的相同,后期来津的回人也大多集聚于此,说起三洲街牛马行,人们就自然地把它和回人联系在一起。 1918年,冯玉祥率部进驻湘北,即任湘西镇守使。他因公务常往来于常澧之间,尤为津市街市的繁华所震撼,那一句“堪比山东府治”的惊叹流传至今。三年后,冯部撤离,随军武术教官李光荣毅然脱队,留在了澧城。经人撮合,李光荣与同是回人的县师爷遗孀组成家庭。一年后,喜得一男婴,李给自己的儿子取了个同晚清名臣李鸿章一模一样的名字。初为人父的李教头从长计议,亟回河南老家处理家务事宜,好一心一意在南方过日子,不料途中染疾殒殁。再度成为寡妇的女人相信这是命,故摒弃一切幻想,一门心思将小鸿章抚养成人,幸得娘家接济,日子虽过得艰难,小鸿章仍是一天天长大。 因是回族,李鸿章打小就在牛马行里滚爬(牛马行多是回人经营),熟络如家,十五岁便能相牛、宰牛,后嫌澧城冷清,便携母来津独立门户。津市周边多为滨湖垸乡,历来为澧州牛马交易大市,而此行业又多为回人,故人们常将牛马与回人联系在一起。三洲街桥外紧挨郊野,茅舍便利,加之水草丰盛,牛马行最旺时多达数十家。这里也是回人聚居之地。李来津虽晚,又是独姓,但性情爽朗,为人忠实,待人和睦,尤以业务精湛,很快服得人心,站稳脚跟。有一年,湖北公安一匪首来津,因患病歇住李家长达一月之久,李家如客相待,分文未取,毫无抱怨。日后,有一次李鸿章在湖北贩牛,返回途中,被一伙土匪打劫,那头目听得李鸿章一名,立马前来解索松绑,好酒好菜,供为上客,还护送李鸿章出境。此事一时被人称为传奇。李鸿章也常以此告诫后人行善积德。 1950年代,各牛马行组成合作社,李鸿章被推为社长。此后虽名称和隶属关系几次变异,但津市人还是习惯称它为牛马行。每到秋冬两季,三洲街桥外自成一景,牛马行棚内棚外全是牛(还有少许骡马),那条东西贯通的马路上,人们或牵或赶着牛朝牛马行走去,老是断不了线。这情景几乎成了一代人的回忆,尤以那些当时半大的孩子记忆为甚。放完学,他们去牛马行牵头牛到后面的野地里吃上几个钟头的草,就能得到两分钱的报酬。 1966年,邢台发生大地震。为尽快恢复灾区生产,中央指令湖南为其组织一批耕牛。任务最终落在津市。李鸿章拿出浑身解数,足迹遍及整个湘鄂边区。牛棚不够,他就用南岸的一个废弃窑厂临时代替。上百个日日夜夜,上千头经过检验合格的耕牛源源不断运往北方。为此,李鸿章得到地市两级的嘉奖。 1967年,涔澹农场驻军的一个骑兵连解散,几百匹军马无法处置,最终向津市求援。李鸿章除了会相牛外,还会相马。这一次,他又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马在北方主要用作交通工具,而军马又优于一般的马种。这一次的交易不仅部队满意,北方来的地方同志也满意。而李鸿章本人也因为父亲的老家做了一件大好事而欣慰。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