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1-7 16:50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七十)
第九章 工商人物
时代就是一个舞台,而同在一个时代出生的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舞台有大小,角色有主次,虽是同台出演,可剧情的跌宕起伏,人物的悲欢离合还是得由主角来演。风云多变的二十世纪,无疑是湘北小城津市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场大戏,从满清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世纪横跨了三个朝代。若以商、工划界,恰好又是各自的半个戏场。商业的繁荣,换来了“小南京”之誉;工业的勃兴,迎来了“湘北明珠”之赞。那一拨拨的人物上场,就如同生、旦、净、末、丑,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次的出演都是美轮美奂。
第一节 商界人物
民国时期的津市富商,几乎都有同样的经历,即十二三岁从商做学徒,出师后独立门户,渐渐做大做强,最终跻身富人行列。这其中固然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以及不可求的机遇,而其本身的睿智过人和经商之道无不显于其中。不足半个世纪的中华民国可谓是多灾多难、战事频仍,却又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在一个自由经济模式的商埠,商人往往是这个城市的引领者和担当者,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将影响着一个地方的繁荣与安危。 1949年,既是一个世纪中间值,又是两个朝代的分水岭。若用一首古诗来形容这种时代的变迁,那王安石的《元日》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疾风骤雨的时代变革使每一个人身陷其中,无一幸免。勇进与彷徨、积极与消沉的交错,是这一时期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有的凤凰涅槃,得到了重生,有的沉舟侧畔,搁浅在了岸边。这里面无论是人物身份的转换,还是对命运多舛的感叹,都是一个时代的色彩。
五、胡异三
胡异三,湖南大庸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18岁始在大庸“李裕和”绸布杂货号学徒。三年期满,胡即独当一面,东下津市为该号坐庄8年。此经历为其日后在津市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 1927年,胡异三独立门户,自设商号,同曹菊舫往返于津、庸,做水上运货生意。利用在津期间建立的人脉和信誉,他赊购布匹、绸缎、毛呢、香烟、药品、盐、糖等日用杂品,薄利多销,脱手快,资金周转迅速,积累也快;后又扩大经营范围,在湘西北各县山区,廉价收购土特山货,生意越做越大,获利日厚,4年间,便拥有流动资金数万银圆。 在国民政府对鸦片采取“寓禁于征”政策期间,胡异三经不住厚利诱惑,曾一度插手经营鸦片,颇有收益。后感觉风险太大,恐得不偿失,毅然歇手。抗战后期,他将主要经营转移至大庸。除购置田产外,他将大部分资金连年用于低价收购市面上滞销的五倍子、棉花、桐油、茶油等土特品,只进不出。大量囤积在私宅“刘家仓屋”内,静观局势。抗战胜利后,交通恢复,出口物资价格暴涨,胡趁机清仓,不仅未受半点损失,其值成倍增长,发了一笔不小的“胜利财”。 在胡异三整个从商生涯中,广交英才,参赞决策,以收集思广益、众志成城之效。早年,他利用宗族和戚友关系,联络胡叙伯、胡醉六、李继禹、曹菊舫,成立“五人财团”,首在大庸开设“谦和”百货号,继以银圆500元兼并当时津市濒临破产的“复兴荣”,仍用原招牌经营土特杂货。与此同时,他还吸收各地民间富余资金,渗入异地扩大经营。如与向醒予在常德组设“瑞和”纱号,胡任名誉经理;与高晓明在桃源成立“仁昌”绸布庄,胡任监察(相当于董事长);在津市组设“怡和”绸布庄,胡任总监察;抗战期间,又与津市殷商胡彬生等合资组设祥和油行,胡任副总经理。后又根据业务需要,以“祥和”为核心,其内部组成胡异三、胡彬生、胡醉六、胡叙伯、曹菊舫的“五人财团”,并在长沙、汉口、广州、香港等地设有专庄。 纵观胡异三一生,白手起家,惨淡经营,先后开设铺面十四五个,加盟干将二十余人,可谓声势浩大,其所积累的流动资金少说也在一二十万(银圆)之巨。老一辈知情者估算,连同胡的不动产匡算,胡所凝聚的财富,按1990年代人民币折算,总数应在五千万以上。很难相信,就是这样一位巨贾,平素节衣缩食,一件粗布棉袄竟然补丁加补丁穿了十几年。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