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贺龙将军在津市(二)
文/宋先熙
津市九澧贫民工厂原是九澧各县人士创办的救济性的工厂,内设纺织、印染、针织、 缝纫等车间, 并附设学校, 实行半工半读。 工厂的设立, 对解决当时许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与青年无钱读书、 无业可就的问题, 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因执事人员贪污渎职, 以致有的工人散了, 老师走了,弄得车间不能正常开工, 学校不能正常上课,眼看就要垮台。1925年4月的一天,贺龙骑着一匹乌雅马,带着几个卫兵从澧州来津市,刚进街口就碰上了一群贫民工厂失业的工人。贺龙非常同情, 便在津市商会召开会议, 提议整顿九澧贫民工厂。并指示当时警备司令方玉振,在特税项下征收百分之零点五的附加税作为该厂整顿经费。以后,贺龙将军每次来津, 都要到该厂视察。 在贺龙将军的关怀下, 经过整顿,工厂恢复正常,贫苦孤儿继续得到学艺、读书的机会,群众异口同声, 称赞贺龙将军“做了一件大好事”。 贺龙参加北伐前夕, 这个工厂特地赶织了几千双袜子送给部队, 还另织了5双结实美观的袜子敬献贺龙, 千针万线, 表达他们的热爱、感戴之意。
贺龙驻扎在澧州时, 每次来津市就住在津市巨商镇大煤油公司经理张思泉家。有一次由张思泉与王芝九(吉大祥绸庄经理)陪同他到万寿宫参观了小补慈善堂,得知慈善堂平日为一般贫苦市民施药送诊、赠送寒衣和发放年米等事, 当即对张、王等人说:“你们会弄钱, 还要会用钱。 这个慈善堂还做得不够, 何不再办个半日学堂,让贫苦人家的娃儿也有上学的机会, 半天读书, 半天做活。”嗣后, 张思泉、王芝九、喻瑞辉等人在万寿宫办起了一所小补慈善堂半日小学,接受贫苦子弟免费入学,直到抗战时期才停办。 这也是贺龙将军在任澧州镇守使时期的德政之一。
在这时期, 贺龙为了打倒军阀, 积极开展参加北伐的准备工作。 在澧州设立教导团,培训军官,作为北伐骨干。另以唐荣阳留下的雄磺一批,折价光洋70万元,派售津市股商富户, 作为部队给养之用。
1925年, 津市爱国青年徐金生等人打死了住在华洋旅社中的两个英国军火商人,驻北京英使馆派员前来交涉,贺龙将军义正词严 据理痛斥,卒使来使一无所获,悻悻而去,人们拍手称快。 贺对这一事件的处理, 也充分表现了他抗强权、 不媚外的民族气节。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