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4-1-28 18:29 编辑
我在澧县中武乡的时光(3)
谭 佳
农村的孩子除了玩的花样多外,胆子稍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去捉蛇、翻蜈蚣、捡菌子、钓青蛙,也有喜欢安静的就钓鱼。 农村有句俗语“三月三,蛇出钻”,意思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过后,冬眠的蛇就开始出来活动了,这时候,经过一冬的休眠所有生灵都开始苏醒,也都开始出来活动经骨,繁衍生息。蛇和蜈蚣也都开始出洞活动了,这也是捉蛇和翻蜈蚣的最好时机。
能捉蛇的孩子大都最有胆量、手脚麻利、速度之快,当然也只有极少数的男孩子才敢干,只要蛇遇到他们,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他们一见到蛇,就会跟在蛇的后面,慢慢靠近,瞧准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蛇的尾巴,用力在空中一甩,蛇就立马像一条草绳,再也动不了了,那时候捉一条蛇拿到供销社去还可以买到几块钱的,也算一笔不小的收入。
因为环境的变化,加上人为的捕捉,后来几乎很少看到蛇了,现在的小孩子只有在动物园才可以看到蛇了。 听大人们说,如果看到蛇往洞里钻,是最好的兆头,按现在的话说,这天可以买彩票了。如果遇到蛇刚从洞里出来,这天出门或做事就要小心了,具体的含义都心领神会。
毕竟有胆量捉蛇的孩子还是少得可怜,但翻蜈蚣就不一样了,每到清明以后,大多数的男孩子放学回来或星期天,都会背上二齿钉耙,腰里用废布条或绳子系一个小的篾篓,篾篓的口也是用废布裹成球状扎紧的,用来装蜈蚣的。有拿生的会翻到二十几条,不拿生的翻出来那种[color=var(--weui-LINK)][url=]四脚蛇[/url]比蜈蚣多。
其实那时候根本没有人知道蜈蚣有夜出的习性,所以没有人晚上出去捡蜈蚣的。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一般都是晚上出门,特别是白天打雷下雨后的晚上,也不用二齿钉耙和篾篓了,都穿着高筒靴、买一把强光电筒、带一把火钳、提一个洗脚用的提桶,桶里放一部分洗衣粉的水出门,在一些高坎旁,新翻动的山地边,随便一晚上回来都是半桶子,几百上千条蜈蚣,小时候只有几分钱一条,现在都卖2-3块钱一条,一个晚上下来,有的会卖上几百上千元。 [color=rgba(0, 0, 0, 0.9)]当然,也有喜欢安静,毕竟捉蛇也好,翻蜈蚣也罢,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一般文静点的孩子,大人们都不愿他们出去的。他们就选择钓鱼,那时候堰塘的鱼真的多,也很好钓,那时候没有啥鱼饵买的,都是在自家稻床旁挖几条小蚯蚓,用一个小的玻璃瓶装满米,再倒点父亲喝的米酒用力摇几下,鱼饵就有了。鱼线上的泡泡没现在的精致,但也是选用鸡肢膀上的粗鸡毛,把两边的软毛剪去,剩下的那根硬毛用剪刀剪成半公分左右,然后用针穿上鱼线上面成一条线,根据水的深浅可以随意滑动的。选好一个地方,先将米酒撒在距岸边三米左右的地方,等几分钟后,将穿好蚯蚓的鱼钩放入撒好酒米的位置,静等鱼儿上钩。 [color=rgba(0, 0, 0, 0.9)]还有一种钓鱼的方法,就是耍刁,先在水面上撒一把米糠,用一种较小的鱼钩,鱼钩上缠满墙上的蜘蛛丝,鱼线不用泡泡,鱼线也不用很长,甩下去就拉上来,这样钓上来的大部分都是中指左右长的刁子鱼,这种刁子鱼最喜欢浮在水面,但游动的速度很快,喜欢水面上的东西,吃东西速度也快,所以甩下去就要拉上来,不用蚯蚓就是难得换鱼饵。我们把这种钓鱼法叫“耍刁”。 [color=rgba(0, 0, 0, 0.9)]当然,还有夏天用绳子系一小砣棉花,一头系在竹棍上,在堰塘边钓青蛙的、有春秋两季捡菌子的、在有马尾松的山坡上捡地点皮的(现在大部分山换成国尾松,不知为啥?有国尾松的地方就没有菌子和地点皮)。 [color=rgba(0, 0, 0, 0.9)]总之,我们的少年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但我是“三不到”:翻蜈蚣翻不到,捡菌子捡不到,钓鱼钓不到,因为我是个急性子。
其实,少年时代最快乐、最美好的记忆,并不是翻了多少蜈蚣、捡了多少菌子、钓了多少鲫鱼、刷了多少刁子…… [color=rgba(0, 0, 0, 0.9)]真正的快乐和最美好的记忆是父亲在夏夜里给我们讲的故事。 [color=rgba(0, 0, 0, 0.9)]父亲是个瓦匠,经常早出晚归,尽管活动范围没出当时的公社范围,也算是见个世面的小人物,相对而言,说话多少还是算有点幽默感的。也喜欢和我们三个孩子说话,也挺溺爱我们的,在我的记忆中,好像从没有打过我们,每次我们有犯错误的时候,都是母亲做恶人的,父亲从来都是做好人的,所以,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缠住父亲讲故事啥的。 每到夏夜,我们洗澡的时候,父亲就把擦干净的竹床搬到屋前的稻冲中间放好,我们洗完澡就自觉的坐到竹床上,等着父亲洗完澡来讲故事。
[color=rgba(0, 0, 0, 0.9)]父亲在我们的竹床风向的上方,先用稻草点燃,然后在上面压点土啥的,主要是为了生烟,给我们驱赶蚊子,做好这一切后,就搬把椅子,坐在竹床旁边,开始他的故事会。 [color=rgba(0, 0, 0, 0.9)]“你们看头顶上,星星最密集的地方就是银河,知道银河是怎么来的吗”?每个故事父亲总是以提问的方式给我们开头,让我们眨巴着眼睛望向繁星闪烁的夜空,月亮已升到我们的头顶,就像我们想去堰塘中洗澡,又怕母亲知道的样子,在银河边徘徊。 [color=rgba(0, 0, 0, 0.9)]“牛郎和织女被王母娘娘的玉簪划的河隔开,那条河就是银河”。父亲讲完牛郎织女的故事后,在结尾终于给我们说出来银河的来历。还说牛郎织女只有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才能相见,每年的七月初七那天,成千上万的喜鹊在银河的两岸搭起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就是在鹊桥上相见的。 [color=rgba(0, 0, 0, 0.9)]“每年的七月初七晚上,不满六岁的小孩,站在自家的苦瓜棚下面,还可以听到牛郎和织女说话的声音的”。听到父亲的这句话后,我立马跳下竹床,站在屋前的苦瓜棚下,但就是没有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还有白蛇传、西游记等片段的故事,当然,也给我们讲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的故事……。每天晚上至少要讲一个后,我们才睡觉的。
[color=rgba(0, 0, 0, 0.9)]记忆犹新的还有先生打酒的故事。 [color=rgba(0, 0, 0, 0.9)]从前,有个不识字的老农,在自家开了个小卖部,这天正好下大雨,只见有位先生走进店里打了五斤酒,要老农记账,等几天来还。老农自己不识字,就把记账的本子递给先生自己写,先生接过账本翻开一看,只见账本上写着:大雨淋淋,来了一人,打酒五斤。 [color=rgba(0, 0, 0, 0.9)]这先生一看,前面赊账的人都没写名字,那我也不写名字,顺便就在后面加了一句:我也五斤。 [color=rgba(0, 0, 0, 0.9)]到年底,老农没见人来还账,又不识字,就找当地识字的人帮忙看,那识字的人拿起账本就念道:大雨淋淋,来了一人,打酒五斤,我也五斤。 [color=rgba(0, 0, 0, 0.9)]那老农一听就说:“你也五斤啊?那你到年底了,给我把账还了啊”!那识字的人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他们就拿着账本到县衙,要县老爷主持公道。县老爷拿着账本又念了一遍,最后也是一句我也五斤。 “啊!您也五斤啊?那刚好十斤酒,您是县老爷,您的五斤酒我就不要钱了,但他的一分不能少”。 县老爷也没遇见这种事情,但又说不清,只好要那识字的人付了五斤酒的钱才算做罢。 在我的心里,父亲的故事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是后来大了,没有时间陪在父亲的身边,也就没有听到他更多的故事了。(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