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6|回复: 0

《廿世纪湖南人物》中的常德人之十 刘更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4 13: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廿世纪湖南人物》中的常德人之十
刘更另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专家。
湖南省桃源县人,1929年出生。1950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专业。1955赴苏联留学,1959 年毕业于莫斯科农学院研究生院,获农业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室主任、湖南祁阳站站长、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所长、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编委会主任兼主编。他是中国著名的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0年代,他系统研究了南方低产稻田改良,首次揭示了该类土壤的性质和特点,阐明红壤性水稻土质变化的规律性,为施用磷肥,防治水稻"坐秋”,种植冬季豆科绿肥,以磷增氮,发展“双季看绿肥制”,提供科学根据。新的耕作制度有明显的优越性,每亩增产稻谷150-200/斤。1965 年,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南方推广,仅湖南一省就增产稻谷1.8亿公斤。
70年代,他继续研究“双季稻绿肥制",发现在这种制度下“早稻苗好谷差,晚稻谷好苗差”。这个现象限制着双季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抓住这个问题,布置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揭示了温度、光照、空气湿度以及土壤养分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关系,确定了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保证植物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光热条件的原则。在技术措施上,提出早稻施钾肥、调节氯比例、促进植物氮代谢,提高产量;提出晚稻培育壮秧,推行早插、早管、早追肥,实行“晚稻超早稻”的战略。湖南衡阳地区接受这个建议,8 个县的 260 多万亩晚稻连年大增产。
他发现湖南许多紫色泥田绿肥生长很好,可水稻生产不良,群众说是“僵苗”。经过多点考察,取样分析,认识到在石灰性土壤上“磷锌矛盾"的规律性,肯定水稻“僵苗”是由土壤缺锌起的。每亩施硫酸锌1公斤,可增产稻谷 50 公斤。在衡阳地区推广,当年增产稻谷 1460万公斤。有一次,在湖南常宁县考察,发现大片水稻田干旱,禾苗生长很差,可是农民不浇水。一打听,才知道这种田不能浇水,也不能施用有机肥,否则颗粒无收。他感到这个现象书本上从来没有写过,值得引起重视。经过认真思索和深入分析,还组织了一系列的考察、研究和实验、终于揭示了砷化物在土壤中的化学反映,找到改良“砷毒田”的有效措施,为农业利用微量元素“砷”找到了安全的新途径,获得湖南省和农业部的奖励。
80 年代,为了解决各种人为措施对红壤性水稻土理、化、生物特性的影响,在湖南祁阳官山坪和冷水滩孟公山布置了一系列的长期实验。如阴离子实验,水稻土综合因子实验,3种典型土壤热化因子实验,盐湖钾肥实验,冬季作物种类对水稻土影响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培养了 10 多个博士和硕士。从1983年起,致力于红壤旱土和生态建设的研究,创造了“水平浅沟,沟坑相连,分散蓄水”的办法,把春夏季雨水留到旱季利用,取得明显效果。1991 年,研究营养元素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生命元素的角度剖析现代农业的特点,丰富了以蛋白质为中心的营养学理论。同时,从温度、阳光、空气湿度与植物生育关系方面来研究农牧业布局,主张利用南方空气湿度大、日照少来繁殖植物营养体发展草食动物,利用西北、内蒙日照好、温差大、空气温度适中来发展籽实植物和纤维植物。他的《科学建设新疆棉区》,就反映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重视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科学试验。对南方红壤和低产水稻田改良,耕作制度改革,山丘区生态建设和农林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表学术论文、科研报告160 篇,出版译著《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获得4次国家级奖励,8 次省部级奖励。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科研工作,先后在湖南祁阳办点28年、冷水滩办点 7 年、河北迁西办点 3 年,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事业。
2000 年 6 月,他荣获第三届中国工程科技奖,同年受聘于湖南金健米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1:14 , Processed in 0.0313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