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2-4 20:42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八十六)
第九章 工商人物
第二节 工业人物
津市的传统手工业几乎与商业同行,近代工业始于民国,但只能算浅尝辄止抑或是浮光掠影,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梦想。1951年春,由津市有儒商之称的禹禹三等人发起组建的澧东机制油厂,算是吹响了津市向近代工业进军的号角。向工业转型,将津市由消费型商业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工业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津市工商界的共识。嗣后,一个个工厂拔地而起,从皇姑山北麓的开拓,到窑坡工区的建立,以及北大路东端的二轻一条街。五十年筚路蓝缕,几代人前赴后继,终于夺得“湘北明珠”的美誉。 津市工业有两大特征:一是多由手工业孵化而来,由小聚大,由弱变强,最终“儿孙满堂”。列数津市市属工业企业,它们几乎占了70%。二是由“商”引领。1950年代,由于多是由商转工,工厂的领导者大多是过去的老板、掌柜。后逐一替换,均由1950年代转干的原商业学徒担任工厂领导。计划经济下的公有企业,在工人当家作主的口号下,以及领导者调动频繁的情况下,很难显示出个人的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锅饭之弊。然而,也就有那么一些执着者,以不依不饶的韧性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将一个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救活,将一个个弱不禁风的企业变得强大。 凡此种种,我们把这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为津市工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记录在案,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九、谭贵忠
1980年4月,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出版的《选择》杂志,刊登了一篇蚊香质量试验比较报告。参加这次试验报告的产品有日本、西德、菲律宾和中国的14种名牌产品。津市市蚊香厂生产的斑马牌蚊香以质量优良、价格适宜名列前茅,深受香港消费者的欢迎。自1977年以来,斑马蚊香在香港竞争日益激烈的蚊香市场中逐步站稳脚跟,销售量一跃榜首。如此荣光下,却很少有人知道为创立这一名牌产品而付出艰辛劳动的幕后英雄津市市蚊香厂技术员谭贵忠。 斑马蚊香刚进入香港市场时并不吃香,由于价格低而被经销商当做名牌产品的“搭头”。1975年,其在香港销售量仅为日本名牌产品红牌坊蚊香的十分之一。从那时起,身为斑马厂的技术员谭贵忠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斑马蚊香打个翻身仗。决心好下,但真要实现这个愿望实属不易。当时厂实验室除了一台普通药物天平外什么都没有。工人配料全凭经验,检验蚊香质量好坏除了观察燃点时间外,对驱蚊能力等主要指标毫无办法。谭贵忠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来到长沙,找到一位大学生物系的退休教师,白天听课,晚上只身一人来到溁湾镇附近的猪栏、污水坑、稻田观察蚊虫的生活习性,采集标本,整理笔记。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谭贵忠回厂后立即搞起了试验,成功地优选出取蛹饲养蚊子的方法,解决了驱蚊试验用的蚊子来源,保证产品质量检验的连续性,并获取了大量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他随时调整原料配方。在车间工人的全力配合下,终于使击毙蚊子的时间从20分钟缩短为18分钟,逐渐向国际知名品牌红牌坊靠拢。1976年,斑马蚊香在香港的销售量从倒数第一位一跃至排名第三。1977年,斑马牌跃居第一。 此时的谭贵忠并未满足现状。他清楚地认识到香港市场竞争激烈,稍有不慎就会一落万丈。为了寻求更环保、更安全、更理想的驱蚊药物,他想到了祖国中药这个大宝库。几年时间里,他翻遍了《本草纲目》《赤脚医生手册》《中草药防治手册》《湖南药物志》,汇集了湖南、广西、江苏等许多地方的偏方、验方,走访了十几位名老中医,记下了二三十万字的心得笔记。他还亲自进山采药,配制了七百多样中草药药方,进行了一千多次试验,终于筛选出20多种驱蚊能力强、资源来路广的中草药,毙蚊时间由原来的18分钟再次缩短到13分钟。 夏天有次乘凉,几个同事来串门。言谈中谭总觉得蚊子在骚扰自己,而客人几乎没有什么动静。谭觉得奇怪,问:“你们就没有蚊子咬吗?”客人笑道:“你们家喂的蚊子怎么会咬我们?”谭以为他们开玩笑,又问了一次。客人们见他认了真,也就敛起笑,说:“还真没怎么感觉。”谭突然像有了醒悟,冒出一句:“你们是洗了澡来的。”同事们一头雾水。若有种药物加进蚊香以此来吸引蚊子,那不就更好地起到灭蚊的效果了吗?他的这种想法很快得到药剂室其他同仁的支持。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在上百种草药中试制出一种近似人体分泌物的“助效剂”,将它用在 79 型蚊香里,其毙蚊时间由原来的13分钟又缩短为10分钟,在翌年全省蚊香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4年里,在谭贵忠的努力下,斑马蚊香的毙蚊时间从20分钟变为10分钟,缩短整整一半的时间。全厂上下无不在说:“谭贵忠是被蚊子咬出来的药剂工程师。”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