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59|回复: 2

浅谈孝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 任泽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7 08:2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孝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
                         任 泽 渊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一名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多年的老干部,觉得有义务探究孝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创新,这对于弘扬中华孝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下面,仅以个人一家之言,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源远流长,孝文化的历史传承
     (一)上古尧舜的传说,诉说着孝文化的历史源流古往今来,只要是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的慈爱,出于本能,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血缘亲情的维护。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天经地义,是人性的根本,是亲情的回报,是人伦道德的传承。据相关古典资料记载:孝文化的历史源头可追朔到上古时期的尧、舜时代。元代著名学者郭居敬编辑的古人《二十四孝》,其中第一个故事就是“孝感动天”,讲的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舜,他不但不嫉恨父亲、继母和弟弟对他的迫害,而且对父亲一直很孝顺,对弟弟一直很慈爱。由于他的孝心感动了苍天,舜在厉山耕种时,“大象替他耕地,鸟儿代他锄草。”尧帝发现舜是个大孝子,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尧又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发现他还有处理政事的德才,便选定舜做了自己的继承人。传说夏朝神巫在组织祭天神、地神、社稷的活动中,就形成了等级之分。规定了各种等级人的行为方式,可以说这就是“礼”的初型。近代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有一个字,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侍奉着上面的老人,表达了父慈子孝之意。我推断,这应该是古人首先用文字记载中华孝文化的起源。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周公(姬旦)以天命论为前提,提出了“以德配天”,“以德保民”和“明德慎罚”的思想。把“五德”列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即“孝”,“友”,“恭”、“信”,“惠”,把孝列为五德之首。《尚书》中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就是西周时期的道德规范。
     (二)儒家伦理思想的建立,标志着孝文化的正式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时代,也是孝文化的形成时期。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变,思想文化领域异常活跃,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孝文化成为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孟子作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孔子说的“仁”,内容十分广泛。但基本含义是四个方面:一是“爱人者为仁”;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孝悌之本为仁;四是忠孝宽恕为仁。可见“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创造性的把血缘关系、宗法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修身到齐家、治国到平天下的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家国同构”的思想特色。孟子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提出了“四德”、“五伦”。“四德”:即仁、义、礼、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倡导“明人伦”、“知仁义”,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推恩及人的修养方法,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的建立,标志着孝文化的形成。我读过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全书共18章。有人说《孝经》是孔子著的,也有人说是后人所写。我觉得无论谁写的,但该书讲的是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形成了孝文化的思想体系,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解读:一是肯定了“孝”是天经地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奠定了“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基础。二是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赤豆父母”,是孝之终。三是把孝与维护宗法等级关系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群,终于立身”,把立身处世与孝亲、忠君紧密联系起来。四是按照父辈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了“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是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帝王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按祖宗律典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士阶层之“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六是强调“孝”的两个基本内容。即赡养和尊敬。“今之孝者,是请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儿女如果对父母只有“养”,没有“敬”,与养的犬马没有区别。七是主张孝顺而不盲从。“父子有争,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则争之。愚孝愚忠,又焉得为孝乎!”八是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朝庭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秩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问的诗歌305篇,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其中不乏有体现孝文化的闪光之作,如:“哀哀父母,生我勤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父母怀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感情。
     (三)确立儒学为伦理思想,推进着孝文化的代代相传西汉时期,是孝文化传承的关健时期。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二世灭亡的教训,开始重新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特别是汉武帝采纳了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以儒学为正统思想,这对孝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董仲舒把儒学规范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封建宗法等级体制下人伦关系的高度概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的提出,使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系统化、定型化,适应了巩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孝经》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多达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所注解。《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朝以后五代十国的割据分裂、连年混战的局面。社会的分裂和混战,造成了伦理的破坏和道德的败坏。宋初的思想家们都极力提倡重整伦理纲常、道德名教,以复兴儒学为标志。于是,一种既不同于前期儒家思想,又吸收佛、道两家思想的新儒家学说“理学”便应运而生。到了南宋时期,朱熹继承并发展了新儒家学说,成为“理学”文化的创立者。朱熹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十分丰富。他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8-15岁),大学(16岁以后)两个阶段,无论小学大学,都以“明人伦”为目的。他主张小学生要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大学生要“明德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还编注《圣经贤传》,作为小学教材: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四书集注》作为大学教材。这些著作的注解,后来成为元,明,清历代科举考试和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目,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孝文化的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宋学者王应麟撰写的《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自传世以来,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其中不乏孝道内容。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首,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教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等。元代学者郭居敬将辑录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编辑成《二十四孝》一书,用以训育童蒙,成为宣传孝文化的通俗读物。以后,有人根据上述故事,绘制成《二十四孝图》,还绘编了《二十四孝女图》等,一直广为流传。清代学者李毓秀根据朱熹所著《童蒙须知》改编成《弟子规》。其中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入则孝”一章中详细规定了孝敬父母的具体要求。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数听;父母责,须顺承”等等。我记忆犹新的是,从孩提时代开始懂事起,每年过春节,祖父总要请人用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六个大字,将其贴在堂屋上方正中央,其中也包含孝文化。在孝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夹带一些封建的糟粕,还有些观念和规范过于陈腐、愚昧。如:“父母在,不远游”、“守我三年堂前孝,不如门外四季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现在,我们传承与弘扬孝文化,应当坚持批判地继承,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传承发展孝文化。
        二、与时俱进,孝文化的发展创新
     (1)传承孝文化,国家重视建章立规根据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增加了孝敬父母的内容,例如:《中小学生守则》第七条明确规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规定“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里主动打招呼.”《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孝敬父母的要求更加具体,如:第二十七条规定“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第二十八条规定“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第二十九条规定“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心照顾兄弟姐妹”。第三十条规定“对家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不顶撞”。国家教育行政机关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加了孝敬父母的内容,标志着弘扬和创新中华孝文化已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  
     (2)弘扬孝文化,政协提案创设双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孝文化的发展创新。2002年3月,由全国政协委员、人文学家李汉秋主撰的《新三字经》修订本出版。该书继承南宋以来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孝文化,以孟母贤良形象为代表,写着:“昔孟母,茹苦辛,断机杼,善择邻。”2004年3月,李汉秋在全国政协会
议上提出“创设中华母亲节”的提案。2006年12月13日,中华母亲节促进会成立大会在孟母故里邹城隆重举行,选举李汉秋任会长,王殿卿等任副会长,促进会的目标是促进社会认同中华母亲节。2007年5月,李汉秋同60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创设中华母亲节,正式提出以孟子诞辰日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并获得批准。为何以孟母为代表设立中华母亲节?我的理解:因为在众多中华贤母中,孟母有六大优势,一是实有其人。不是传说或神话人物。二是贤母事迹翔实丰富。三是时问较早,留有遗迹供瞻仰。四是家喻户晓,知名度高,影响力大。五是教子成功,孟母教子懿范千秋。六是孟母生孟子之日是标志,孟子故里邹城历来就有人在农历四月初二纪念,已相沿成俗。我国传统称自已的生日是“母难之日”。表明自己生日不忘母亲养育之恩,以孟母生孟子之日为中华母亲节,推而广之,每人在欢度自己的生日时,都要感恩生我养我的母亲。后来,又由一些高层次的学者及知名人士建议,创设了中华父亲节,上述“双节”的设立,是新时期弘扬中华孝文化的一大创举,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弘扬和创新中华孝文化的美好景愿。
     (3)发展孝文化,教育部门开展科学课题研究为了发展中华孝文化,国家教育部从“九五”规划起,就组织专门班子,设立课题,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验。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可接受能力和品德发展规律,把“孝敬父母”德目分解为具体的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分布在各个年级,如:小学一年级:“我爱爸爸妈妈”;二年级:“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三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四年级:“当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五年级:“今天我当家长”;六年级:“我和爸爸同上一天班”,在教育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将“近,小,实、亲”与“知、情。意、行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这样的教有内容和形式,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精神;既坚持了民主原则,又体现了主体意识,还培养了孝敬品德。教育部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百个实验区、千所实验学校,有十万多名教师,百万多学生参与这项实验,受到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实验效果。
     (4)创新孝文化,社会各界整体推进以德育人为了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社会各界在各级党政组织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整体优化,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趋同,德育理念融通、德育管理协调,德育内容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德育评价同步,创建和谐德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设立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和谐德育论》已于2018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和谐德育研究的实验教材《和谐成长》(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每年级一册,共15册)已经在百个实验区、千所实验学校实验了四年。其中“孝敬父母”作为重要内容已经写进《和谐成长》教材之中。学生的和谐成长,已在时间和空间的普遍联系中进行。该书以时间为纵坐标,以空间为横坐标,整体构建而成。时间坐标:是以一年的节日、纪念日为主线贯穿起来。其中包括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清明节、感恩节等有关孝文化的节日。内容涉及生命健康、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民主法制、科学探索、热爱祖国、世界和平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德育内容和形式更加富于文化特色。空间坐标,是以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生活领域为德育场贯通起来,根据每个节日、纪念日、主题日所蕴含的德育主题,通过“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三个栏目,设计亲子互动、师生互动、校区共建等德育活动,使德育内容和形式更加突出生活化特色。《和谐成长》一书写有五大内容,一是亲子共读。在“和谐家庭”栏目中介绍了和谐家庭建设的知识经验与典型案例,设计了“亲子互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使其成为和谐家庭的生活导师。二是师生共享。在“和谐校园”栏目中介绍了和谐校园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设计了可操作的主题活动方案,使其成为和谐校园的活动指南。三是校区共建。在“和谐社区”栏目中,介绍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提出共建活动的参考方案,使其成为和谐社区的建设平合。四是学生诵读。在不同年级插编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精读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五是和谐成长。在每月的最后时间,给学生设计了开放式的子栏目“体验感悟”、“交流互动”、“成长在线”,为学生的和谐成长导航。
       《和谐成长》设计了15种实践模式,即:讨论探究式;辩论明理式;情感体验式;情景模拟式;角色扮演式;演讲报告式;审美鉴赏式;文艺表演式;知识竞赛式;展示交流式;网上互动式;调查访谈式;参观考察式;社会实践式;综合活动式。全体实验学校以《和谐成长》为载体,以主题班会为基本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发展和创新孝文化做出了贡献。
【注】作者任泽渊同志系伤残军人,中共党员,湖南省优秀退役军人,湖南省优秀老干部,湖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
mmexport170277029886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17 10: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任老师佳作,欣赏学习,点赞!谢谢分享。祝福丁老师老年快乐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10:28: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代作者谢谢汉寿蔡会长赏阅点评支持鼓励!向您学习,向汉寿网宣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3:55 , Processed in 0.0382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