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世纪湖南人物》中的常德人之四五 赵必振
北京民国学院教授,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湖南省武陵县(今常德市鼎城区)人,1873年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一个官宦人家。1884因父病死在知县任上,他扶柩还乡。先后就读于常德德山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湘水校经书院。颇受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影响,曾考取县学生员。他忧患国事,与好友结成寒社,慷慨悲歌,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图强的心志。1900年在常德组织自立军,事败后,逃亡日本。任《清议报》编辑,并为该报和《新民丛报》撰写论文,追念自立军死难烈士,揭露清廷的黑暗统治。同时,发愤学习日文,阅读欧美哲学、政治著作,接触社会主义各流派学说,并和革命党人章炳麟、秦力山等交往密切。1902年潜回上海,从事译述。1905年离沪去香港任《商报》编辑。因抨击英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被港英当局拘禁,驱逐出境。1907年去海南岛,创办澄江、迈江两学堂。后到奉天盐运使熊希龄处干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熊希龄等拥护共和,主张东三省独立,派他赴南京、上海等地与革命党人联系。中华民国成立后,熊希龄任财政总长、热河都统,他随其入财政部,又任热河都统行政公署财政厅长,兼任国税厅长等职。为政清廉,人称“身为五长,不名一钱”。1913年后,在民国财政部任职10多年,期间曾任湖南长宝镇署秘书长。1928年在北京民国学院、华北大学任教授,主讲地理沿革、《公羊春秋》《三礼》。后任香山慈幼院高中部国文教员。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由覃振推荐出席“国难会议”,返湘在国学专修学校、湖南省教导总队、明义学校等处,讲授国学、公文,从事教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聘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撰有《自立会纪实史料》、《(自立会人物考〉补遗》等。1956年病逝于长沙,终年83岁。 他是一位在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1902年以后,他从日本回到上海,认为要救中国,须先倡导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催人觉悟、奋进。1902年7月翻译出版了日本社会主义思想家幸德秋水所著的《20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该书主张用“世界的大革命运动”,“变资本家横暴之社会为劳动者共有之社会”,“以科学的社会而亡其野蛮的帝国主义”,是中国第一部分析批判帝国主义的译著。1902年10月,翻译出版幸德秋水所著的宣传社会主义的《广长舌》一书。1903年2月,翻译出版福井准造所著《近世社会主义》一书,内有一节,今译为《卡尔·马克思及其主义》,专门介绍了《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的写作过程,论述第一国际主要活动、巴黎公社的斗争等,称颂马克思“为一代之伟人”“其学理与主义,吾人不能不进而乘之”。这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学说的一部译著。这一时期,他还翻译出版了外国的政治、历史著作,如《日本维新慷慨史》《日本人权发达史》《日本维新英雄儿女奇遇记》《世界十二女杰》《东亚将来大势论》《扬子江流域大势论》《阿拉伯史》《土耳其史》《巴比伦史》《希腊史》《罗马史》等。在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介绍马克思学说方面,是一个先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