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49|回复: 2

药山寺兴衰及寺名沿革(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5 12: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山寺兴衰及寺名沿革(三)
                                                                     文/谭远辉
      关于这两首诗,不同版本个别字稍有差异。《宋高僧传》中作“云在青天水在瓶”,后多依此。“千株松下两函经”有的版本义作“两幽径”或“两甬径”。本人以为后两者似乎更合理,因为所谓“两函经”是说两套经书,然而系于“干株松下”却有些不恰当。再说,经书何止两套,《碑铭》中就列有《法华》《华严》《涅槃》诸经。如为“幽径”或“甬径”倒是顺畅,即寺庙隐于千株松下,有两条幽僻的小径或石板路相通。这样与下一首诗中的“选得幽居惬野情”也契合。也就是说,惟俨开山之初到惟俨晚年,寺庙的规模都不是很大。李翱于唐长庆年间(821-824)任朗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即离任,继任者为温造。那么,李朝参药山就在这几年里,这时距惟俨驻锡药山已30余年。李翱离开朗州后三年(827),惟俨即圆寂。按《碑铭》:
                           自是常以山蔬数本佐食,一食讫就座,转《法华》《华严》《涅槃》经。
                           昼夜若一,终始如是,始三十年矣。游方求益之徒,知教之在此。后数
                         岁而僧徒葺居,禅室接栋鳞差,其众不可胜数。
      这里“后数岁”三字颇值得玩味,为什么药山寺突然声名鹊起?这很可能与李翱药山问道公案有关。“知教之在此”应该就是指的李翱问道事。李翱 问道之事让佛教界兴奋异常,致使“游方求益之徒”对药山寺趋之若鹜,于是药山寺瞬间红火起来。“后数岁”应该就是指李翱问道之后数岁。所谓“禅室接栋鳞差,其众不可胜数”自然有夸饰的成分。但可说明,在惟俨垂暮之年,寺庙即已初具规模,海众云集,香火旺盛。
      佛教是外来宗教,落脚华夏伊始,就不断受到本土宗教道教以及儒家的排斥、攻讦。唐代道教排佛以清虚观道士李仲卿为代表,曾著《十异九迷论金》抨击佛教。儒家排佛则以韩愈、李翱为代表。药山寺遭遇李翱本来应该是一件大不幸的事情,因为李翱是极端仇佛和排佛的。应该说,李翱是中唐时期排佛的急先锋。他曾专门撰《去佛斋论》一文以阐述佛教之危害。其曰:
                                    佛法之染流于中国也,六百余年矣。始于汉,浸淫于魏、晋、宋之间,
                              而澜漫于梁萧氏,遵奉之以及于兹。盖后汉氏无辨而排之者,遂使夷狄
                             之术行于中华,故吉凶之礼谬乱,其不尽为戎礼也无几矣。
                                     ......
                                   故其徒也,不蚕而衣裳具,弗褥而饮食充,安居不作,役物以养已者,
                            至于几千百万人,推是而冻馁者几何人可知矣。于是筑楼殿宫阁以人事之,
                           饰土木铜铁以形之, 髡良人男女以居之,虽 璇室象廊、倾官是鹿台、章华阿房,弗加也,是岂不出乎百姓之财力欤?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25 17: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2:10: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蒋新建 发表于 2024-2-25 17:44
欣赏佳帖,点赞支持!

谢谢蒋老师点赞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4 22:33 , Processed in 0.0390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