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51|回复: 3

古澧州的五大学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8 08: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家协 于 2024-2-28 10:04 编辑





                          古澧州的五大学府

          公元555年,即西魏,升澧阳为澧州”以后,澧州官府很重视州学和书院建设。今从历次史志中的主要州学和书院分别简介如下。





(一) 澧州学府
《嘉靖·澧州志》是明朝嘉靖(公元1522——1566)年间,澧州自建州千年以来的第一部志官修(以下同)。该书卷之四“学校纪”中载:“澧州学:在兰江门内。元季,毁于兵,随迁新城。国朝洪武四年(1371),诏建学校。五年(1372),知府胡郁,自新城复迁旧治,仍即故址建学。七年(1374),知府史希贤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明伦堂、东西斋、膳堂、射圃、观德亭及教职廨。八年(1375),改府为州,学为州学。” 并附记于后:
《元学士姚燧庙学记》称:“至元十有四年(1277),肇置诸道、提刑、按察司,而澧在山南湖北道所纠郡。二十年(1283),燧副使是道;明年(1284),按部至焉。拜瞻庙庭,未尝不病其制之隘也”。
②《教授张礼记载:“澧阳旧学在郡之南,元末兵火后,徙于新城。洪武庚戌,复建于旧址。国初,礼乐未备,不遑暇者。又数年乃洪武四年(1371),诏天下郡邑兴学校,置教官。选民间俊秀子弟就学,维时郡守史希贤作新庙学,始建大成殿。”
③《佥事成始终文庙记载:“贤才为为政之本,而学校为育贤之基。夫学校兴,则教化可以行,教化行,则斯民务德,风俗可厚,人材可兴,治效可得矣。是以三伐建国,君民教为先。澧学自元贞以来,一二百年间,荐罹兵燹,屡废屡新。甲申年(1284),徙于郡之新城。国朝复于旧址,即今学也,岁久而敞。”。
《郡人李如圭记》载:“澧自古为名郡,学在洪武初,由新城迁于今治,盖复旧地也。尝考《一统志》载《澧州图经》,州宅有‘彭阜耸西,关山列东,兰江前陈,仙洲外蔽’之语。以今观之,当此胜者,惟学为最。则古人建学,用心之勤,亦可想见,是宜豪杰之代有作也。文庙之前为棂星门,旧以木为之,规制甚简陋。风雨侵凌,每修辄坏。至是将不支,殊非所以称尊崇之典,而垂久远之计。君子慨于其中久矣!正德丙子(1516),三山叶君士美来知州事,祗谒之余,深为此虑,将改作之。”
郡人 给事中 李槃记载:“吾澧庙学,址故爽垲,若因坏加修,是有司存:正德中,太守、桐城余公曾修之,嗣是无述焉;间有之特,仅仅涂垩,殊无记载。迄今历岁滋深,风雨蚀之,蚁蠹残之;徭卒弗诫,扃禁弛严,坏者相寻益甚”。
⑥《甲科题名碑知县孙治记》“丰城熊侯广恒守澧之四年,令行德浃政平,事理违者绳之,阙者补之。其于学校尤所留心,以督以诲,咸有造就。顾为科目题名,常未有碑,乃叹曰:是可缓耶?遂命儒硕,偏加考掘,科以岁记,名以序立,下系以里,颠注以经; 爰砻坚眠,爰命匠石劖置,学宫遗在。库生赵永康持书来征予记,且曰:百四十年坠典,幸属僝人彰乎前,将以励乎后。君其勿辞。予惟澧之为州,兰江前陈,仙洲外蔽,南近接乎衡岳,北远枕乎荆岘:盘廓焉,磅磷清淑,气斯聚焉。盖自干羽之舞既格,负固之俗不变,生乎其间者多知义而好文,慷慨而激烈,有灵均之遗风,人才辈出,先后相望,羽仪领袖,代不乏人。
州学,我理解是以州办学。①澧州最早办州学于“南江门内”。元朝时遭毁,说明州学办在元以前的宋朝或更早,后迁新州城。1371年诏(注:古代皇帝颁发的命令)建学校。1372年知府胡郁,自新城复迁旧治,仍即故址建学。②州学治所按“附记”明示,即称“庙学记”、“文庙记”。此可以理解为,就是澧州文庙的前身。





(二)        溪东书院。
《嘉靖·澧州志》卷之四“学校纪”中《澧州书院》目下载:“ 溪东书院,州东一里,宋范仲淹尝游此,后董提刑为建祠。元因之,立书院以祀。正德间,同知欧阳席重建。”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1505年—1521年在位)”。并附记、诗于后。
《郡人李如圭记》“溪东书院者,祀宋范文正公之所也。公讳仲淹,字希文,姑苏人。考诸郡乘载,公尝游此,后人慕之,作书院祀焉。澧去姑苏数千里,公亦未尝历宦湖湘,澧何以得公游哉?父老相传,谓公幼时,随母适长山朱氏者,仕于安乡,迩澧以故。亦尝游息于此,当时洗墨池尚存。元至元间,好古之士,即故地建书院以祀之。以地在澧城之东,故院以溪东名,虽无纪述,理或然也。元末兵燹,院宇废尽。百余年来,故址旧地,变为仓基民业,往事寥寥,识者痛心,久矣!矧余独忘情乎?正德丁丑(1517)冬十月,余守制家居,适副使、仁和汪君赐以督屯至澧,公余见访,余以兴复院事相托。汪君遂属同知欧阳席为之。乃复其故地,建桐肖像。前为堂,外为门,因其垣墉,时其启闭。池在院西,秽塞已甚,又为之疏浚,修砌,建亭于池头,以便观游。规模宏敞,气象雄峻,远环山嶂,俯瞰江流,为一方伟观。未几,有黄冠氏,自州之紫极宫,持至元时所铸‘书院香鼎’以献,字迹甚著,若为之左验,即是以观,则书院之复,固非偶然者。嗣因祀典未举,余复白于提学张君邦奇,请于巡抚、都御史、无锡秦君金檄下,州岁今里甲供应祭需,每仲春、秋,用上巳日致祭。盛典告成,佥谓予:当有言以示久远。窃惟君子达之所施,即穷之所养。况德慧术知,不出于安乐,而增益不能每由于拂乱者乎。今观公幼罹孤苦,寄泊安乡,身虽置于忧患之中,心则运于高明之表。而乃遐想澧浦,留情游息,岂无所见而然哉!意必以澧之多贤,有所取以成德也。故讨贼酬忠,杀身全孝,则自楚申鸣取之。他日安抚西夏,迎母复姓之类,于此乎胚胎矣。沅芷澧兰,思未敢言,则自楚屈原取。他日衰经上书,饶州谢表之类,于此乎权舆矣。囊萤照书,触忤道子,则自晋车武子取之。他日作粥断齑,语诋夷简之类,不根抵于是乎?放怀丘壑,吟咏性情,则自唐李文山取之。他日茅山游赏,牡丹题咏之类,不观感于斯乎?至于扩一乡之善,以盖乎天下之大,循有恒之路,以底夫圣贤之归,此又进为之所必至者,孰谓公所施者,大不自所养中来耶?又不自澧而养耶?于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生乎公之后,而登堂瞻拜者,其亦知所取法也已。诸君或复院宇于始,或隆祀礼于终,崇德象贤之心渊乎!其以是夫!谨记。
  并诗
一沂安流咏澧兰,满前忧乐是堪观。
仪容久仰山高下,俎豆新增耀水干。
书院重开瞻道岳,墨池新浚起文澜。
幽光振发余何敢?令典传来自不刊。
毛伯温诗
书院临江起,文名自宋闻。窗含兰渚月,帘动墨池云。
古木凝秋色,寒鸦下夕群。岳阳楼在眼,千载洞庭渍。
分守刘廷诰诗
前朝元老望,兹地少年游。
后乐非身计,先忧是国谋。
东吴还世代,西夏有歌讴。
洗墨池塘在,文芒射斗牛。


        范仲淹(989-1052)人,到元朝(1271—1368)。“元,立书院以祀”,其间相隔二百多年。今有人误把“溪东书院”说成是范仲淹上学读书”处!岂不令人笑哉!





(三)道溪书院。
《嘉靖·澧州志》卷之四“学校纪”中《澧州书院》目下载:“道溪书院,州西南七十里。元刘士美建,今废。”
并附《元谢端记》载:“凡井里有数百家之聚,必有巡徽、征税之官,亦民所资以为商贾者也。而教之者,合五十家以上,则谓之社,而有师。至若一邑之师,则谓之谕。邑乃有夫子庙,群其俊秀而谕,为之解惑授业。社之师长所自,择其文而己;谕或不能,皆贤学者,又在百里之外,考德问业不近,即于社则远征于谕,将何以兴之哉?于是士即其聚自为学,必有夫子庙,春、秋以祀祭,朝夕以讲肆。而澧阳为壮县,其有征徽之官。所治者四,而二皆有书院,道溪一也。名隶于官,与设官以教者不在焉。浮趾,县七十里;澧之诸山,自崇义、石门而来,磅礴数百里;至是则若奔马,就系于圹垠之野,帖然以服。浮山屹然,拔出众山中;溪贯其阴,其源几百里,东入于澧。父老相传:昔浮丘伯得道,居山中而浴丹是溪。山之字曰:‘浮’名,溪曰‘道’;由是故也。民之居,在山之阴,几千余家。澧之士刘君士美,以为他檄官所治,皆有书院,吾浮山独无。于是同志之士,相与相其成。田君公孙,愿以其闲田为基;刘君独以其力,为礼殿、为门、为庑、为谋堂,凡二十七间;贾德昭、黄岩、蒲天麒、刘世坚皆与有劳焉。始于至治之秋,至泰定甲子岁(1324)二月仲丁,庙咸,乃释菜。昔余备员国子博士,郡邑有以立书院文移之国子,乃上之集贤,以至仪曹。或资之以入仕,或利其复役,以故或从或否,独是书院之设,悉无所觊。则亦庶乎知远于宠利矣!刘君之子南美,尝从予同年丘公堂游,来京师乞文,立石以纪其实,呜呼!是溪始之得名,则遂以学幻言厖者,概谓之道。今书院既成,士之讲习于是者,将有所得于孔子之学。于是道也,庶乎知所响方也哉!”





(四)澧兰书院。
《嘉靖·澧州志》卷之四“学校纪”中《澧州书院》目下载:“澧兰书院旧为集夫薄点之所,后有司奉当道,改书院,率诸士子延太史刘五清讲授于此,今废。有《澧兰书院讲义》一章”。(略)





(五)三贤书院
《嘉靖·澧州志》卷之四“学校纪”中《澧州书院》目下载:“三贤书院,州东一里,已废义田仓旧址,特奉乡彦:晋吏部尚书车胤、唐弘文馆校书郎李群玉、明户部尚书李如圭。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州水之文,准乡士夫举呈,申详创建。仍选俊髦藏修其间,又议,将民人杨兴礼等,领种官田,额外量出一百五十六亩,共起稞谷三十一石有零,抵价六两正;以备书院奠飨、修理之费”。
并附《郡人刘崇文记》载:“三贤书院者,祠车武子、李文山、李涔涯三公也,表以书院者何?简髦士而有之,俾知所仪刑先哲也。创之者谁?太守水公也,公负才通敏,问学渊滀;刺澧五载,政通人和;诸所建设,咸关风教;每登囊萤之台,则歆武子光烈;访水竹之居,则忆文山骚雅;采闾里之评,则仰涔涯勋望;尝顾士大夫语曰:三公其楚材之良欤!未几乡士大夫,以特祀请,公慨然从之。澧有义仓,地滨兰沚。乃其积贮,则附储别廪,葬然废坏。公顾而喜曰:是地也,爽垲旷幽,郁灵盘秀,其可祠三公乎?遂谘之寅案,讯之学官,详之当道,冀得所请。然后已时,公兴学育才有声,湖湘间太府姜公上其议,督学吴公走檄申谕曰:立书院以居生儒,匪惟称先哲表扬,亦足为后学矜式。寓意盖深远矣!公乃奉扬德意,措置经画,且不欲侈费烦吾民。厥地旧有会计堂,撤而新之,岿然正寝。东岳宫旧有九转堂、崇德祠,僻阻荒残,更鲜取义。乃徙其堂为前厅,以待展谒。徙其祠为掖室,以便憇休。榱栋甓瓦,髹涂缭构,则公自料理,殆非时绌举赢,重烦吾民者。甫落成,公既慎简髦士育其中,仍征刘子崇文为书院记,刘子曰:夫岳麓、石鼓、睢阳、白鹿古称书院者尚焉,其弼成俊乂,声施后来,不可胜纪。郡邑之有书院,仿是也,然非崇之。先哲敦之懿矩,则后生安听观法。澧介洞庭、衡岳,固人文奥区,乃若武子囊萤,力学树绩铨曹;文山雅韵,高风振藻;天禄涔涯,扬历中”。
                                (高家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28 08:33: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后乐非身计,先忧是国谋。
东吴还世代,西夏有歌讴。
洗墨池塘在,文芒射斗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09: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加盖“精华”图章!谢谢覃旺成先生点赞!向先生们学习!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28 10:28: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文化之丰造就今之澧州承圣!好文学习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1:21 , Processed in 0.0398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