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4-2-29 09:40 编辑
附录:党史人物
郭遵泰 (1899~1942)
郭遵泰,又名宗笏、文风松。1899年出生于毛里湖古堤桥郭家大屋场。郭从小在本地读书,后考入九澧联中,1923年考入北京工业大学。郭在大学阅读了大量的《新青年》、《向导》等刊物中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经常到北京南花园听廖仲恺等国民党左派演讲,并积极参加进步青年组织的社会活动。1925年,郭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湖南农民运动兴起,郭受党组织派遣,回到湖南,在省总工会任秘书,后任省总工会自卫军政治部部长。1927年 “马日事变”后,郭潜回家乡,在新洲高小任教师。1934年,经胡丕顺介绍,到九澧女师任教。郭以课堂为阵地,巧妙地向学生灌输革命道理,给学生出作文题:女子是走向社会,还是走向厨房?曾以盈联形式,评击社会的黑暗:“浑浊面上观,今奸胜亘古,如此社会,如此人心,愈演必愈奋,愈奋必愈乱,万岁千秋,诚有何了日;文明已过去,富强望将来,猛勇读书,猛勇勤业,爱家即爱乡,爱乡即爱国,一唱百合,容观厥盛时”。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此时,津澧地下党组织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组织批派郭遵泰为南路党组织负责人,同时负责在教师、学生中发展党员。郭在新洲、津市一带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扩大组织,至1938年,建立中共新洲区委,下辖党支部6个,有党员66人。是年,郭任中共澧县六区委员会司库(财经委员),并负责与失去联系的上级党组织接上关系。郭经过多方探听和细心查访,在常德终于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1938年4月,上级党组织派员到澧,郭赶到车站迎接,汇报澧县形势和党组织工作,因此,中共津澧地方组织终于恢复了与上级党的组织中断数年的关系。同年7月,中共澧县六区委员会改称中共澧县工作委员会,郭任宣传委员。他以九澧女师为主,联合澧县中学、简易师范、以及津澧各校师生,组成歌咏宣传队、提灯会,大唱抗日歌曲,经常上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他还选派300名学生组成12个小分队,利用假期和星期日,到城乡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演出。 1938年11月,中共澧县工委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地下党员花名册落入敌人之手,军警四处捕人,为避此险恶环境,郭遵泰赴陕北延安,但行至重庆,因敌人封锁甚严,只得返回家乡,在新洲、白衣继续从事隐蔽的革命活动。1942年12月21日,郭因积劳成疾,在白衣庵蒲山小学病故,时年4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