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4-3-7 11:13 编辑
前 言
1949年7月23日,中共澧县工委领导的湖南人民解放突击总队第四大队进入津市,宣布津市和平解放。8月3日,随解放军南下的冀南干部南下支队第六大队第四中队到达津市。8月4日,宣布中共津市市委成立。8月5日,宣布津市市人民政府成立。这标志着中共津市市委从此成为在津市范围执掌政权的党组织,成为领导津市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担负起领导津市人民建设新津市开创新生活的重任,津市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解放初期的津市,百废待兴,经济萧条,市场凋弊,社会动荡,人心不安,民不聊生。中共津市市委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况和艰难的经济困境,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领导开展了筹粮支前、接管建政、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领导开展了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彻底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铲除了封建残余势力,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禁绝了吸毒、赌博、嫖娼等封建陋习,荡涤了社会的污泥浊水,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树立起健康清新的社会风尚;领导开展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斗争,在接收官僚资本的同时,对民族资本家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鼓励、引导民族商业资本转向工业,兴建一批股份制工业企业;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运动,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争取了经济形势在较短时期的基本好转,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领导全市人民完成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使津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为津市由一个消费性城市向生产性城市转变,为津市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全党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共津市市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率领全市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大办钢铁、大办工厂)、大办人民公社和开发建设窑坡工业区等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出现了急躁冒进,造成了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严重失误,特别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把工农商学兵都投入到大炼钢铁、大办水泥的运动中,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严重错误,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的破坏。而以人民公社这种超越生产力水平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共食堂这种不符合民情民意的集体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由于这些人为因素,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津市,从1960年起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俗称过“苦日子”的时期。中共津市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勒紧裤带,艰苦奋斗,以极大的勇气战胜困难,通过“瓜菜代”、精兵简政、压缩城市人口、大办农副业、干部参加劳动等一系列措施,终于度过了难关。同期,中共津市市委贯彻落实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指示,制定了对工业企业进行转、关、缩、并、减的工作方案,在关、停、并、转一批企业的基础上,对有资源、有市场、有技术优势的一批企业重点投资,进行扩建改造,做大做强,夯实了工业发展基础。 在政治领域,1957年“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1959年又错误地开展“反右倾”斗争,一批敢于实事求是地向党反映实际情况、提出批评意见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打击,助长了不敢坚持原则,不敢讲真话,明哲保身,但求远祸的不正之风。从1963年开始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反修防修教育,学习毛泽东著作,学雷锋等,虽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取得了成就,但过分强调阶级斗争,过高估计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以至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和阶级斗争扩大化。 1966年5月,中央“五·一六”通知下发,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自此开始。这场由毛泽东主席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在津市从一开始就显得盲目和狂热。人民群众出于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和崇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踢开党委闹革命”和“打倒一切”的狂潮中,红卫兵作为极先锋,冲向文化教育界、党政机关,对所谓“封、资、修”的事物进行大破坏,许多党政干部、知识分子被当作“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抄家、殴打。山头林立的群众造反组织,相互攻击,文攻武卫,致使镇委和基层党组织陷入瘫痪、半瘫痪。毛泽东《炮打司令部》发表后,造反组织以“揪党内走资派”为借口,对大批党政干部进行残酷斗争和迫害,人武部和政法机关也遭到围攻和冲击,社会秩序一度严重混乱。1967年3月,津市人武部和解放军四十七军六八九七部队奉命对津市实行“三支两军”,直接领导津市的“文化大革命”,对稳定全镇的局势起到一定作用。1968年,津市镇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成立,在全镇各单位成立革委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中共津市镇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成立后,在全镇恢复了党的基层组织。直到1971年1月,召开中共津市镇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津市镇第三届委员会,中共津市镇委才得以恢复。 在相继开展的“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教师职工大下放、批陈整风、批林整风、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等一系列运动中,不少干部受到审查,企业生产受到干扰。 频繁的政治运动和任意破坏社会秩序,践踏民主与法制的行为,越来越引起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怀疑、不满和忧虑,他们对动乱加以抵制,以“抓革命,促生产”的名义,千方百计地排除干扰抓生产,尽量减少经济上的损失。这一个时期,镇委作出修建澧水防洪大堤的决定,举全镇之力,建成澧水防洪大堤,彻底根治了城市水患,终结了洪峰对城市肆虐的历史。津市先后建成了湖南拖拉机厂、湘澧盐矿、电子管厂等一批骨干企业,采取“母鸡下蛋”方式调整改组一批企业,不少企业拾遗补缺,填补市场空档,新建和改建一批大中型项目,生产规模渐次扩大。到1976年“文革”结束,津市工业企业增至139个,主要产品110余种,工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实现利税1378.18万元。这一时期,工业技术力量仍然十分缺乏,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不高,消耗较大,企业效益不高。许多工业企业响应镇委“开展技术革命”的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搞技术革新,生产工艺逐步由手工过渡到半机械化或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中共津市镇委领导全镇人民深入揭批“四人帮”反革命罪行,进行拨乱反正,开始平反冤假错案,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给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人落实政策,理直气壮地狠抓工农业生产。但是,受“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影响,各项工作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推行新的个人崇拜,在经济工作中表现出急躁冒进错误,继续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并提出三年把津市建成大庆式城市,二年把郊区建成大寨式农村等不切实际的目标口号,各项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直至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是中共津市市(镇)委领导津市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巩固人民政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历史,是率领津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前进的历史,是带领津市人民艰苦奋斗,建设新津市,建设新生活,努力推进工业化的历史。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我们历经曲折,走了弯路,甚至出现失误。但勿庸置疑,在这一时期,津市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彻底根治了城市水患;成功地由消费性城市转变为生产性城市,成为澧水流域唯一的工业城市;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基本普及了中学教育,实现了职工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提高。《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不仅在津市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意义重大,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也是闪光的一页。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党的历史,尤其如此。今天,我们正在进行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编纂《中国共产党津市历史》(第二卷),实事求是地记述中共津市(镇)委领导津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前进的曲折历程,全面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真正做到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建设“实力津市,创新津市,宜居津市,幸福津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编 者 2008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