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0|回复: 0

尚书故宅觅遗踪(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9 14: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尚书故宅觅遗踪(二)
                                                                            文/高永南 黄生连
      故事却与《澧县资料本》里《澧县蜚云塔》一文中所记唐代澧籍大诗人李群玉的传说如出一辙:人们仰慕李群玉才华,上京赶考途中为二八妙龄女看中,两手相握,便被窃脉而珠胎暗结,日后生下官至八府巡按的白大人按察澧州,从而生发一·连串有鼻子有眼睛
的故事,以至与至今保存完好的蜚云塔搭上了钩。
      笔者疑心上述版本张冠李戴,李群玉是唐代大诗人,也曾“赴举”,但“性旷达,不乐仕进”“一上而止,唯吟咏自适”(见《州志·文苑》)。诗人“上京赶考”说没有依据,他只是在诗友杜牧的劝说下赴省城参加了一次乡试。当然他成名后也曾“至京,进诗三百篇,授宏文馆校书郎”。至于称他“吏部尚书”就更是无稽之谈。而“上京赶考”“吏部尚书”放在李如圭名下,倒有理有据,名副其实。
      作别老人,按他指点沿公路继续去访问村原负责人陈定本先生。骑行里许,来到孟老所说的坡下小楼前,院里正忙着的就是陈先生。听我说明来由,便放下手头事,拉着小孙女,领我去看尚书老宅遗址。踏着泥宁,来到几十米开外,他指着一大块篱笆园子说:“这里就是。”“不是还有几堵老墙吗?”“听老辈人说有过,我小时候就没有了。”明白了,《孟姜山志》所记“今尚存故墙数堵”,那可是在140年前的清同治六年呀!陈先生说早些年常从这里及周边挖出许多墙脚青砖,人们用它修涵洞、砌土墙脚。
      老宅前侧是一个干枯池塘,陈先生说此为磨墨堰,又指着山脚一个大堰塘说那是李家垱。再来到东侧一长块油菜地,老陈说它叫跑马丘,原先约有150米长,20米宽。丘岗山腰自然形成如此大块平地很少见,应该加有人工抬填。老陈肯定说老辈人就叫它跑马长丘,是李尚书家跑马场。
      升斗百姓、贫家小户读出举人、进士,那多半是戏剧、小说家的虚构,没有几代人的文墨熏陶,没有殷实的财富支撑,读出一个人上人很难很难不是说“百年树人”吗?即便是秀才,十里八乡也不见得就可以找到一个。前两年我在澧南乌鸦山、十里岗苦女碑一带追访三位秀才踪迹,最后得知均非名副其实,只是当地人对乡下读书人的尊称。明朝277年,澧(阳)县只考中17个进士,举人也只有94人(另有武举2人)。再说偌大家业族产身处偏远乡村,家丁族人不免应练功习武,强身健体,保一方平安。150米长的地跑马小了点,但操练武艺倒绰绰有余。
      跑马长丘、李家垱往下往外即《孟姜山志》提到的孟姜山“东南二十里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三十里”之七里湖,澧水浩浩汤汤贯穿始终。此丘岗往南几里就是号称“九十九个湾(汊)烟波浩渺”的毛里湖,“毛里湖”在清乾隆年间某氏族谱上称“毛李湖”。另有老人说“毛”乃湖之周边山岗植被茂盛,多“毛”之毛,也有说“毛”为这一带望族,即《孟姜山志》校阅者南谷“毛儒本”家族之毛。但可以肯定“李”是“李家铺”之“李”,是“李如圭”家族之“李”,只是眼下还没有机缘拜读到《李氏族谱》。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8:14 , Processed in 0.0311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