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1|回复: 0

津市历史刍论(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3 11: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津市历史刍论(三)
                                                                                   文/谭远辉
      在宋耿《燕石集》中有多篇写于澧州、常德、岳阳以及洞庭湖的诗文,其中写于澧州的诗除《津市留题》外还有《寄题 涔河石桥》《新城道中雷雨喜晚晴》《澧阳道中春日》《送谢德润还澧州》等;文有《西潭谢君墓碣铭》《定轩先生张君墓碣铭》《吉水州监税谢君墓碣铭》《桐乡甘公墓碣铭》《乡贡进土翰林书写杨君墓志铭》等。其中《寄题涔河石桥》诗的小序曰:“河在澧州北四十里,实往来孔道。州人谢氏叠石作桥,壮丽宏阔。予自延祐以来,凡八过其上,慨念行役之苦。为之惘然。”宋耿要曾八次经过涔河桥,可见其往来澧州很频繁。
      《津市留题》中的“津市”毫无疑义就是现在的津市。由此可证,元代中期即已有津市。据宋 耿诗句推测,津市当时已是一个繁华的商埠。诗的后两句“斜日扬鞭倦行役,自惭不及贾胡留”,其意为:在落日的余晖里骑着马为公差匆匆赶路,自感 惭愧不如经商的胡人能够在此居留下来。可以肯定,“津市”首先是由临水的集镇而得名,从宋 耿诗意分析,津市在元代即已成为一个较为繁华的市井。如此,我们可以说,“津市”得名至少已有700多年历史。
      但是,津市成为集镇的历史肯定早于元代,或曰“津市”之名最早可上溯至唐代。在钱起的《送武进韦明府》和李郢的《送李判官》即有“津市”,但是此“津市”并非作为地名的湖南津市(详见后文)。津市在唐代确有名称,但不叫“津市”,而叫“ 澹津”。唐戎昱曾为澧州刺史李泌作《澧州新城颂》,该《颂》作于唐中叶的建中二年(781),“新城”即今新洲,在唐代为州城。内有“ 津之墟尚在,天门之垒可辨”语。“天门”即六朝时期的天门郡,是澧州的前身,位置大致在今石门与临澧合口之间。而“ 澹津”何指?所谓“墟”有多重意义,最主要的有废墟和集市两重意义。“ 澹津之墟”应为后者,解为“ 澹津这个集镇”。这个“ 澹津毫无疑义就是津市的前身。戎昱为什么特别提到“澹津”,大概是源于东汉末年“ 澹津亭侯”的典故。但“ 津亭侯”的地望尚存疑,而“ 澹津之墟”在唐代位于澧州则是不争的事实。如此,津市在唐代应该称“ 澹津”,至今津市还保留有“澹津路”这一古名即为明证。甚至到了清代“澹津”还作为津市的别名。龚之茗《延光书院记》中有:“今上御极之六年,清河汤钧右先生以宇内名硕来守是邦·.….且构(延光)书院于澹津。”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三《直隶澧州》曰:“延光书院,在澧州城东津市。顺治初知州汤调鼎建。”延光书院在津市,“ 澹津”亦即津市。
      “澹津”何以得名?“ 澹”应即澹 水,“津”即渡口,故澹 津应是处于 澹水渡口边的集镇。现在 澹水是从津市东边汇入澧水,在古代应是在津市的西侧汇入澧水,考古发现,在护市的肖唐家台(俗称“实屁股”)就发现有一条南北向的古河道,有砂石河床。故此津市初名“ 澹津”。时光荏苒,陵谷沧桑。 澹水改道,从津市的北面绕到了东边,不再穿过城区,在历史的变迁中,可能省去“澹”字,加上“市”字,于是就成了“津市”。然而“ 澹津”名并未消亡,而是向北移到了近郊,即今澹津社区。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8:21 , Processed in 0.0380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