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3-21 11:49 编辑
行 万 里 路 ——平生旅游(37)
游夷望溪 按 我在《桃花源历史考述》一文中曾说,“袁、杨游览扩大了桃花源”。袁、杨,指明代的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兄弟和崇祯皇帝的首辅大臣杨嗣昌(1588年—1641)。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常德的龙膺兄弟陪伴袁宏道从河洑,经“桃源洞”即桃花源,上溯沅水至水心岩,上下百余里,袁宏道写了三篇著名散文《由河洑山至桃源县记》《由绿萝山至桃源洞记》和《由水溪至水心崖记》,在《由水溪至水心崖记》总结说:“游仙源者,当以渌萝为门户,以花源为轩庭,以穿石为堂奥,以沙萝及新湘诸山水为亭榭,而水心崖乃其后户云。大抵诸山之秀雅,非穿石水心之奇峭,亦无以发其丽,如文中之有波澜,诗中之有警策也。君超又为余言灵崖及诸山之幽奇甚多,要余再来。余唯唯,他日买山,当以此中为第一义也。”大意是说桃花源不能局限于桃源山、桃花山和桃仙岭,沿着沅水向东、向西都应该联系起来,向东河洑山是桃源人捕鱼故事的源头,向西溯沅水而上,新湘溪、夷望溪一带都在桃花源范围内。袁宏道在文章中承诺的再接着游“灵崖”,未能实现,弟弟袁中道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完成哥哥的夙愿,杨嗣昌等人作陪,写有《再游桃源记》;杨嗣昌写了6篇文章:《游桃源记》《白马渡记》《由倒水崖至穿石记》《青湘溪记《龙角山记》和《夷望山考》。袁中道、杨嗣昌和袁宏道,他们心目中以及游览的桃花源都东面起始于河洑,西面溯沅水而上,到夷望溪。我写作《桃源佳致》就有这个认识,并且以此为指导,介绍桃花源。
公安三袁(又称三袁)是指明代晚期三位袁姓的散文家兄弟,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 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里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明崇祯皇帝的首辅大臣杨嗣昌(1588年—1641)
但我仿照古贤袁宏道、杨嗣昌的线路实地游览在2007年11月23日,党史办组织党支部活动,参观凌津滩水电站,顺便游览夷望溪。凌津滩水电站接待,并给我们安排了游船。下游我们到了穿石,即古松梁山,也叫空舲峡,景名“穿石缭青”,为东汉马援征五溪蛮的渡军之处。山高150米,宽30米。岩腰南北洞穿,半含天日,“云穿石入,水复穿石出。”其上风籁传空,下则江流滚滚。三面临江,双峰峭立。舟行其下,势欲倾轧。袁宏道赞道:“山水镜面,缭青荣白,千旦一规。”其形其景犹胜漓江象鼻山。可惜,凌江滩水电站的大坝把它和水心寨分开了,一般游夷望溪,把穿石景点遗忘了。 党支部组织学习活动参观凌津滩水电站后在兴隆街吃午饭,下午游夷望溪。因为后日有两次游夷望溪,并且写了日记,直录如下: 周末和亲家刘世平游夷望溪(2016年6月18日) 2016年6月18日,星期六。亲家刘仕平陪我游桃花源古镇和沅江的夷望溪,亲家的合作者黄总在古镇有建设项目,每天要去“上班”,开始我们是说搭他的车,但实际上他早有安排:陪我们先游览古镇,参观他负责的建设项目,然后到丰隆寨喝擂茶。下午,一行人去凌津滩游夷望溪。小黄的父亲在工地帮忙,把他也邀来一起游玩。
2016年6月18日,笔者和领队黄兆国先生在桃花源古镇牌楼合影。
桃花源古镇还在建设中,小黄带我们把古镇的大街小巷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他说虽然和丽江等古镇不可比,但他认为建成后不会比凤凰古城差,规划先进,科学,小桥流水,风光美丽……我的心里大打折扣,时下仿古建筑的村镇太多了。喝擂茶的丰隆寨,自然风光也不错,特别是有一棵800年古樟,难得。擂茶丰盛,4个人,一满桌小吃。 丰隆寨距夷望溪还有20多公里,汽车快,我们到达时还早,游客和接待人员还在吃午饭。停好车,我们到兴隆镇转转。坐游船游夷望溪。
凡是到过夷望溪的游客,无不赞美其风光之美,不亚于漓江。
水心岩,亦名夷望山,俗称水心寨,是夷望溪与沅水交汇处的一座孤山。它是夷望溪风光线中第一景,郦道元《水经注》载“昔有蛮民避寇居之,故曰‘夷望’”,夷望山由此得名。据说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曾在山上设祭坛祭告苍天,祝祷起义节节胜利。之后,杨幺就把主寨扎在山顶上,他日日在山上读兵书,习武艺,后来果然打了许多大胜仗。因为杨幺在这里扎过寨,因此,水心岩又叫水心寨。水心岩,孤竦沅水中流,四周峻绝,岩纹斑驳。夷望溪水在此逼削成四方,与沅水汇合。整座山高150米,尽是陡峭的石壁,在石壁间辟有340级石磴。拾磴而上,如攀天梯。幸有铁链当扶,兀石为凳,飞鸟作伴,能解一路倦意。到山腰,便见南北二峰宛如玉女摩肩并坐。两峰间山垭处,地面平坦宽阔,四、五十平米,地上铺有青石。坪子左侧的山脚有一泓清泉,鹅卵石镶边。泉水从南峰壁崖上汩汩流下,明澈晶莹,也沁人心脾。泉边有一座凉亭,傍山而建,立在坪中。亭内有圆形石桌和石凳,可观沅水。有一个人曾在此构庵而居,他叫程可立,明朝总兵,为避清廷,励复明之志,伴山泉云海,终其一生。后人崇尚其忠节,在原址建庙供奉,现庙宇不复存在,惟有凉亭独坐,看山中云卷云舒。别凉亭,攀北峰,到山顶便见水心庵。尼庵有三间,由下而上依次排列,分别称为下、中、上庵。庵中香火缭绕,钟罄有声。水心庵高踞山顶,四周皆临绝壁,因此有“武陵悬空寺”的美誉。三庵曾毁于1968年,现在重建庙宇三间、祭坛一座。伫立山顶,远望群峰屏蔽,俯视江水滔滔。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描绘的“环石皆水,环水皆山,周遭映带,以相逼而奇”的景观,尽收眼底。
游轮在水心寨停船,游客上岸,爬山。小黄说他曾经爬过,陡峭,难爬,山上没有什么东西好看,劝我们不要上去。2007年11月23日,我以前也上去过,但我不想失去这次机会,说一个人爬,没想到亲家愿意作陪。我们爬上去了,用相机拍了不少照片。穿石和水心寨是这段沅江的著名景点。穿石,传说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蛮病倒曾在这里养病,并且死在这里,里面有石室,就是马援住处;水心寨,传说杨幺曾在这里扎寨抗击宋军。可惜,凌津滩修水库,拦河大坝把穿石拦在下游了,游客一般看不到。
看完水心寨,我们上船,继续前行,到一个码头停下,上岸才知道这里叫黄中坪,是去看千年古树。这里田野南临夷望溪水,三面群山环绕,有零零星星的农舍散落山边。据景点推介:“树高二、三十米,胸径一米,占地一亩,古樟的树干如龙,树冠如云,好像一顶墨绿大伞矗立在空中,遮蔽天日。又像一位饱览历史的智者,见证了古老岁月的沧桑。古樟树上栖息着许许多多白鹭。远看像白色的花朵点缀在绿叶之中,有一种圣洁的美。走近它们的园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欢声雀跃,一行行掠过田野,有的躲进云层,有的落在山边农舍的林上徘徊观望。过了一会儿,它们又成群结队地飞回到古樟树上。有的还探出小爪,沾惹人。古樟树的生存环境,体现出人们的亲情关怀。把古樟视为神灵加以呵护的人们,留出了足够多的土地和空间,让它能够自由自在地生长。古樟树探出的绿枝,欣悦地亲吻着漫畦的稻田,它用自己的爱筑成了一座鸟的天堂。劳累一天的人们坐在古樟树下歇息,吸一阵旱烟,观白鹭飞舞,听小鸟歌唱,疲劳顿消。站在这田野中的古樟,不再是站着的一株树,仿佛变成了一个人,通达,和善,富有感情,它和远山、绿野、农舍有机地融在了一起。这是一帧精美的照片,夷望溪许多美丽的风景都装在了这帧照片里。” 看完前年古樟,游船返回,我们结束了夷望溪之旅。
陪表哥彭逢楚游夷望溪(2017年3月19日) 彭逢楚是我姑妈的第五个儿子,1967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系铸造转业,分配在一机部所属的东方红汽轮机厂,厂址就在2008年大地震受灾惨重的四川的汉旺。2010年冬,我游览四川,赶上他做70岁大寿。最近几年,他往来湖南非常频繁。2012年,到长沙给舅舅做90大寿;2014年到老家过春节,外孙结婚,吃酒;2016年冬又回湖南过春节,为已故的舅舅“拜新年”。表哥每次回湖南,因为我退休了,有时间陪他。
表哥这次回湖南住的时间比较长,2016年底回来的。先住在常德侄女儿家里,不久过生日,我为他庆生日。本来,我约定陪他游桃花源古镇的,但不巧,准备第二天动身,他肠胃不适只得改期。他回安乡住到2017年3月中旬再来常德,我履行诺言,陪他游古镇。3月19日,是星期天,尽管下雨,我们还是结伴去看古镇。他同意我的建议,先游夷望溪,返回时看古镇。9点钟,我们就到了桥南汽车总站,打听有无去兴隆街的公共汽车,一辆去沙坪的汽车的司机说他的车就是开兴隆街的。为了让我相信,他还说游夷望溪,坐船,看水心寨和千年古松都可以坐他的汽车。我们坐上去了。汽车行驶到许家桥,上来两个僧人,问去不去桃源,司机又肯定答复“去!”我知道司机撒谎,暗自好笑。不久,听司机与另一部汽车司机电话联系上了,到某个地方转两个人去桃源县。汽车过古镇后,司机又不停联系其他司机,后来我听清楚了,我们和那两个僧人的命运一样,也是司机转让的对象。我不满意司机的做法,这时他才解释当时车站根本就没有去兴隆的汽车。就是现在转乘另外的汽车,我们也只能到凌津灘水电站。和司机吵闹也没有办法了,只得忍耐。我们是在一个叫寺坪加油站的岔路口转车的。到凌津灘以后,我们按当地人指导,步行到大坝,说可能有车去兴隆。什么车也没看到,我们只得坐摩托去兴隆街。到兴隆街,因为雨天,没有游客,我们是和另外一对夫妇合租一条游船,游览夷望溪。
游览结束,离开兴隆街又成了问题,恰好同船的夫妇有小车,我们搭乘他们的小车到桃花源古镇,付他们50元钱油费,是我们硬给的。晚上住古镇。20日上午,我和表哥游古镇。从北门进古镇,到南门出来,游览了快2个钟头。表哥游兴很浓,边走边拍照。 结束游览,很方便坐上回常德的汽车。在车上谈到我的堂姐惠兰,表哥说还是1956年一个偶然机会见过。我说堂姐就住在常德。我联系上了堂姐,我们一起去看他。两个老表见面,叙不完的离别情,都记得的那些亲人,不少已经作古了,唏嘘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