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2|回复: 0

小巷印象:拐子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2 15: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巷印象:拐子巷
                                                                            文/韩川
      学长从津市回来,给我看他在老家拍的照片,其中有拐子巷的民主饭店,就在前几天,朋友也发了几张民主饭店的照片给我,泛着淡淡的民国建筑风格。
      以拐子巷命名的小巷,各地都有,若要考究其名字的来历,却找不到源头。钟月先生说:“有些巷子的叫法没确定含义,当地居民随口而出,长幼相传,时日一久,和之者众,日久便将某种既定的俗称定为巷名,如拐子巷、回子巷等。”
      津市拐子巷可分三段:北段从群爱饭店到后湖,谢南声先生称之为紫竹林巷;中段从个体诊所到夹街;南段从夹街至码头,古巷虽小,却也通江达海。
      1925年,谷胖子在巷子的北段建民众戏院,设有厅座、楼座和包厢,可容千余人。1954年易名津市剧场。1958年新建:改名红旗剧院。其次是巷口的露天茶馆,这里铜开水壶砌的盖碗茶用的是茉莉香片,说书的艺人在台上说得是白沫直扑,茶客在下面喝得是有滋有味,捡烟把把的小孩子在外面看得眼馋,偶尔会混了进去,不过很快就会被轰出来。露天茶馆重修,易名群爱饭店,既有餐饮,又有住宿。对面的京花湘绣社,除了生产绢花、纸花外,最吸引人的是蟒袍、霞帔、凤冠、花翎,林林总总,琳琅满目,没事的时候总爱到那里去,想舞台上的武生,一身白蟒袍,手挥长矛,是何等的威风。
      茶馆的北边就是戏院,绕过戏院往北,小巷深处都是住家,我的同学住在里边,我很羡慕他也,听戏从不花钱。
      中段和南段巷子较宽,是旧城的南北主道之一,每天行人川流不息。巷口的木楼,曾是我同事的家,她喜爱唱戏,尤以老旦见长,可谓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颇有点名角范儿,她没有学戏,可惜了一副好嗓子。她退休后去了常德,因为晕车,五年多没有回家,最后租一辆单摩,两百里路跑了3个多小时,我们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她笑了笑说:“没事。”两年后死于车祸,同事闻后唏嘘不己。女儿继承了她的音乐天赋,20世纪90年代多次在省市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夺冠。
      南行不远,左边是荆河剧团小院,南边有一条横巷,黄道师先生在《探访津市九完小原址》中记:“进去五米,左侧(东边)的小院就是过去九完小所在地1979年荆河剧团搬进来,那时进院北边是一栋两层楼的教室,砖混结构,木楼板;往里走二十多米,东边靠南一点的旧房是九完小的教工宿舍,南栋是后来剧团修的‘中专楼’,配给当时常德艺校分到津市的学员居住和办公。再后来,教学楼拆了:教学楼位置现在是一栋简易平房用来住人,背景是剧团南栋宿舍七层楼:教学楼位置正对的南边,建有平房,地面上铺了木楼板,是演员练功的。”
      横巷的那边是民主饭店,也就是过去的大华旅社。谢南声在《旧津市四十八巷琐记》中记:“拐子巷,原大中华旅社,设在此巷中部,北口系永安团正街,巷南口经夹街直抵河街,位于现红旗剧院对面。”
      清末民初年,江苏人冯聚顺率先在拐子巷建大旅社。大旅社罗马立柱、、圆拱门、四方玻璃灯,充满西方元素的民国建筑风格。民国初年,各地“旅社酒楼,悉仿西式”,下江人也未能免俗。旅社设客房14间,内设津浦盆堂(浴室),亦有下江歌女住此。1928年出版的《中国旅行指南》,大旅社居津市旅社之首。即使到了后来,规模设施虽不及长沙旅社等新建旅社,但是这家百年老店仍是下江客人的首选。
      《津市旅筵业》载:“民国初年的“津市大旅社’招牌名气最早最大,开设在三元宫,并兼营澡堂,设备华丽,卖方间以军政、富商、大少等赌博玩妓为主,其房间日售率一天可卖2-3次。澡堂设备在津市为第一流,在民国初的年代里,就用上了塘瓷大浴盆,当时又称洋盆,洗澡的休息间,全都是玩乐,床的扶手全用黄铜片镶边,视面金光发亮,工人有20多人,每逢腊月开澡堂工人在50人以上。
      到抗战时,以大华旅社为最,自建新房,上有楼房十多间,全部一新,其业务也是以富商大少打牌赌博玩妓为主。大华旅社老板冯聚顺是扬州人,他到扬州买来少女又开设堂班,班主又称龟头,少女落在他们的手下,过着奴隶的生活,毫无自由,任其摆布和剥削,少女因故不接客,就要受打骂。
      此外还有“福明旅社”,老板也是下江人,同样兼营 妓院。此处还有长春、心澧两家旅社,只卖房间,不营堂班,并不开餐,只代办喜庆筵席,专为吃、喝、玩乐服务,全部设在夹街,即现在的西河街,这是旅社的特点。
      大华旅社是下江人来津市首选的旅社,《新华之光》载:“四二年冬,李群、高培勋随祁阳毓蒙联华弹棉厂副厂长薛学燕来津市扩建分厂。同行者还有浙江籍工人袁都银、郑国光、张勤等十一人,先在拐子巷大华旅社住了十天,后落脚于油榨街汤万盛木行后面(今桑园街变电所处)。”
      大中华旅社也是津市上流社会出入之所,他们在这里打牌赌博,聚会宴请。地下党负责人左承统在《回忆录》中说,1949年初,为了争取江正发部起义,他通过刘老四与江联系,约好到大中华旅社与江正发会晤,不料在旅社门房遇到津市警察局局长陈本章,只好连忙离开旅社,从戏院旁的小巷出城到乡下。
      清末民初,巷内开有多家花行、织布作坊,如殷永胜花行、涂德记染坊,稍后有张和清织布坊,赣商陈盈山的老同丰银号也开在巷内。过了夹街,巷子南段大多是木楼,住户以船工居多。这里有津市船工的“搭包会”的茶馆,有旅津湘乡同乡会的“湘汉堂”(腰篇会),等等。
      津市解放后,小巷戏院仍是天天爆棚,茶馆依旧客人盈座,只是歌女走了,花行关了,作坊停了,来往的客人少了许多,大旅社的生意也萧条了许多,最后旅社改成了居民住房。
      20世纪60年代初,荆河剧团的张淑蓉住在这里,她是常德四小名旦之一,1962年主演《谢瑶环》《双附马》,赴省汇报演出,轰动省城,报刊载文赞誉,并发表了她的《汇演日记六则》,省里的电台也播放录音。她主演的《贵妃醉酒》,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存档。
      五十年后,学长刘长久在博文《夏日味道》中深情地说:“拐子巷是典型的江南石板巷,深可通达澧水河码头,窄可头悬一线天,巷子两边的墙根贴满了青苔......每个夏夜,整条街道都像开了大派对;三伏的夜晚,贼黑贼黑,可星星却格外明亮,躺在竹板床上,仰望星空,河汉灿烂,北斗耀眼,脑际浮现老人絮叨的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很有些童话的味道;烦躁的盛夏,上半夜暑气蒸腾,好嗑睡只有在下半夜,待到一觉醒来,河汉淡去,只有启明星挂在蚊帐一角,伴随黎明升起。”他在诗中吟道:“石板巷,吊脚屋,曾经旧景今安在,枕边常想望江楼。拐子巷,三元宫,破街陋巷终难忘,儿时欢乐种乡愁。踩木屐,擎油伞,清脆声声敲心扉,小城几度夕阳红。”

                                                                             摘自《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文存卷上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4:07 , Processed in 0.0352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