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3-25 21:18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九十四)
第十章 澧水印记
第二节 百年轮运
宣统元年(1909),湘北大水,为赈饥,清政府租英商太古公司蒸汽轮一艘,载米由长沙驶津,是为津市也是澧水出现的第一艘轮船,市民始见轮船,沿岸追赶。嗣后,外来工业品的输入与紧俏的农林产品的输出加剧,津市轮运业迅猛发展。1913年,长沙商人肖谷僧、吴伯熙等私营“澄清”“荆江”“亚通”“通和”轮船,始航长沙至津市一线,之后津市至澧县、津市至常德等多条航线被开通,数家公司参与客运。时至抗战前夕,津市客运已有至长沙、常德、澧县、益阳、南县、安乡、沙市、宜昌8条航线,其中长津、津常线最为稳定。抗战时期,长江断航,客运仅保留津市至常德、桃源一线以及周边小码头等6条航线。1950年,国营、私营4家客运公司在津设办事处,多条航线被恢复。1960年代,客货分开。从1950年代起,受荆江分洪、洞庭湖治理、凌家滩堵口、河道改变等因素影响,原有航线不是绕道就是中断。后因汽车客运更方便,津市至沙市、津市至常德、津市至澧县班相继停航。1984年,津市增设至长沙的快速客班,其设备、服务优于慢班,慢班随之客货混装,其货主要以宁乡仔猪为主。不出几年,慢班停开。1990年代后,随公路建设的发展,水陆客运竞争日剧。湘航客运站引进俄罗斯双翼船参与运营,随即津市邮电局加入竞争,而此时常长高速公路开通,最终相持几年后,一天数个班次的客车运输占据上风。1997年,湘航津长快班停开,2000年后,双翼船退出竞争。历时百年的津市水路客运终止。
一、货运 民国时期的货运,进口主要以百货、杂货、南货、布匹为主,出口以粮食、棉花、山货土产为大宗。煤油属于专运,一般由各大销售公司驳轮运送。进口多为煤油,出口以桐油为大宗。抗日战争爆发前,津市轮运多为客货混载,虽航线较多,但除长津、常津两线较为稳定外,其他视水情或货源而定。津市至汉口线,因货源不定,加之航行时间长(最长需半月),主要由英籍太古公司经营,水小时,船只能至岳州或芦林潭,货物由帆船驳运, 抗日战争开始,长江下游地区沦陷,流亡轮驳糜集于津、常一带。继武汉失守,长江水运中断,经津市至宜昌成大后方物资进出通道,故而抗战初期津市轮运曾繁盛一时。1940年,沙、宜相继沦陷,日军封锁荆江,津沙、津宜航线中断,后长津线也因湘北战事时通时阻,轮运航线转向常、桃湘西沅水一线。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之前各航线渐次恢复。值得一提的是,为防江北日军对滨湖之骚扰,中国军队于湘江、洞庭湖等水域布雷,为保湘鄂川孔道畅通,中国海军于临资口等地设置机构,专为船舶绕过布雷区,月进出物资达6千余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津市轮运初以军粮转输为主,迨后湖南省成立国营航运公司,在津设分公司或办事处。1953年前,津市轮运由湘津、新湘、湘江和国营航运公司等四家公司运营,并实行客货分运。1956年后,湘省轮船公司全部并入省航运厅轮运局,在津设立办事处,轮运始为国有化。计划经济体制下,货运由省、地分管,实行分段运输,形成条块分割局面,加之长江航运管理局搞“托拉斯”,内河船不能进入长江,津市各路航线萎缩,业务受到影响。此时货运,出口以粮、棉、木材、牲猪、矿产、土特产为大宗,进口则以百货、布匹、食盐、工业器材等为主。 1970年代,由于山区开发加快和三线建设的开展,以及本地工业急速发展,津市港货运中转量骤增。同时随湘澧盐矿建成投产,省内盐运开展干支流直达运输货运比较活跃。此时出口物资以烟煤、磷肥、粮、棉、食盐为大宗,进口物资则有白煤、百货、五金、布匹、工业原料、三线建设器材等。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体制的改革,传统流通渠道逐渐恢复,津市轮运重新进入长江,并扩大范围至沿江各港,直至上海,是为津市轮运的黄金期。
▲1980年代的津市港,一派繁忙景象(草事权/摄)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