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1|回复: 3

除夕守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6 17: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柳叶湖人 于 2024-3-26 17:58 编辑

                      除夕守岁
                     
易建设

   时光荏苒,似水流年,转瞬间2024年春节的钟声就要敲响。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个喜庆的日子。唐太宗李世民都曾为除夕写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都还期盼着过年,习惯在除夕之夜通宵达旦守岁迎新。   
   据民俗学专家们研究,除夕守岁的习俗在魏晋时期就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至于此项民俗文化的出现,且能沿袭数千年的原因,众说纷纭:有驱吉避凶之说,有祭祖怀旧之说,有辞旧迎新之说……。总之,除夕守岁,是中华民族送旧年迎新春的一项以家庭为单元组织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且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的文化内涵。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可能形式上有些小的差异,但其目的是一致的。不管时局怎样变化,人员怎样更替,除夕的守岁活动已在国人生活中亘古不变,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延续至今。
   春节是农历年的正月初一,那先一天则是先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古诗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对除夕夜的形象表述。在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的中国大地上,送旧迎新的除夕这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会合家团聚,举行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如吃年饭、敬菩萨、放鞭炮、上坟烧香燃烛,祭奠先祖,等等。   
    我的老家地处湖南西北部,山青水秀,物产丰富,是典型的鱼米之乡。长期的农耕文化,人们养成了勤劳纯朴,重感情讲义气的优良品行。尤其是家庭观念浓厚,父慈子孝,兄弟姐妹手足情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意思是说,无论你身居何职,不管你有多富有,或者你身处天南海北,都会放弃一切事务,风尘扑扑的赶回家过年,陪亲人们吃团圆饭,除夕守岁。乡村出生的我,从小就跟着爷爷、父亲他们经历过除夕守岁的一系列活动,至今也近70年。时不时的会把那时除夕守岁的细节当作故事讲给晚辈们听。
   除夕的筹备活动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这天我们南方称为过小年。从这天开始,无论家景如何,家家都开始打豆腐、煮米酒、做米粑,有条件的还会熬一点红薯糖。打扫扬尘,家里家外焕然一新。家庭富裕一点的早就杀了年猪,腊肉、腊鱼、腊鸡等年货已在火炕上方熏得金黄流油,老远都能闻到腊味特有的香味。孩子们也穿上了专门为过年做的新衣裳,体体面面、漂漂亮亮的迎接新年。
   除夕这天凌晨,过年的系例活动正式启动。3点多钟的样子,爷爷和父亲就会起床。首先点燃堂屋神台上的香和蜡烛。然后把灶膛里面的柴火点燃,先天晚上睡觉前已把熏得油光红亮的腊猪头、腊肉、腊鸡、腊鸭、猪蹄子等,洗净放在大铁锅里面了。一边炖煮这些硬菜,一边准备其他配菜,如小菜、新鲜鱼、豆腐等。另一口锅里面开始蒸米饭,这一甑子米饭量很多,一般要吃4、5天,寓意年年有余、越吃越有。6点左右,猪头、猪肉等已煮好,便用一个大大的淘米盆装着,端到堂屋里神台正下方的大饭桌上。两人便开始一个重要的仪式:祭拜先祖。感恩先祖的代代传承,期望先祖保佑子孙平安、家庭兴旺。仪式结束,炮竹声响起,噼噼叭叭,响彻云霄。同时,左邻右舍,整个村子遥相呼应,一时间空中红了半边天。炮竹声把我们兄弟们惊醒,我们飞速的穿衣起床,首先是把没有燃响的炮竹收入口袋。然后飞快的到厨房,快速的扯下腊猪头里面一坨坨瘦肉,往口里塞,大块朵颐起来。这可是一年中最能饱口福的时间,机会不能错过。
    慢慢的,天已蒙蒙亮了,爷爷与父亲已把年饭准备好。此时,我们还不能落座。只见他俩按先祖的人数,摆好酒杯,盛好米饭,饭碗上搁好筷子,口中轻轻、虔诚的叫着先祖们的尊称,请他们先过年。仪式结束,我们才上桌。期盼已久、一年一次的年饭正式开餐了。
   为什么要凌晨吃年饭,是有讲究的。一种说法是边吃饭边天亮,是人们期望越吃越明、日子越来越好的愿望。另一种说法是,早些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时不时的有讫讨人员串乡入户,上门讫讨。早点吃年饭,是为了避开讫讨人员,免得影响过年的气氛,甚至给来年带来不好的运气。两种说法,皆有可能。
   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喝着自家酿造的米酒,享受着一年来辛辛苦苦劳动来的丰硕成果。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尽管不是很福裕,过年吃年饭怎么都会有十盘八碗的鸡鸭鱼肉,长辈们想方设法会让我们一饱口福。   吃完年饭,爷爷和父亲会领着我们兄弟,带上镰刀、挖锄。提着香、蜡、炮竹,一把稻草,去给爷爷的父亲、爷爷等祖辈们送火。来到墓地,先把坟头上的杂草杂树砍除干净,挖一些新土铺盖在坟头。把坟头修整完毕,爷爷再带领我们一行磕头跪拜。再在坟脚头把稻草点燃,以此告慰祖先:在过年之际,后辈没有忘记他们。
   简单的晚饭后,爷爷和父亲便着手守岁的准备工作。那个年代没有空调、烤火炉之说。进入冬天,火塘里就没停过火,只是为了守岁,早就准备了一个比较大的树蔸,再添加一些比较容易燃的干柴,火塘里的火很快就旺了起来。农村有一句俗语: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说除夕晚上守岁的火要旺,红红火火,为来年的年成讨个好彩头。奶奶和母亲也没停过,尽管早些年物资比较贫乏,也会尽量想法弄些守岁时的零食:如花生、薯片,还有自己家熬的红薯糖,保存在谷仓里的自家院子里柚子树上结的柚子也拿了出来,等等。特别是把自己家做的糯米年粑粑,在熊熊的火坑边慢慢细烤,直烤得两面焦黄、纯香糯软,沾上白糖,咬上一口真的甜到心里,让我回味直今。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得到逐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生活极大改善,守岁时的内容也慢慢丰富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老师,有了工资收入,家里每年的除夕守岁就有了一些改变。我会把一台18寸的东芝牌电视机用单车搬回老家,一大家围着火塘,边守岁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至到午夜12点,新年的钟声响起,电视里歌唱家唱起了“难忘今宵”,才打开大门迎接财神,点燃迎接新年的炮竹与烟花。一时间,整个村庄家家户户的烟花同时燃起,在漆黑的夜空中像精灵一样绽放,映红了半边天,迎接新年的仪式进入高潮。
   岁月更迭,华章日新。而今的岁月,好像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过得快,去年的除夕还在眼前,今年的除夕又将到来。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节点,蕴含着极其丰富、积极、优秀的中国文化元素,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传的一笔宝贵财富。除夕、守岁,年饭桌上的亲情,火炕里熊熊的烟火,软糯香甜的年粑粑,炮竹的硝烟味……已凝结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历史和文明的载体和缩影。
   春节年年过,岁岁年不同。我虽已过了近70个春节,可对除夕守岁仍有一种怀念与期待。面对春节的临近,今年的春节在哪里过,曾有点犹豫不决,北京?长沙?还是常德?或回乡下老家?早几天接到年近90的老母亲托来的口信,问我还需要哪些年货?回家过年不?我一时感动得无以言表,湿润了眼眶,年龄再大也是母亲的孩子。虽然现在什么物资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腊肉、腊鱼、腊鸡等随处随时都有,仅从生活而言,天天都在过年。说心里话,怀念的是“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境,惦记的是那时候柴火烟熏出来的年味,怀念的是儿时妈妈的味道。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母亲为我操心了啊,只能回复说:我什么都不缺,只求她多保护好身体,就是我们做晚辈的福气。
   此时,就哪里过年的纠结,心里已有了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8: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稿写作于今年春节前,感觉没写好,所以一直没有发出来,今天发出来请大家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26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沅水流域除夕凌晨吃年饭的习俗不大好!确实要凌晨吃年饭的话,最好放在初一凌晨吃到到天亮,这才体现送旧迎新!澧水流域一般都是除夕正午吃年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28 11: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23:07 , Processed in 0.03284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