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七)
2.肝阴虚
肝阴虚症是由于肝的阴分不足,或肾阴亏虚,或由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肝病、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引起的阴分亏损,而肝阳偏亢的一组症状。既可表现出阴虚之两目干涩,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又有阴不制阳,肝阳亢逆无制而见头痛,眩晕,耳鸣诸证。
肝脏体阴而用阳,说的是肝主藏血,血属阴,故称之为“体阴”;而肝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故又称其“用阳”。肝气郁结,情志不
畅,气郁化火,可以灼伤肝阴,形成肝阴虚。又肝肾同居下焦,肾主一身之阴,肾阴可以滋养肝阴,肾阴不足,肝阴亦亏损。由于大病、久病及温热病后期,使肝阴受损,均可形成肝阴虚症。阴阳是一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统一体,阴不足,阳相对偏亢。又由于肝气
主升发的特点,即形成肝阳上亢的症候。
眩晕头痛,耳聋耳鸣,麻木震颤,面部烘热,胁助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或见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肝阴虚的症候可见于多种疾病当中,如头痛,眩晕,胁痛,月经不调等。
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特别是肝火上炎的情况,应积极给予治疗,疏肝理气,同时在用药时适当选用如当归、白芍、生地等养血滋阴柔肝的中药,以防患于未然。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也不可过用辛香燥烈之品,以免药物过量耗伤阴液。
在肝阴虚的康复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儿点:
一是情志舒畅。肝阴不足之人,肝阳易亢,患者大多频躁易怒,家人及亲属应给予理解,多做思想工作,避免其情志过激,保持快乐的情绪,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否则,情志不舒,甚则大怒不已,则必然肝火内旺,阴分更伤,使病情加重,甚则肝火大怒,气血并走于上,可发生中风之症。
二是在饮食调养上,应该以清谈为宜,并可适当喝一些养阴的鱼汤、甲鱼汤,或用海参熬汤,以滋补肝阴。切勿饮酒,忌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羊肉等易助火之品。平素可「常服六味地黄九、杞菊地黄丸一类的丸药,以利于调养。如果在中年之后,常感到两目干涩,尤其是在看书学习之后,并伴有腰酸腿软之症,失眠多梦,或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五心烦热、汗出、腰膝酸软等,都是肝阴不足,可按肝阴不足来治疗,应及时就诊。
摘自《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