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二十)
2.眩 晕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合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眩晕早在《内经》已有记载,称为“眩冒”或“眩”。《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历代医家对眩晕之病因亦有“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等论述。“风”、“火”、“痰”、“虚”、“瘀”等各种病因导致脏腑气机受阻,气血逆乱,清阳不升,脑转目急而成。因其病因虚实有别,故治疗应先辨明标本缓急。凡肝阳上亢者,治宜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主;肾阴不足者,治宜补益肝肾,充养脑髓为主;痰浊风阻者,治宜燥湿祛疾,健脾和胃为主;气血亏虚者,治宜补气养血,健运脾胃为主;瘀血阻滞者,治宜法瘀生新,行血涌经之法为主。
(1)眩晕的症候特征
眩晕症候特征为眼花,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头身动摇,好像乘车或坐船时的感觉。本病可突然发病,也可逐渐加重,或为阵发性发作。
(2)眩晕症候变化特点
眩晕一病,以内伤为主,病性多属本虚标实。实证为风、火、痰、瘀,虚症为气血阴阳不足。临床以肝阳上亢,疾浊中阻,气血亏虚之症常见。一般病情初期多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痰血内阻为主。若疾病迁延日久不愈,或是治疗不正确或未得到及时治疗,则耗伤人体正气,脏腑功能失调,以至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出现虚实挟杂或虚症。
(3)辨证分型症候特征
本病分为肝阳上亢、痰独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 血阻络五类症型。
肝阳上亢:头部以额头部胀痛为主,心情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中发苦,双目红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痰浊中阻:头脑不清,头重如蒙,胸中憋闷,恶心,呕吐痰诞,不思饮食,贪睡,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弦滑。
气血亏虚:头晕眼花,活动后加重,气息短促,语声低弱,疲倦,懒于言语,面色㿠白,口唇、指甲苍白,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舌质淡胖嫩,舌边有齿痕,舌苔少或厚,脉象细或虚大。
肾精不足:头晕,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健忘,腰酸腿软,牙齿动摇,双耳鸣响,或者有男性遗精滑泄,头发干枯或脱落,颧部发红,口咽干燥,消瘦,舌质嫩红,舌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瘀血阻络:头晕眼花,视物旋转阵发性发作,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头痛,口唇、指甲紫暗,伴有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肌肤甲错,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摘自《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春季养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