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一节
二、工业“大跃进”和大炼钢铁
1958年3月,中共津市市委贯彻中共中央“书记动手,全党办工业”的指示精神,决定全市各部门、居委会、农业社兴建工业企业,以小型为主,以日用品为主。同时,成立轻工业局、重工业局、手工业管理局,大幅度地调高工业发展计划,要求全市195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131.8万元,手工业总产值达到417万元。会后,各部门、居委会、农业社即投入到大办工业中,全市工交系统办起轻工业“卫星厂”77个,手工业合作社转工厂25个,新建铁工、五金、机械工厂61个。常德地委“发展钢铁机械会议”之后,中共津市市委提出“以钢为纲,以工业生产为中心带动其他工作跃进”的指导思想,立即掀起全市大办钢铁、大搞水泥生产运动,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浮夸”风盛行。10月11日,成立津市市钢铁生产指挥部,召开全市各单位负责人紧急会议,决定在10月份建成炼钢炉221个,保证产钢477吨,并明确“在24小时建成221个炼钢炉”的任务划分到各单位。市委书记挂帅,全市总动员,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立即展开,为钢而战成为全市人民的一致口号和行动。10月14日晚,中共津市市委再次召开800人的紧急会议,决定次日为“卫星日”,全市停止办公、上课、营业,全力以赴投入钢铁、水泥生产。到16日,1500名“钢铁大军”奋战一昼夜建成炼钢土炉242个。11月1日,放出“日产钢113吨、水泥47吨”两颗巨型“卫星”。工交系统在20~31日,发射“卫星”272颗。中共津市市委在“关于我市十月份工作情况向省地委的汇报”中写到:“在两天时间内建成了5个炼钢厂、15个水泥厂,新建了282座炼钢炉、52座水泥炉,投入炼钢和生产水泥的干部、职工、学生和居民有6700多人,涌现出来的炼钢高产炉54座,优秀钢铁战士400多名,生产水泥积极分子100多名。前后共经历了两个‘卫星’发射日,钢的‘卫星’日产量31号比15号跃进了8倍,水泥31号比15号增产46%,‘卫星’日泥球产量达96吨,熟料47吨,一个月来全市共生产水泥11万公斤、钢199.7吨。” 以钢为纲,各行各业大力支援钢铁生产。全市劳动力集中钢铁、水泥生产,煤炭电力优先满足钢铁水泥生产,运输部门优先运输钢铁水泥生产所需物资,商业部门及时收购,不管土铁质量好坏、成本高低,一律不得拒收。文艺、宣传、医疗等部门进厂进矿,服务到工地。一时间,全市各行各业“只能服从钢铁,支援钢铁,保证钢铁”。钢铁产量突击上去了,其他行业尤其是农业受到很大损失。晚稻、棉花无人收,秋种面积锐减。 1958年11月12日,成立中共津市市委机械生产领导小组,召开全市紧急会议,号召全市各单位象抓钢铁生产一样抓机械生产。1958年12月13日,中共津市市委召开了全市工业交通会议,总结1958年战斗成果,部署1959年一季度生产任务。会议指出,到11月底止,全市产钢400多吨,胜利地完成了国家分配的任务。工业部门自己武装自己,生产出了缫丝机、拉丝机、煤气机、鼓风机、铁车床等200多种新产品。水泥生产从无到有,基建重点工程投资达500多万元。工业产值11月30日止已达1500万元,全年国民经济计划可以大大超额。并提出今后的工作方针是:以钢为纲,带动全面大跃进。工业生产中特别要抓好三项工作:①大抓机械生产。②大抓轻工业。③大抓化学工业。并决定1959年1季度工业总产值为1200万元,争取1320万元。要求发动群众,全民办工业。在整个工业生产中,贯彻“小、土、群”和“大、洋、群”相结合的方针。1958年12月23日,针对工业生产出现的电力不足,中共津市市委又提出开展全民办电运动,要求利用各种条件,要“以土为主”,“土洋结合”、“从小到大”、“大小结合”、“从少到多”、“多种多样”的原则,用水、火、风、人、畜力发电,解决电力问题。并要求1959年一季度自制发电机30台。1959年2月28日,部署了“高产高质运动月” 的工作,号召掀起生产竞赛高潮,各工业单位都纷纷召开了誓师大会,誓师“大跃进”,大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1959年3月30日,中共津市市第二届第一次代表大会要求,工业生产继续贯彻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贯彻执行重、轻工业并举,大、中、小并举,土、洋并举等方针,保证完成产值4200万元,争取5000万元。然而,5 个钢厂和15个水泥厂因无原材料、技术设备欠缺,被迫关闭。一哄而起的工业企业,也因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不佳,产量大起大落,如新津螺钉厂螺丝日产量由2000多箩降到600多箩,新华工厂铸铁件返废率达58.33%。企业浮夸成风,虚报生产数字,后因电力供应不足,原材料短缺,各工厂生产陷入困境。到196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骤减为2205万元,工业企业普遍存在浪费多、设备利用率低、产量低、费用支出高、原辅材料消耗高、废次品率高的“一多二低三高”现象。大跃进中盛行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损失。 工农业大跃进,带动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商贸业的大发展,到1960年,全市货运量117万吨,3年基本建设投资657万元,商品购进总额4800万元,销售总额52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