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93|回复: 1

读书《荀子·性恶》篇(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0 19: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4-20 19:53 编辑

读书《荀子·性恶》篇(中)

荀子字况.jpeg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晚期赵国人,哲学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原文】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1),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2),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释】(1)苟无之中者:“中”,即“内”,“本身”。
(2)“然则”,这样看来;“性而已”,只有本性而无别的。
【翻译】一般地说,人们想行善,正是因为其本性邪恶的缘故。那微薄的希望丰厚,丑陋的希望美丽,狭窄的希望宽广,贫穷的希望富裕,卑贱的希望高贵,如果本身没有它,就一定要向外去追求;所以富裕了就不羡慕钱财,显贵了就不羡慕权势,如果本身有了它,就一定不会向外去追求了。这样看来,人要是仅仅凭着本性行事,就不会有符合礼仪的行为,更不会懂得礼义的道理,那么国家、社会就会动乱,个人就会悖逆人道;就是说,人要是只有本性而无别的,就会出现个人行事悖逆人道、国家发生动乱的严重后果。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原文】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翻译】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我说:这不对。凡是从古到今、普天之下所谓的善良,是指正直、顺理、平和、安定;所谓的邪恶,是指偏袒、邪恶、悖逆、动乱。这就是善良和邪恶的区别所在。要是人的本性真地本来就会导致直、顺理、平和、安定,哪里还用得着圣王、哪里还用得着礼义呢?即使有圣王和礼义,又能在正直、顺理、平和、安定上增加些什么呢?其实并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古代的圣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所以为人们确立起君主的权势去统治他们,彰明礼义去教化他们,建立法律去治理他们,重用刑罚去约束他们,这才使得天下人都知道行事要从社会安定有序的目的出发,要符合善良的标准。这就是圣明帝王的治理和礼义的教化。如果试着去掉君主的权势、礼义、法律、刑罚等等,站在一边观看天下民众的相互交往:那么,那些强大的就会侵害弱小的而掠夺他们,人多的就会欺凌人少的而压制他们,天下人悖逆作乱而各国互相灭亡的局面不等片刻就会出现了。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原文】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1),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2),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3)。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檃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释】(1)“善言古者”“善言天者”:两个“善”,“正确”义。
(2)“故”:“以致”。
(3)“张”:“进而”。
【翻译】对古代的事,如果议论正确,是一定能从现代得到验证的;对天上的事,如果议论的不错,是一定可以从人间的事得到应验的;所以发议论的人看重的是他的理论观点能够像契劵般进行核对、像信符般进行检验,以致坐着发议论,站起来就可据以制定计划,进而可以付诸实行。现在孟子说“人的本性善良”,没有与它相契合的证据及可以验证的凭据,坐着谈论它,站起来不能部署安排,推广出去不能实行,这难道不是错得很厉害了吗?主张人性为善其实是要求否定圣王,废除礼义;主张人性人性为恶,则是赞颂圣王、尊奉礼义。整形器的产生,是因为长有弯曲的树木;绳墨的出现,是因为存在不直的东西;设立君主,彰明礼义,是因为人的本性为恶。由此看来,人的本性为恶就明白不过了,人的善良表现则是人为的。

【原文】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翻译】笔直的木材不依靠整形器就笔直,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笔直的。弯曲的木材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薰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因为它的本性不直。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圣明帝王的治理、礼义的教化,然后才能都从遵守秩序出发、合乎善良的标准。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赏析】赵又春:荀子的比喻性论证,告诉我们善与恶的对立就是人多社会品性和自然品行的对立,而非人的道德品质“内部的”对立了,这符合人们使用善恶概念的实际吗?荀子提出性恶论来,是为了纠正人们用词的错误亦即为了正名吗?这是很值得讨论的,但荀子一定没有想到这一点。这就又是他的时代局限性。

【原文】问者曰:“礼义积伪者,是人之性,故圣人能生之也(1)。”  
    应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然则器木岂工人之性也哉?夫圣人之于礼义也,辟亦陶埏而生之也,然则礼义积伪者(2),岂人之本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亦犹陶埏而生之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释】(1)“生之”:“产生出来”。
(2)“然则”:那么。
【翻译】有人问:“人的本性就在于遵行礼义,所以圣人能够把它产生出来。”
    回答他说:这不对。尽管陶人是将黏土制成瓦器的事,但不能据此就把做这种工作说成是陶人的本性;木工砍削木材而造出器具,也不能因此就把做木匠活说成是木工的本性吧?圣人创造出礼义,打个比方来说,也就像陶器工人搅拌揉打粘土而生产出瓦器一样,那么将积伪上升为礼义,怎么就会是人的本性呢?大凡说到人的本性,理当认定尧、舜和桀、跖的本性是一样的,君子和小人的本性也是一样的。如果把“礼义积伪”说成是人的共同本性,那么,又凭什么要推崇尧、禹、君子呢?人们推崇尧、禹、君子,明显是因为他们能改变自己的本性,亦即能够对自己的本性努力作出人为的改造,并且其人为的努力而有了礼义行为;惟其如此,圣人之于“礼义积伪”,才和陶人将粘土制作成瓦器一样。由此看来,“礼义积伪”,怎么会是是人的共同本性呢?人们鄙视桀、跖、小人,自是因为他们放纵自己的本性,总是顺着自己的情欲行事,任意胡作非为,以至于他们一切行为全都是出于贪财牟利争名夺权之类的动机。所以人的本性为恶是很明白的,做出善良的行为乃是出于人为。
【赏析】赵又春:荀子最后的论证显示了:“礼义积伪”也就是“化性起伪”,是对人的共同本性进行改造(用今天大家熟悉的说法,就是扬弃),所以就不是人的共同本性,相反,恰恰是在这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人类个体被区分为有德者和缺德者,君子和小人,圣人则是这个改造工作的先知先觉者,后来人们学习他的榜样,遵循他的教导,服从他指定的规章制度,就相继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人了。在这个意义上,圣人是“社会人”的创造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6 14: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得认真,体会深刻!欣赏,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1:01 , Processed in 0.03571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