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12|回复: 1

读书《荀子·天论》篇(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4 16: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8-20 15:45 编辑

读书《荀子·天论》篇(上)

荀子天行有常.jpeg
《荀子·天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按 继续阅读赵又春先生解说《荀子·天论》。本篇将原文分为十五节,逐节进行解说。我仍按照前《劝学》和《性恶》两篇的做法,分“上中下”三篇阅读理解:包括“原文”,完全依照赵先生的“版本”,与《我读》保持一致;加“注释”,采用赵先生文中的解说;“翻译”,也依照我对赵先生解说的理解;部分文章有“赏析”,引用赵先生的评论。

【原文】天行有常1,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2,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3,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4,则天下不能病;道而不忒(5,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6,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7。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8,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9,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10,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11,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12
【注释】 (1)“天行”:指大自然的一切运行、变化。
2)“治”:合理的措施。
3)“本”:指农业。
4养备:生活资料充备。动时,动作得时。
5)忒:差错。
6“饥”字下原有“渴”字:衍文。
7)“祆怪”:即妖怪,泛指类似人祸的自然灾害。
8)“罕”:稀,指怠惰。
9)“倍”:通“背”。
10)“薄”:迫近。
11)“受时”:遇到的天时。
12)“至人”;最明事理的人。
【翻译】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它不因为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而消失。采用其结果是导致国家得治的方式去应对天行,那就意味着吉祥;采用其结果是导致国家混乱得治的方式去应对天行,那就意味着凶灾。加强农业、节省用度,天就不能使人贫穷;衣食等保养身体的东西齐备了,各项活动又合理及时,天就不能使人病;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而不违背,天就不能使人遭受祸殃。所以,水灾和旱灾不能使人发生饥荒,严寒和酷暑不能使人发生疾疫,异常、不祥的现象不能使人发生凶险。农业荒废,用度奢侈,天就不能使人富足;给养不足、行动怠惰,天就不能使人齐全;违背自然规律、任意妄行,天就不能使人吉祥。所以水灾和旱灾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和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疾疫,异常、不祥的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凶险。遇的天时和国家处于治世时期的天时相同,但受的却比那个时期大得多,可以埋怨天,乃是当政者采取的“应天之道”也即治国之道造成的啊。因此,明于天人之分,才可以称为至人。
【赏析】赵又春:近年来“天人合一”的观点被许多人说成是中国人思维的大特点和大优势,吹嘘成是解决人类持续发展的问题的最高指导思想。但实际上,天人合一的观点并不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学者的共识,荀子就不仅不是天人合一论者,还明确提出了天人不合一即“天人相分的”观点,而且,就论证的逻辑性和说理的充分性而言,怕还没有哪个称得上“天人合一”论者的学人比得上他。

   【原文】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1)。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2);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3,地有其财4,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5。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6,则惑矣。
【注释】(1)大自然的功能。
(2)其人:指上文的“至人”。
(3)其时:时令,冷热寒暑变化。
(4)其财:财物,即资源。
5参:通“三”,指三个并列事物构成的集合、整体。
(6)愿:羡慕,希望获得。
【翻译】不具体去做什么就真正成功了,不刻意追求什么就完全得到了,这就叫“天职”;一个人要是能够恪守天职,那么,他遭遇到的事情即使意义深远,它也不会对之有所图谋;即使影响广大,他也不会去对之进行干预;即使十分精妙,他也不想对之细加审察;这就叫做不同天争抢职能。天有白日黑夜冷热寒暑等变化,地各种属性迥异、分布极广的资源,人有应对天地之制约的本事、办法,这叫做人能与天地并列而成“參”(三)人如果舍弃了自己足以与天、地并列共存的本事,而又希望与天地并列共存,那就真是糊涂了!
【赏析】赵又春:这段话其实是申述“人有其治”,从而也就是为“应之以治”的应天方式作论证,并且暗示这乃是至人的方式,以此交代这种方式既是最好的,又是“天成的”。马积高在《荀学源流》也写道:“‘有其治’,是他对人的力量的总的概括。这个‘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包含着荀子的整个理论。如仅就天人关系来说,这首先是人有天赋的认识自然界基本规律的能力,具备了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条件。”他这个论断是正确的,深刻的。

   【原文】 列星随旋(1),日月递(2),四时代御(3),阴阳大化(4),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5,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6),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注释】(1)随旋:相随运转。
(2) 递:交替。“炤”,同“照”。
(3)代:接连。“御”,有“统治”义。
(4)大化:变化万物。
(5)句中两个“得”字,有“遇到”的意思。“和”,指对立面而结合为统一体。
(6)无形:大自然无形迹可寻。
【翻译】星互相伴随着一起在天上旋转,太阳月亮交替地照耀大地,以致四季轮流掌控着寒暑节气,阴阳大量地万物,同时万物又经受着风吹雨淋的考验;万物自身中的力量使得对立面和谐地结合为统一物,万物得到大自然现象的滋养而成就人们看不到万物产生过程,只见到现在有了万物的结果,这就叫做神。都知道万物生成的原因,但没有人知道那因果联系为什么不表现出来,这就叫做。圣人是不顾及天意的
【赏析】赵又春:此节论述的落脚点乃在末句,旨在说明:完全地了解天是不可能的,因此,断言天人合一是没有根据的,不能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理论指导去设计应天方式,应该向圣人学习,“不求知天”,干脆按“天人相分”的思路行事,亦即不顾“天怎样想”,只求把国家治理好,那样结果才会是“吉”。

  【原文】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1)。好恶、喜怒、哀乐臧焉(2),夫是之谓天情。耳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3),夫是之谓天官(4)。心居中虚,以治五官(5),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6),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7)。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8)。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8)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9),其养曲适,其生不伤(10),夫是之谓知天。
【注释】(1)“既”:“尽”义;“立”:“势不两立”的“立”相当于“存在”;形:形体。具,具备。神,精神。
2臧:通“藏”。
(3) 能:功能。接,承接,对待。相,选择。“不相能”,不能相互代替。
(4)  天官:自然具有的官能。
(5) 中虚:指人的胸膛。当时人以为心脏是意识的器官,处在比较空旷的胸腔中,管理(“治”)五官。
(6) 财:通“裁”,改造,利用。非其类,与人异类的万物。
(7)“天政”:是“天君的施政原则”,即顺应人类自己多数个体的利益。要求,体现人多自然本性,实行“福”的要求;相反,是逆天而行。
(8)“夫是之谓大凶”:“谓”,借作“为”。
(8) 官:职守,使天地为人类造福。
(9) 曲:周到。
(10) 生:生命。
翻译,即自然界,恪尽职守,达到了它的最大功绩,那就是造就了人类的形体,同时产生了人类独有的精神。爱好和憎恶、欢喜和恼怒、悲哀和快乐这些感情就包藏在其中,这就叫做“天情”(自然的感情)。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身躯,它们的功能各自有所指向,人是不能选择的,这就叫做“天官”(自然的官能)。心脏位于身体的中间,用它来统治五官,这就叫做“天君”(自然的君主)。依靠人类意外的自然物生存,就叫做“天养”(自然的供养),顺应人类的自然需要的就叫做“福”,反过来就叫做祸,天君的这个施治原则叫做“天政”。把天君搞得昏暗糊涂,搅乱各司其职的天官,放弃天养,违反天政施治的原则,背离自己的天情,因而丧失自己的天功,这就是“大凶”。让天君清明聪慧,端正自己的天官,充实自己的天养,顺从自己的天政,涵养自己的天情,从而成全自己的天功。这样,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了,天地就能各尽其职,而万物都能供人役使了。他的行为都有条不紊,他的养护相当安适,他的生命不受到伤害,这就叫做知天。

  【原文】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1),已其见象水可以期者矣(2);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3);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4);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5)。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6)
【注释】(1)志:知。
(2)“已”:通“以”通乃。“见”,读xian。“见象”,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现象。“期”,“预料”。
(3)“宜”:宜于生长的各种条件。“息”,生长蕃殖。
(4)“数”:指四季运行的自然规律。“事”,依时从事的生产。
(5)“和”:原作“知”。
(6)“官人”:任人。“守天”,指研究掌握自然规律和现象。
【翻译】 所以,最大的技巧在于不去做不能做的事,最大的智慧在于不去考虑用不着想的问题。希望从观察天文发现的,只不过是可以预测的天象;希望从调查大地得到的,不过是可能生长庄家的土地;希望从四时变化中获得的,不过是可据以指导农事的规律;希望从探索阴阳聚散中得到的,不过是可据以进行社会管理的知识。而且,他是安排别人去做诸如观察天象这类事情,而自己做的仅仅是“守道”(守住治国之道,绝不允许有任何偏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6 14: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4:45 , Processed in 0.03984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