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4-5-3 12:50 编辑
于氏名人——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1)
于成龙:生于1617年9月26日,卒于1684年4月18日。字北溟,号于山, 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清顺治十八年(1661)于成龙出仕,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采取“治乱时,用重典”的方法,明确保甲制度,使百姓全力耕作土地,罗城出现了人们安居乐业的新气象。清康熙六年 (1667),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他由于招民垦荒成绩卓著,使合州不到两年的时间人口骤增,田地开辟。于成龙因成绩显著,迁任湖广黄冈知州,后又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朝廷命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奉公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世时朝野称赞为今时清官第一。于成龙去世后,康熙亲撰亲书碑文,称他为人臣之标准,谥号“清端”,(清廉的首端),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第一廉吏"。乾隆也赞誉于成龙“清风是式”(清廉的模式)。于成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古今第一廉吏”的古代官吏。历史上记述于成龙事迹的传记文章有二十六本之多,都评价于成龙为“吏者之师”、“廉圣”。 当年,于成龙的去世,消息很快就传遍江宁府(南京)的大街小巷,百姓听闻于成龙逝世都痛哭流涕。江宁城出现“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于成龙对江南百姓的影响竟会如此之深,这种景象对康熙帝也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康熙二十三年冬天,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南巡期间,他顺便探听了于成龙在江南时候的政绩。 康熙皇帝带着一帮大臣微服江南民间,见街市一居民家的客厅正中供奉着于成龙的塑像,并每日朝拜。康熙皇帝和大臣们看到后也产生了好奇心,便直接进入该居民的家中。见这老汉一个劲儿地给于成龙上香磕头,康熙皇帝一行也不便打扰,直到他磕头完毕。康熙皇帝才走到老汉的身后,好奇地问道: “老人家,我们是从外地来此旅游的人,正好见你在此叩拜这名官员,所以就冒昧的进来了,想必你拜的这名官员应该就是本朝的于成龙于公吧”? 老汉应道:“正是于大人!” 康熙皇帝就更加好奇了,于成龙就是再怎么深得民心,也不至于让百姓如此对他吧。便接着问道:“既然是于大人,那又何必将他的塑像当作神灵供奉在家里呢?还对他三拜九叩,焚香祷告!” 老汉叹了一口气,感恩戴德道:“公子你有所不知,于大人可是我们一家的恩人呐。 我们一家老小本不是地道的江南人,而是客居在此,早年在三藩之乱的时候,兵荒马乱,我们一家四处飘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又开始闹粮荒,我们一家就快要饿死了,是于大人将他身上唯一的几两银子拿出来送给我们,救了我们的命,听说他自己却是以粗糠粥充饥,是于大人让我老汉一家得以活下来,所以,我们一家决定世世代代供奉于大人,即使我老汉有一天死了,也会要儿子、孙子代替!” 康熙皇帝大为惊讶,想不到于成龙却如此深的民心。 这次微服出巡,玄烨看到在江南的街道上,甚至有酒家为了纪念于成龙,将自己店里 的酒命名为“于公酒”。 此次出巡,康熙皇帝才真正的了解于成龙,他清廉的程度远比他想象的还要清廉。之前朝廷大员对于成龙的举报纯粹是诬告,是一些奸佞之臣对于公的诽谤,好在康熙皇帝始终都是相信于成龙的。康熙皇帝通过这次在江南民间的明察暗访,充分确信了自己的决定,于成龙的为人他是深信不疑的。
康熙皇帝在心里己经感到很自豪,自己信任之人终究是忠于国家的,是忠君的。南巡完了以后,康熙皇帝回到紫禁城,当众向大臣表扬了于成龙,对于成龙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下诏:“国家澄叙官方,首重廉吏,其治行最著者,尤当优加异数,以示褒扬。原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朕巡幸江南,延访吏治,博采舆评,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应从优褒恤,为大小臣工劝,其详议以闻。” 事后,康熙皇帝还亲自给于成龙作诗、撰写碑文,以作表彰。诗文是: 服官敦廉隅, 抗志贵孤洁。 江上见甘棠,遗爱与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