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4-5-11 14:05 编辑
难忘知青岁月——手表
张铁增
右二为本文作者张铁增
1973年岁末。
记工员告诉我,我出勤324天,每天10个工分儿。这样,下乡第一年我和大多数青年每人都挣了3000多工分儿。
新年后,评分工作开始。 我的工分被评为一等。
下乡到国营农场,虽然活累些,但是分值较高。一等工分,每工分一角,一天一元。全年可收入300多元,收入算不错。下乡到胡家公社的邻居大姐,干了一大年,扣除口粮后,只分得18元。
300多元,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啊!
钱还没分下来,大家就开始议论:钱怎么用呢?有的说,要全部给家长;有的说,人生中第一次自己挣钱,一定要给自己买一个大件,买一块手表!
领到这笔钱后,许多战友真的选择买手表了。
最牛的那位战友买的是瑞士英格表,花260元。还有一个战友买的瑞士百浪多表,说什么“瑞士名表百浪多,黑盘夜光带日历”。不过大多数战友买的还是国产丹东表。
我买的是国产上海表。平盘,型号1524,花120元,求北京燕山石化工作的舅舅用工业券买的。
拿到手表别提多高兴、多神气。我平时并没有兜揣小手绢儿习惯,这回却买条精致小手绢儿,专门用来包手表。
手表不用时用手绢儿系好包住,放到被窝儿里。用的时候戴在手上,还要用小手绢儿系好包住。
铲地时铲到半道儿,几点啦?是不是该休息了?掰开手绢儿看一看,然后再小心地盖上,特别爱惜,毕竟手表是花自己的辛苦钱买的。
一次回家偶遇乡下来的老姑,看到我腕上的手表,老姑惊叹道:“这小铁子真有福啊,这么小年纪就戴上手表!”
某天正在田里铲地,第一次看见内燃机车牵引的火车运行在大虎山至黑山的途中。数了一下,共13节,太气派、太壮观! 祖国发展好快,火车都不冒烟儿啦。
​]
]
后来得知,这列内燃机车出自全国第一个内燃机务段山海关机务段,牵引的列车是由北京开往齐齐哈尔的167次快车。
当时看了一下手表,刚好10点20。以后每天此时,都能看到这列快车。
经常想要是能到铁路上去开火车该有多好啊。不过那仅仅是个梦想——遥不可及的梦想。
之后不到两年,我真的离开青年点到铁路工作。但很遗憾,不是去开火车,而是去了铁路专业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当时铁路学校属于企业办学,搞教育也属于铁路职工,享受铁路的各项待遇。记得有一年,铁路局实现安全生产100天。路局所辖的所有铁路职工每人奖励一块手表,好像是丹东产梅花牌手表。
那时第一块上海牌手表已经陪伴我多年,伴随我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它也确实老了,累了,该退役休息啦。
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一个金属盒里,又保存了多年。每当看到它,就会勾起我的青春回忆!
若干年之后,由于自己的努力,工作上逐渐得到同行及领导的认可。1994年我被评为沈阳铁路局先进教师,奖品是一对儿罗西尼牌子的手表。
​
]
从丹东表到罗西尼表,外形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多,但我最爱的还是下乡时买的上海牌手表。它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用劳动所得的钱买的,它记录过我在青年点时的青春时光。
​左三为本文作者张铁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