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0|回复: 0

中共津市党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2 07: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4-5-12 07:10 编辑


第三编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开展
      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下达,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中共津市镇委随之贯彻执行,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津市的政治、经济、社会一度陷入大混乱、大动荡,直到中共津市镇革委核心小组成立,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社会秩序有所好转。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兴起和党政组织机构瘫痪

一、贯彻中央“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

《       五·一六通知》认为,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领导权都不在无产阶级手里,在中央和中央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五·一六通知》号召全党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的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五·一六通知》要求:“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
        为了贯彻中央《五·一六通知》精神,中共津市镇委根据省委的部署和常德地委的安排,于5月19日印发《关于学习文化大革命有关文件的通知》,要求全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军报》的《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湖南日报》的《评“三家村”》、《邓拓的<燕山夜话>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话》等文章,提高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是日,中共津市镇委组织召开6000名干部职工参加的大会,开展对中央报刊点名批判的邓拓、吴晗、廖沫沙(称之为“三家村”)的大批判,声讨邓拓“反党反社会主义罪行”,会后举行游行。6月3日,中共津市镇委成立“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镇委副书记刘高科任组长,镇委常委、镇长蔺石瑛,镇委常委、组织部长牛永华任副组长,成员有组织部副部长张书麟、宣传部副部长郑毅、统战部副部长张进、镇委党校副校长卢朝仁。镇“文革领导小组”在全镇掀起对“三家村”批判的热潮,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中共津市镇委以教育界为点,向津市一中派驻工作组,组织、指导师生对学校的“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斗。
        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8月8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以及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正式公布。《十六条》是继《五·一六通知》之后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规定“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概括为“斗、批、改”)。“要充分运用大字报、大辩论这些形式,进行大鸣大放”,“要扫除‘四旧’”,“不要怕出乱子”。《十六条》正式确认了“文化大革命”的“左倾”指导方针。《十六条》虽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作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文斗,不用武斗,”“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群众”等规定,但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失去了约束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5 08:46 , Processed in 0.0409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