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5-13 10:21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三十二)
第八章 报业兴衰
中国是世界上传媒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中国古代报刊是帝国刊载官方文件、官场动态和宫廷消息为主的各类书报,如进奏院状、邸报、朝报、京报等,很少有办报人自己采写的消息,也没有评论和广告,和近、现代报纸有明显的差别。 北宋始有非官方的“小报”出现。小报是当时人们对这类报纸的泛称。有时也称之为“新闻”,这是“新闻”这一名词与报纸联系的开始。小报已具备现代新闻媒体的雏形,但其出版触犯了新闻泄漏的禁令,因而被封建统治者加上“撰造浮言”“乱有传播”等罪名,受到严厉查禁。 明代中叶以后,政府默许民间自设报房,选印从内阁抄录的谕旨、奏疏和官吏任免消息,公开出售。报房大多设在北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中国古代报纸从〈京报)开始印有报头。报房出版的《京报》,可以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读者主要是官吏、士绅和商人。内容和官方的邸报区别不大,但偶尔会刊登办报人自己采写的社会新闻。清王朝入关后,〈京报》继续出版,仅北京一地的报房,就有聚兴、聚升、合成、等10余家。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刊(威廉·米伶在马六甲创办),标志着面向中国的近代报刊的诞生。1822年9月葡萄牙人安东尼奥创办的《蜜蜂华报》,被称为由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一份外文报。然而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外文报中影响最大要数《字林西报》(1850年创办),他的历史超过一百年。国人自办的中文报中,最早的是1858年由黄平甫创办的《中外新报》,而影响较大的要数1872年创办的〈申报>,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后才停刊。中国共产党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于1921年创办的《劳动周刊》,是我党最早的报纸。 清中期以前,津市的经济呈自然发展状态,文化相对闭塞,敦化社会风气主要依靠行政、宗教、学校等手段,商民主动干预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尚不具备,史籍中很少见到相关记载。清后期,士子出贡,津市有了士绅、官商阶级的出现,这些走出津市的人,其视野自非旧时一般商人可比。他们睁眼看世界,认清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也感觉到了作为“成功者”报效乡里的责任。当时,以吴经采为代表的一批乡绅,开始自刻医书、文藏,向市民免费发放,虽然这还算不上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报刊,但其自编自印、广为传发的形式,对其后的报刊兴办有启发意义,而书籍的教化、救济功用,则与现代报刊的宗旨义理相同。 津市的第一份报纸诞生于1912年,报名《九澧共和报》,当时辛亥革命刚刚成功,政权归民、民族共和口号震天,它横空出世,便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代表了津市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呼声。而之后的《西声报》《澧光报》《铎报》等报刊的相继开办,如一股股清风,吹拂着亘古的九澧大地,让人们感受到了世界的温度,也看到了批评的武器。抗战时期,《铎报》坚定地与人民站在一起,开辟“怒吼”周刊,传达抗战呼声,反对阶级压迫,遭国民党驻军53军镇压,报社被查封,记者遭枪杀,但四个月后,原班人马又顽强集结,再创《津市日报》,充分地体现了新闻媒体这支“自由之花”的坚强生命力。 报刊的兴办,开化了津市的社会风气,也带动了津市书纸业、印刷业、图书业的发展,加速了津市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迨至解放,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津市的报刊、通讯、图书出版事业更加活跃,1958年,新的《津市报》创刊,之后,广播电台、电视台相继建立,成为传达党的声音、表达群众意愿的喉舌;群众自由结社,《津市文艺》《朝阳》《兰草》等自办刊物如雨后春笋,精品佳作屡屡问世,文化艺术活动空前繁荣。改革开放以后,现代传媒业日新月异,因特网的普遍应用,信息的传播无以量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