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2|回复: 0

为母亲举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3 17: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哲先生 于 2024-5-13 17:48 编辑

        为母亲举杯
         澧县 张景高      

       父爱如山,母爱则是温暖的港湾——题记
       1989年,我穿上水兵蓝。一年后,妹妹也南下打工了。一家4口成了“三地分居”,未能分享合家团聚的欢乐。
       第一次春节探亲假的日子临近了,母亲站在村口盼一天又一天,仍不见儿的身影。大年三十,母亲做了一桌特别丰盛的菜准备儿子回来团年,结果菜冷了,饭凉了,父母痛哭一场。正月初五,探亲的战友康孝金才告知母亲:景高因部队工作忙,不能回家,给您捎了一对虎斑贝壳。从此,母亲时常把贝壳放在耳边聆听大海的涛声,就像听到了儿子的呼唤。
      “你母亲种田、喂猪、养鸡,总闲不住,家里建了楼房,买了电视机。只是你母亲日夜挂念你,今年春节能回家吗?”父亲近日来信说。儿知道父亲想见见我,我其实又怎么不想回家呢!怎么不想念含辛茹苦的母亲!去年春节准备探望母亲,又因训练任务紧给耽误了。
      “母亲,今年春节儿子又不能回到您的身边,但值得您自豪的是儿子拥有一枚闪光的军功章!这是全家的光荣。正值万家团聚之际,儿在北京敬您一杯酒,以表孩儿微薄之情。”灯下,我伏案给母亲写信。
       1994年我在《人民海军》报社学习期间,文艺部副刊编辑鑫毅老师给见习生每人布置一篇稿件任务,我连夜在办公室含泪撰写了这篇500字的散文。三十年过去了,每当翻开厚厚的剪报本阅读此文时,总是让我热泪盈眶,母亲勤劳的一生在脑海中浮想,过去的农事历历在目。我目睹到了母亲的坚强与艰辛,体会到了母爱的平凡和伟大。
      母亲读过两册书就辍学了,但她一生勤俭节约,终身劳作,与人为善的品格激励着自己的儿女。“儿行千里母担忧”在母亲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印证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清晰记得,1989年入伍时临行前母亲半夜里熬熟了50个茶叶蛋,叮嘱让我带到部队让战友们品尝我们农村的特色小吃。入伍的那一天,澧县武装部人山人海,母亲找不到儿子,因为我们都穿着一样的军装,很难辨认出来,我突然在大巴车上透过玻璃看见母亲,不停地向母亲挥一挥手,看见母亲婆娑的眼泪,就像看到超重的母爱。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个贫民家庭,那时正搞集体挣“工分”的日子,父母每天忙得像个“陀螺”,根本没有人专门带我玩耍。据母亲回忆说,一岁左右的我时常睡摇窝,经常哭哭啼啼饿半天,老远处听到父母的脚步声后我就不哭了。冬天父母上大堤修水利工程,母亲每天挑着幼小的我,干农活时将我放在工棚里的摇窝之中,看到挑堤的男男女女我就笑得合不拢嘴,是个乖巧的孩子。五六岁的时候,我的身体瘦弱,长期在太阳下晒,脸上长了很多包结,母亲背着或挑着我去津市市窑破渡找“土郎中”,每次来回要走五六十华里路。
       我读初中和高中时,农村实行了联产责任承包制,父母更是日夜劳作,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因为我们两姊妹读书需要钱,记得1985年刚进高一需要缴纳600元,父亲四处找人借钱让我读书,有一位不愿意借钱给父亲的农户说:“只有挑着箩筐借谷,没有挑着箩筐借钱。”这一人生经历我记忆最深刻。
阖家团圆
      母亲勤俭持家,即便孙女孙婿给她老人家买的礼品总是留给我们,家里的水果坏了自己也舍不得吃。我转业回澧县工作后,母亲经常给儿女们送土鸡蛋、鸡蛋和年猪肉等农副产品。2020年父亲过世之后,母亲偶尔来县城住上半个月,便打道回老家了。目前,七旬的老母亲仍然在农村的老家劳作,每天种蔬菜供给我和妹妹两个家庭,真是苦了可怜的母亲大人啊!我们作子女的虽然嘴巴上说让母亲蓄精养锐,颐养天年,但年迈的母亲那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总是闲不住,停不下来,她说:“我又不打牌,种点蔬菜还可以活动一下筋骨,强身健体呢!”疑望着满脸皱纹的老母亲,我真的哑口无语。
       年迈的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青丝染白发,无怨无悔。一声妈妈您一生的牵挂,一辈子我难以报答;天大地大世界之大,唯有母爱纯洁无瑕。今天是母亲节,我与妻子一早就驾车回乡下,妻子做了一桌丰盛的菜,我斟满了红酒,再次举杯,向母亲道一声您辛苦!祝愿母亲大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0:09 , Processed in 0.0316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