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81|回复: 0

读书《荀子·非相》篇(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8 11: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8-20 15:12 编辑

读书《荀子·非相》篇(

张仪游说.webp.jpg
说客,——张仪游说


13原文凡说之难1,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近世则病佣2。善者于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3,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嬴绌府然若渠匽4)、檃栝之于己也5):曲得所谓焉6,然而不折伤7
注释
(1)“说”,说客。
(2)“病缪(miù)”、“病佣”的“病”字,此处都是及物动词,带宾语,有“指责、责备”义。
(3)“近世则病佣”、“近世而不佣”两个“近世”,是同上文的“远举”并言对举的,故“世”是借作“示”,即音同通假了。
(4)“府然”:即“俯然”,指弯一下身子那样容易,自如。
(5)檃栝(yǐn kuò):意思是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
(6)“曲得所谓”:是说婉转自如,“得”,在这里有“投合”、“投契”义。
(7)“然而”:等于说“这样,才不会”。
译文一般说来,做说客的难处是:极其崇高的思想竟遭遇到了最为下的小人,最能保证将国家引向大治的主张,却碰到了只能把国家搞乱的昏君。是的,劝人改弦易撤是不宜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的,举远古先王的事例会被指责为谬误,近代的君主的做法说被斥之为庸俗因此,真正善于做说客的人总取乎二者之间,必举远古先王的事例却不被责为谬误,拿近君主做法说更不会被斥为庸俗;他宣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换说话的语气因世俗的变化而抑扬;慢说,多讲少讲,都能像阻拦流水的渠坝矫正竹木的工具那样自如;结果婉转地把所要说的话都说给对方听,但一点不挫伤他倾听宣讲的好心情

14原文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1。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以成天下之大事矣2。故君子贤而能容罢3,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方既同,天子之功。”4此之谓也。
注释1)抴(yè):基本意思:拉;牵引。此处为“杝”的借用字,“杝”,船舷,必是弯曲的。
(2)原文为“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清代语言学家王念孙(1744-1832)认为“求”是“众”字之误。赵又春先生前面的“能宽容”和这里的“求”和“能宽容”都是衍文,去掉后为:“故因以成天下之大事矣”。(3)“贤而能容罢”:“罢”,“罴”的借字,熊的一种,作“贤”的反义词。
(4)引诗出自《诗·大雅·常武》。
译文所以,君子律己像木工用墨线来取直一样,待人像梢公用舟船来接客一样。用墨线似的准则律己,所以能够使自己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用舟船似的胸怀待人,所以能够成就治理天下的大业。君子贤能而能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昧的人,博闻多识而能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这叫做兼容并蓄之法。《诗》云:“徐国已经来顺从,这是天子的大功。”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啊。

15原文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1,端诚以处之2,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3,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以送之4,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5。夫是之谓为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
注释1)矜庄:庄重、严肃。莅:临。
〔2〕端诚:正直真诚。
(3)“喻之”:是“使知晓”的意思。
(4)欣驩(huān)芬芗:指和气。驩,通“欢”。“芬芗”,喻指对方感到的温馨气氛。芗,通“香”。
(5)人莫不贵:“贵”,重视。
译文谈话劝说的方法是:以严肃庄重的态度去面对他,以端正真诚的心地去对待他,以坚定刚强的意志去扶持他,用比喻称引的方法去开导他来使,用条分缕析的方法来使他彻底明白还要热情、和蔼可亲地向他进行这种思想灌输,使自己的话显得宝贵、珍异、重要、神妙。像这样,那么劝说起来就往往不会不被接受,即使这一次没有说服对方,他也不会不予以重视。这就叫能让自己所宝贵的学说得到重视。古书上说:“只有君子才能使自己所珍重的东西得到珍重。”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16 【原文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1);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2,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吶也言而仁之中也, 则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3。故仁言大矣4)。起于上所以道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5。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矣6
注释1)“言险”:“险”,“言”的宾语,与“仁”对立的,“邪恶”义。
(2)“言而非仁之中”、以及下句的“言而仁之中”的“而”,相当于“若”。
(3)“上矣”、“下也”:在文中理当只是比较二者哪个为优,不含别的评价,补课翻为“上等的”“下等的”。
(4)“仁言”:宣讲仁义之道的言论。
(5)两句“起于上(下)所以”,“起于”,“出自”的意思;“所以”,相当于“以之”或“用来”;“谋救”和“政令”対言。
(6)“圣人士君子之分”:“分”,名分。
译文君子一定是能说会道的。凡是人没有不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胜过一般人。小人能说会道,是宣扬险恶之术;而君子能说会道,是宣扬仁爱之道。一个人说话若是偏离了仁义,那么他说还不如不说的好,他能善辨还不如笨嘴拙舌;说话如果切合,那么喜欢说的人自然最好,不喜欢谈说的人就要差些了。所以宣讲之道的言论是十分重要的。产生于君主而用来指导臣民的,就是政策与命令;产生于臣民而用来效忠于君主的,就是建议与劝阻。所以君子对于仁的践行从不厌倦。一定是志之所好在此,行之所安在此,并以积极宣扬为乐。所以说君子一定是好辩说的。辩能从现象、外形上区分人和动物,不如把握它们的不同类别;区分事物的不同类别,不如能根据人的本质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辩论细节能明察秋毫,揭示头绪能明白清楚,固有的名分能治理好,那么圣人、士君子的身分就具备了。

17【原文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2,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2,文而致实,博而党正3,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4,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5);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于噡唯则节6,足以为奇伟7)、偃却之属8);夫是之谓奸人之雄。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
注释1)居错:举措,举用或废置。居,读为'举'。错,置。迁徙:变动,变化。
(2)斯须:片刻,一会儿。
(3)党:同'谠',指正直的言论。
(4)无统:没有要领。
(5)用其身:任用其人。
(6)噡(zhān)唯:语言或多或少。瞻,多言。唯,少言。(7)奇伟:夸大。
(8)偃却:同'偃蹇',高傲。
【译文】有小人的辩,有士君子的辩,有圣人的辩。并非考虑,不早作谋划,却总是话一出口准确,既富有文采,又合乎礼法,遣词造句和改换话题都能随机应变而不会穷于应答,这是圣人的辩。考虑,论前有所谋划,所以简短的发言也非常动听,既有文采又内容丰富,既显知识渊博又秉持公理正义,这是士君子的辩说。至于有些人),听他说话见其言辞动听没有系统,任用他做事见其多端而没有实绩;边,他们做不到使明主满意,对下边,他们捉不到让老百姓和谐一致;但是他讲话很有分寸,或夸夸其谈,或唯唯诺诺,调节得宜;这类人足以靠口才而自夸自傲,这种人可称为坏人中的奸雄但只要是圣明君主主政了仅凭他们这种表现这种表现就要首先杀掉他们的,然后盗贼。因为盗贼能变,而他们是不能变好的。
——《荀子·非相》篇全文读书笔记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9:53 , Processed in 0.03636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