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4-5-27 17:14 编辑
石门县原县长杨琦明撰文:石门茶缘
来源:常德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6日
常德拥有柳叶湖、东山峰、壶瓶山、夷望溪、毛里湖等众多美景,这些景致构成了常德人心中的美丽“阿勒泰”。 石 门 茶 缘
杨琦明 又到了茶飘香的时节,我不由得想起了石门的茶。 其实在去石门工作前,我很少喝茶,更不用说买茶、卖茶和种茶。 初到石门时,见我总是喝白开水,时任县茶叶办主任和白云山林场场长,一到晚上就往我的办公室里跑,先是说茶的好处,让我耳朵里“灌”满了茶多酚、儿茶素等名词,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茶有抗氧化、调血脂、杀病菌等功效,让我感觉到面对茶、特别是他们推荐的那几款茶,不喝它、爱它、想它,真没有理由。这个“三它”,后来成了宣传白云银毫茶的广告词。当然,他们说得多还是我的责任,好像我不喝茶就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就像“占着茅坑不拉屎”,就该早点“卷着铺盖走人”。后来我知道这两位也算是县里的“名嘴”,一个人“闪经”都会把天“闪”塌下来,何况是两人联手“作战”,几个回合就把我“攻下来”了。 被他们“攻下来”的我,开始“正儿八经”地喝茶,而且还是按他们要求,用透明的玻璃杯喝石门茶,似乎那样才可以充分利用我这个“平台”展示茶、宣传茶。于是,我每天早餐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泡上一杯茶。碧绿色的茶水,沁人心脾的茶香,的确会带给人极好的心情。 如果说我是带着责任开始喝石门茶的话,慢慢地,我则是带着感情喝茶,更重要的是把发展茶产业当作“富民强县”的一个重要抓手,摆上了工作的重要日程。我在石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了8个年头,也就参与卖茶、种茶8个年头。所以后来我对那两位劝导我的同事一直心存感激,他们对我的“威逼式启蒙”,让我的工作多了一些值得回忆的事。当然,这其中大都是大家伙儿的功劳,那时候县里种植茶、加工茶、营销茶,都有专门的力量,里面有很多专家级的人才。 继策划、举办“挑担茶叶上北京”等一系列活动后,石门县委、县政府又在长沙黄兴路步行街举办了一场以“请喝一碗石门茶”为主题的宣传推介。到任不久的我便带着责任“披挂上阵”,背好一套“广告词”便现场“练摊”了。我的吆喝声并没有吸引太多顾客,他们大概不会认为我是一个“正宗”的茶农和茶商,倒是吸引了不少媒体,我接受了现场采访,抢学到的一些基本知识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悟,应该是没让记者们为难。 石门是传统的产茶大县,产茶历史悠久,茶叶生长的环境也非常好。据文字记载,早在宋仁宗皇祐年间,也就是公元1049至1053年,夹山牛牴茶便是皇室贡品,一直朝奉至清朝。清代光绪年间,广东商人卢次伦在壶瓶山脚下建“泰和合红茶号”,所产宜红茶远销英国。 历经千年栽培,到2008年,石门全县茶园面积达到近10万亩,其中8万亩被认证为无公害茶叶产地。为了发展茶产业,石门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调整征收比例,并积极争取湖南农业大学和省茶叶研究所的支持,改良品种,大力发展有机茶。当时还计划从推行种植专业化、加工标准化入手,重点在壶瓶山、白云山等区域,集中新建一批1000亩以上的有机茶园基地,大力生产“放心茶”。据有关同志回忆,那几年是石门茶叶发展较快的时期之一。2008年,石门县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2010年初,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通知我们,经“严格挑选”,石门银峰正式成为茶文化节“唯一指定用茶”。那一年5月,上海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举办世博会,作为子活动之一的国际茶文化节提前开幕,我们为世博会提供了一批石门银峰清明茶。活动中,我得知一个信息,上海闸北区不产一两茶,而那时候他们已接连举办了十七届茶文化节,而且还打上“国际”的牌子,吸引全国各地的产茶大县竞相背着钱袋子去“亮相”。 我们如约到了上海。信心满满、兴致勃勃的一行人却没有把带着茶叶“走出山门、走向国门”的好心情保持到最终。活动期间,一工作人员在接待我们时说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我们,他先是轻描淡写地夸奖了几句石门茶,然后指着现场一款包装得像牛奶盒且十分精致的外地茶,以一种怪异的口气对我们说,相比之下,人家卖的是文化,你们卖的是草。 没有十分钟也有八分钟,我说不出一句话来,心情跌至冰点。石门茶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倔强、实在、聪明的石门人既富有文化,也懂得文化的包装,但为什么在他们的眼里是这么一个印象呢?事后细想,别人的话虽然不中听,但是点出了我们的软肋…… 此后,我们更加重视茶叶品牌的整合,统一打造石门银峰品牌,像西湖龙井一样,把诸多品牌归于旗下,又用一些小的标注以示区别,后来石门银峰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我们还引进省内外战略投资者,培养龙头加工企业。我们继续发掘石门茶文化,重点宣传夹山茶禅文化,组织人研读、宣传宋代禅僧圆悟克勤所著的《碧岩录》,打造人文景观碧岩泉,还以此为阵地,举办自己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全国茶商云集石门,斗茶品茗,商讨茶业发展大计。石门人张天夫还创作辞赋《品茗赋》,其中写道:“天下好茶,多出江南,武陵尤为盛焉。夹山禅茶,西坡牛抵,百年宜红,一代银峰,占尽荆楚名山。” 要说我沾石门“茶光”的“高光时刻”,还是上了中央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城市1对1》栏目。在央视主持人李晓东的热情邀请下,我演唱了石门土家山歌,对石门茶文化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作了详细介绍。其实那一次活动的高潮还是石门县歌舞团姑娘们表演的土家歌舞,以及石门县博物馆馆长的侃侃而谈。 若干年过去了,许多事情还历历在目。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和石门茶人的努力下,石门茶业日益兴旺。
注:作者杨琦明,曾任中共石门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