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回复: 0

《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夏季养心》(二十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8 16: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夏季养心》(二十六)

第三章    心脏疾病的饮食疗法


心脏疾病的中医辨证

             1、胸痹、心痛
            心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乃心脏本身病损所致的一种病正;以“两乳之中,鸠尾之间”,即膻中部位以及左胸部疼痛为主要
临床表现,多突然发生,忽作忽止,迁延反复。据历代文献所载,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轻重、缓急等,,心痛又有卒心痛、久心痛、真心痛、厥心痛之分,自《金匮要略》起,众多文献亦称本病为“胸痹”“胸痛”等。
           (1)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一为寒邪内侵,病人素体阳虚,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二为饮食失节,姿食膏梁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上犯心胸;三为七情由伤,优思恼怒,肝郁气滞,血脉瘀阻;四为年老体衰,肝肾亏虚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运行不畅。总之,其病机表现为寒凝、气滞、血瘀、疾浊所致胸阳痹阻、心脉阻滞的实症及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的虚证。

            (2)主征
             心痛主要以左胸、膻中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本症多在心脏阴阳气血偏虚,或肝、肾、脾等脏失调的基础上,出现寒疑、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病变,进而引起心脉闭阻或心失所养而致,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大致可分为寒凝心脉长、火邪热结、气滞心胸、瘀浊闭阻、瘀血痹阻、心气不足、心阴不足、心阳亏虚等八种症候,即实证和虚证两大类,但这些症侯既可相兼而见,又常相互转化,复杂多变,临证须灵活掌握。临床治疗上应详辨证情之虚实缓急,审度症候之虚实偏重。实证者当以“通”为主,度其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不同而分别给予温通、清热、化痰、疏利、导瘀等法。虚证者当以“补”为主,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否兼肝、肾、等脏之亏虚,调阴阳、补不足,以纠正有关脏腑之偏衰。若遇虚实夹杂之症,则予补中寓通、通中寓补或通补兼施之法,做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得邪。
             2.惊悸、怔仲
             惊悸、怔仲是指病人自感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的一种症候。二者虽属同类,但亦有区别:惊悸
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而诱发,时作时辍,不发时一如常人,其症较轻;怔仲则终日心中不宁而 惕惕然,稍劳尤甚,病较前为重。
惊悸日久可发展成怔仲。近年有人认为,惊悸、怔仲的临床症状均匀心中动悸不安为主,故统称之为“心悸”。考之于文献,有关惊悸,怔仲的临床症候与脉象的描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关于“虚里”的论述以及《灵枢·痹论》关于心痹的论述《灵枢·经脉》关于心包据有病,心中檐檐大动的论述等。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正式以惊悸为病名,并设专篇论述,有“动即为惊,弱则为悸”的记载;《伤寒论》更有炙甘草汤主治“伤寒脉结之,心动悸”的论述,并沿用至今,成为治疗心悸的重要方剂之一。唐·孙思邈《干金要方》提出因虚致悸的认识,并对惊悸的与怔仲的联系与区别进行选取辨析。

               (1)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主要是体质素虚、情志内伤、外邪侵袭。其病位主要在心,亦及他脏。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在心气不足或心血不养;实为痰饮内停或血脉瘀阻,以致心脉不畅,心神失宁。而实际上往往虚实夹杂,难以截然而分。目前临床主要分为心虚胆怯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肝肾阴虚、疾饮内停、血脉瘀阻六大类型进行辩证施治。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活血化痰为本病的主要治则。西医学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怔、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及甲亢等。
             (2)主征
               病人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特征。常兼有气短,乏力,懒言,寐等症。心悸的发作有阵发与持续之别。阵发者,可每日数次,或数日一次,发作时症重,过后如常人。
                                                                             摘自《中医五脏四季饮食疗法——夏季养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21:49 , Processed in 0.0316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