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4-6-14 07:30 编辑
第十五章 在徘徊中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津市镇委解放思想,全面彻底平反冤假错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胆探索经济体制改革,迈上改革开放的新征途。
第一节 发展工农业生产
一、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
1977年2月,中共津市镇委、镇革委召开1976年度先进代表大会,传达省委、省革委工业学大庆会议精神,会上镇委号召广大干部群众深揭狠批“四人帮”,以实际行动迎接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的召开,年内百分之三十的工厂企业要建成大庆式企业,并提出战斗口号和工作目标:大庆红旗高高举,甩开膀子创奇迹;产值要达一个亿,八大指标搞上去;鼓足干劲争上游,敢到省里插红旗。会后,中共津市镇委抽调60人(下半年增加到100人),组成12个工作队,下到工厂企业帮助建立大庆式企业,同时开展企业整顿,调整充实企业管理机构、人员,建立健全计划、设备、技术、物资、劳动、财务六大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安全生产制度。通过整章建制,改变了管理混乱现象。工交企业围绕产量、品种、质量、消耗、工艺、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等经济指标齐抓共管,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组织生产。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召开后,中共津市镇委即时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大力宣传、坚决贯彻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精神的通知》,并于6月6日召开全镇工业学大庆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精神。尔后,全镇加快了工业学大庆的步伐,掀起“创优质、夺高产、搞革新、闹翻番、攀高峰、争贡献”的劳动竞赛高潮。电子管厂一年内实施了20个革新挖潜的项目,一举甩掉亏损帽子,提前45天完成年计划,主导产品805电子管成品率由1974年的52.3%提高到92.4%,金属陶瓷管的使用时间平均超过国家规定近五百个小时,最长的可达三千多个小时,在全国金属陶瓷管质量调查会上,名列全国第一。厂五车间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二台24头自动芯柱机和全国第一台805电子管三十兆周高频动态测试台,后又承担国家6018新产品的生产任务。蚊香厂围绕生产薄弱环节,发动群众搞科技攻关,终于找到灭蚊的科学配方。该厂生产的斑马牌蚊香在香港市场的销售量,由1973年不及日本“红牌坊”的十分之一一举反超其十分之四。 此间涌现出一批工业学大庆的红旗单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电子管厂五车间作为先进集体参加全国电子工业学大庆会议,被中央四机部誉为“思想好、作风硬”的标杆车间,供水公司作为湖南省基建系统的红旗单位,参加全省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会,电子管厂、蚊香厂作为红旗单位出席常德地区工业学大庆会议,味精厂、缫丝厂、玻璃厂等15个企业被评为镇先进单位;肖杏英被评为全国电子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并出席全国电子工业学大庆会议,李如初出席常德地区工业学大庆会议并被授予“铁人式的好工人”光荣称号。是年,全镇工业取得超历史、超计划、超同期的好成绩,完成工业总产值13571万元,提前54天,超额1346万元完成全年计划,受到常德地委表彰;全镇亏损企业由19个下降到5个;味精厂、供水公司初现大庆式企业规模。 1977年11月22日至26日,中共津市镇第四届代表大会召开,会上镇委书记韩养义要求工交战线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把津市建成工业城市,年工业产值完成1.5亿元,到1980年建成三分之二的大庆式企业。会议还提出今后三年的工业发展规划,即围绕湖南拖拉机厂配套,大力发展牵引农机,为加速农业现代化提供装备;充分利用省内资源和现有条件,办好小丝联,建设丝绸工业一条龙;积极办好电子和微生物两个新兴工业,为实现工艺革命提供自动化整机元器件和酶制剂,并建设省内的味精骨干厂;有计划地扩大造纸工业,发展新品种,使造纸行业成龙配套;利用盐矿资源开展盐化工研究,从而形成以农机、电子、丝绸、造纸、微生物、化工为特点的工业体系。 次年2月,中共津市镇委先后召开全镇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会和车间、班组工业学大庆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味精厂、供水公司和电子管厂五车间创办大庆式企业的先进经验,要求味精厂、供水公司继续努力建设高标准大庆式企业,电子管厂、蚊香厂、玻璃厂、无线电厂、一大米厂、丝绸厂、面粉厂、无线电标准件厂、螺钉厂、生物农药厂、园珠笔厂、制革厂、床单厂、猪鬃厂、钢丝绳厂在年内实现大庆式企业。中共津市镇委针对工交企业普遍存在的“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偏低”的问题,提出了挖“五大潜力”(一是从节约劳动力上大挖潜力;二是从节约燃料、动力、原料上大挖潜力;三是从加速资金周转上大挖潜力;四是从降低成本上大挖潜力;五是从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大挖潜力),抓“五项改造”(一是改造部分重点单位的锅炉、节约燃料,提高热能;二是改造电厂锅炉为沸腾炉,利用石煤发电;三是改造部分企业占用劳动力较多的包装和手工操作工序;四是改造窑坡工业区的供水管线;五是改造部分企业高温、高尘、高强度工序),实现“五大革新”(一是实现丝绸纺织工业的丝绸电子提花和床单自动印花高速高效设备;二是实现发酵工业的电子自动控制;三是实现造纸工业可控硅技术;四是实现机械工业精密铸造和少切削、无切削工艺;五是实现港口装卸机械化半机械化),组织“四大会战”(旋耕机生产线、卷烟纸生产线、化纤印染生产线和照相机试制)的具体措施,工交企业大搞革新、改造、挖潜,共发展尖端、缺门、短线、出口产品46种,实现双革四新项目1000项,其中五金厂试制出台式电扇这一高档短线产品,螺钉厂制造了一台冷墩机、丝绸厂制造了一台大型空调设备,蚊香厂自制了6台电动打香机。同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FN—100F金属陶瓷管、电力大载波机、夯土机、木螺丝、厂丝、绸缎、味精、菊花青酒、帆布箱、工业油漆等10多种产品赶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成为名牌产品。197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1.6093亿元,利税总额2518.3万元,年总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1个,工业产品增加到136种,丝绸、化工、造纸、机械、电子、生物农药等发展极为突出,如软缎被面、油漆、芙蓉—125型旋耕机、FN—100F金属陶瓷管、味精、纸张、糖化酶等在外地享有一定的声誉,厂丝、猪鬃、帆布箱、油漆刷等18种产品出口,高级斑马牌蚊香、凤尾菜在港澳地区占有一定的市场,内燃夯土机是全国重要的援外产品,丝绸、床单、针织品、机制纸、手电池、园珠笔、木螺丝、饮料酒、奶粉等轻工业产品自给有余,其中半导体冰箱、FN—100F金属陶瓷管、EDD—5载波机、芙蓉—125型旋耕机、M7130平面磨、空气调节器、冷冻切片台、高压真空开关等10多种新产品,填补了我省的空缺。确立了食品、纺织、轻工、机电、化工5大支柱产业和味精、蚊香、糖化酶、丝、绸、猪鬃、油漆等7种主导产品,澧水南岸新工业区已初具规模,形成横垮澧水两岸的工业布局。到197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717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09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48万元,财政收入3009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