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52|回复: 0

创新于无声处 市工信局离退中心二轻支部 熊振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4 14: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工信离退人 于 2024-6-14 14:54 编辑

创新于无声处
熊振华


  创新不是头衔、不是炫技、不是知识循环、不是轰动效应,而是在未知和无声处的开垦与进击。从边缘学科或专业交叉处、合击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取得突破的一种策略或战术。
  一、问题的导向
  问题是创新的导向,是创新的前置性条件,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创新首先是对问题的不断发现,需要深刻的洞察力提出问题,常常蕴含创意的萌芽。应善于在细微之处找问题,在常规之中求突破。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每一项创新完成之后,往往会带来与之相对应的新问题,于是新一轮的创新又开始了。要想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需要独到的眼光和合理、相匹配的知识结构,并有对各类矛盾信息包容并蓄的胸怀。只有独具慧眼,才能在寻常人忽略的地方,发现问题之所在。
  擅长问题发现的优秀科学家,几乎都具有冒险精神。在他们身上,谨慎的保守性与不顾一切的急进性并存。几乎所有的创新者,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问题意识,他们始终在探索,自觉远离煽情和轰动效应。质疑与问题密切相关,没有质疑就不可能提出问题,也就无法形成创新的举措。因此应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地发问。问题意识有助于产生创新意识,从而牵引探索者另辟蹊径,到那些很少有人走的小路上探寻一番,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
  具有问题意识的人,永远不会被教条所左右;创新欲求强烈的人,大多具有强大的内驱力。一切真正的创新,一定要有质的突破——炫技只具有表演功能,而不是质的演变。创新是对未知的进击、对现有知识的超越,而不是陈旧知识的循环。因此,创新应尽可能避开热点,多在思维的空白地带下功夫,而这些都是离不开问题导向的。
创新与问题意识和开拓性相连,不是储存现有知识和权威结论的容器。因此,创新型人才与“学习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是迥然不同的。
  剿灭创新意识、让人闭嘴的社会,是不幸的社会。某些社会边缘人土得掉渣,但其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价值取向却直指星空。
一个具有问题意识的科研人员,一般不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获奖上,而是聚焦于创新探索上。一个痴迷于创新的人,往往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开拓创新的人,首先就是具有问题意识的人,并且具有容人的雅量,能听得进不同的声音或建议,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取得事业的长足发展。
创新面对的是未知世界,不是知识导游。不敢提问、不敢质疑、不经历失败,就不可能有创新。
  创新不是线性延伸,也不是量的叠加。创新的本质在于质的突破,而非量的扩张。通过问题导向,创新探索者一门心思进入创造期,而不是在知识区徜徉,也无意在职称或头衔上去撕拼。要超越就要敢于自我否定。没有问题意识,就会沿着惯常的路径走,探索之路就会越走越窄。真正的创新人才,大多具有问题意识,他们在知识上都是有缺失的,只不过是善于补充和更新而已。
  二、创新与实践
  只有考出来的状元,没有考出来的创新。只有创新和实践,才能发现真知。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开拓精神,永远都是稀缺资源。为了突破、为了创新,就要在摩肩接踵时另辟蹊径,在众口一词中标新立异。创新常常是单调、乏味的,更多的情形是与思考和孤独为伍。然而,探索的过程,对精神独舞者而言,是一幅美妙至极的图景。创新不是一个直线的过程,走回头路是经常的,也是无法回避的,这也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规律。
  想象力是创新的摇篮,创新力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创新不是短平快,不是拔苗助长;创新是长期规划,不是应景文章。创新者犹如苦行僧一样,在创新的王国里四处漂泊和流浪。创新者凭借独特的思维视角、超强的联想和组合力,比一般人更能得到创新机遇的青睐。创新能力,并不完全与经验和知识的多寡成线性关系。对于创新而言,积累丰富的经验是重要和必须的,但过多地依赖经验却是有害无益的。
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稀缺性资源。无论多少常规思维的叠加,还是人海战术式的劳力积累,也不可能加以置换。一定要在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超越以往的一切权威,否则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创新没有节假日之分,也没有上下班界限。因此,应随时随地利用脑子想问题,当灵感和创意产生时,要随时记下来。这是创新的大特点。创新需要灵光一现,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漫长的等待。在某些领域,创新成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接受。
  由于创意的存在,使创新常常具有瞬时性、偶发性的特质。这也使得创新成果烙上了唯一性的标签,因此某些杰出艺术家和思想家创造的经典,令后来者无法逾越,这是因为特定的时空条件已变化。视野决定建树。创新理论的构建,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令人信服的理由,才能证明该种理论的正确性,由此也就成为人类思想体系的一支。
  一切创新,归根结底是思想的创新——如果缺乏创新和超越意识,就很难立于制高点,就会处于不停地追赶或被动的应战者位置——而不是创新的领跑者——那么,很多附加值与无形价值都会远离我们而去。创新和实践是发现真知的领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可以传承。然而,创新能力却无法转让。创新,是一种内驱力。某些创新奇迹,是不可思议的——然而,除了不断地实践与摸索,别无它途。应在思维观念上创新。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如果思维僵化、满脑子陈腐观念,就不要大言不惭的奢谈什么创新了。
  三、创新无止境
  创新并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个连续不断充满希望的起点。创新的世界是无际无涯的。每一代人的创新活动,构成了人类文明绵绵不绝发展的推动力。创新不是一个直线的过程。求新、求异、求变,是创新思维中永远不变的法则。真正的创新,是创造新的可能性,是创造自己的事业。一切创新成果,都是经得起检验的,与高调的宣示和拔高无关。创新探索是国家进步的阶梯,常常是苦行僧式的,但创新者往往是如痴如醉、乐此不疲。创新,是由独特性、新颖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需要的是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如果只是崇拜偶像和权威,就会止于仰望,而很难有创新的举措。
  创新最忌华丽的说教和夸夸其谈;动口不动手的人,与创新常常是背道而驰的;若没有持续的动力,收获的必定是浅层次的功利。无中生有、独一无二,是创新的本质属性和最高层次。创新的一个显著标志,不是“求同”,而是“求异”。对于一个创新者而言,重心在创意而非知识;对于一个操作者而言,重心在技能,而不是创新。
  探幽索微、避免雷同,是高品质创新的不二法门。只有行走在独辟蹊径的创新之路上,才有可能曲径通幽。一切创新成果,都诞生于思想自由驰骋的沃土中。创新者,总是怀揣一个深层的梦想。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新情况、新问题,反复推敲、不刻板僵化、通过转换,从而获得了成功。成果是最有发言权的,要用成果证明自己。而不是用权力置换或攫取成果。多点创意思考,少点陈腔滥调的往复循环——如此才能极大地释放原创力。
  不断寻找创意和突破口;或在因循守旧的程序中植入创意的元素,如此就会不断充满创新的灵思。夜深人静时,往往更适合于独创性思考。一个人带着未成形的创意如梦,有时会孕育出更好的创意。睡梦中我们的心灵会得到释放,能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活动。
当一个人在做某种探索与创新的时候,如果遭受到众人的非议和攻击,恰好证明他的存在价值;打击的力度越大,越有可能说明这种创新的份量与价值。创新无处不在,即使是某些特殊的重复,也包含着创新,例如音乐创作中的重复手法,就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创作方法,而非僵化的重复与雷同。在不同专业的交叉地带,可以找到许多研究课题,潜心钻研,是大有作为的,甚至可以做出开拓性的贡献。
  一切刻板、僵化和单调的事物,与创新的灵巧是格格不入的。创新的真正要义,在于野性思维而非正统或常规思维。野性思维能摆脱理性思维的束缚,打破思维定势,促使思维自身的创新。创新之路是一条苦涩与艰辛之路,与现实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往往会形成极为强烈的反差。发明创新的能力,并不完全与经验的多寡成正比。某些半路出家的中青年人,反倒更容易取得重大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很少受传统经验的干扰,没有保守思想,因而能够大胆创新,独树一帜。
  节省时间成本,正确利用“浮光掠影”法,尤其是在资料的阅读和选择上是十分有益的,从而能避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思维资源。做人家没做过的事,尽量减少人际纠缠的时间。只有真正把创新放在首位,才能带来事业的腾飞。任何创新活动,都有一定的风险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但正是无数带有冒险性的创新活动,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曙光。人的一生应该有所创新,哪怕一点点。要创新,就要使思路流畅灵活,既能聚合,又能发散;既能同向,又能逆向。还要善于对事物进行比较、综合、移植、转换、重组,形成一种动态的网络式的系统思维。害怕失败是创造力的最大杀手,任何创新都可能失败或无效。要创新,就必须正视失败的可能性。在追求成功的攀岩中,无须害怕犯错,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世界上的任何科学难题,都是在经过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才最终求解的。
  四、独创性原则
  创新探索的品质源于独创精神,独创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最好具有唯一性,这样的成果就是独一无二的。独创性思维只能是孤军作战,拒绝“兵团作战”。炒作是创新的毒瘤,因此应与之自觉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创新的王国中,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每个创新个体都是自己精神王国的国王,都是自己唯一的、自成一体的思维主宰。
  创新智慧深刻地包含着独创的灵魂。如果创新活动只允许集体意志的存在,就会扼杀丰富优美的个性。追求标新立异,不受制于旧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由地去寻觅新的创新目标。独创必须有积极果断的韧性。专注于一件事,而且坚持到底的人,在现实中极为罕见。能够因独创式的韧性而写下历史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炫技不等于创新。否则就会混淆价值评价标准,扰乱人们的视线。炫技重形式轻内容,只具有漂亮的羽毛,往往都是一类花里胡哨的东西,没有内涵和思想含量。喜欢炫技的人,很容易沦为随风起舞言之无物的跟风派。只有新颖独特的创意,才能进入独创的过程。真正的创造性劳动或独创成果是无法重复的。创新思维是无须少数服从多数的,恰恰相反,独创性见解往往只能由极个别人提出。创新需要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求,需要强烈的内驱力,也是需要悟性和灵气的。
  只有强化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才能始终站在创新的前沿。创新是无法在现有知识仓库里找到现成答案的。某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终其一生缺少成就,其原因在于他们总是害怕面对可能招致的失败,以至失败之后随之而来的各种情形,从而将创新和冒险精神丢失得干干净净。
  一个社会只要给人们以创新的自由,让他们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可大大促进创新的活力。知识量的积累,必然会大量耗费或挤占思维和时间资源,势必会减少对创新探索上的投入。正是在这一点上,创新型人才与知识型人才从此泾渭分明。创新者追求卓越,不崇尚权势与金钱,不允许思维资源的白白耗散;他们通过不同知识的嫁接与糅合,产生创新的胚芽,在学科交叉处建立一个又一个的根据地。
  五、创新的瓶颈
  封闭的文化环境,是窒息创造力的地方,任何有生命活力的东西,都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中。许多人都经历过思想被反复绞杀的过程,能够漏网的简直寥若晨星。如果思想限制越多,那么探索新奇和奥秘的路子就越少。要打碎创新瓶颈,就必须保持思维灵性的律动;依靠自身创造力,想出更多的创意和好点子。
  永远不要放弃独立精神,这是创新思维本身的要求。创新应该是客观严谨的,不能信口开河,不能看人脸色说话。从边缘学科或专业交叉处、合击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取得突破的一种策略或战术。无法分类或无法归于适当的“类”,则有可能面临创新的契机和突破口。向前一步,极有可能闪现灵感的火花,预示着创新机遇的到来。任何猜想、假设、框架、模式、理论等等,都应具有适当的弹性,因为这并非最终不可变更的版本。
  现实中,将量的扩张等同于创新的愚蠢之举比比皆是,这种人海战术的世界之最,最容易混淆创新价值评判的基本常识和价值标准。创新并不与知识量成正比。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意识,并通过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或新路径。
不少创新者,都有某种特殊的人生经历,有的历经磨难和逆境,吃过数不清的苦,他们的创新成果,是从生命深处煎熬出来的结晶。
有知识未必能创造,但创造必须有知识。然而,这种知识是广义的知识,而绝非是狭义的书本知识;而且这种知识结构,必须是围绕创新的目标而形成的。
  刻板性、僵化性和同步性,会严重损害自由发展和科学的批判力。而创造性思想一旦与特立独行的个性相结合,其创新能力就会大为提升。要取得创新成就,困难和障碍甚至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有创造性个性的人绝不会因此而丧失勇气。
独创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学位越高知识越丰富,但创新能力却往往呈下降趋势。因此,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必须把我们所具有的潜在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
  在创新的过程中,许多科研人员内心充满了焦虑、不安、紧迫感、理不出头绪,思维陷入彷徨和胶着状。其实,这正是创新的阶段性过程。胶着期、磨合期,是催产创新胚芽的一片沃土。创新既需要异想天开的思维,又需要脚踏实地和严谨的作风。要善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创新的果实。传统的思维模式因循守旧,无数人因害怕犯错而不愿尝试任何新事物。这早已构成了一种文化环境,融化在人们的血液和骨髓中。没有一定程度的秩序,创造性就会消失;而过分渴求秩序,不管大事小事一味追求秩序的心理,对创新是极为不利的。
  在缺乏创新的土壤中,民众很难发展出创新的素质。在科技领域,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包容失败,才能鼓励自由探索,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灵感蕴含于鲜活的个体生命之中。动、静结合地梳理思维的情思,开发时起时伏的智慧喷泉,就会导引个体迈向创新之路。灵感的碎片,是创新思维中的闪闪珍珠,通过扩展、镶嵌、连缀与整合,就可能形成创新的链条;通过采用镶嵌法、嫁接法和粘连法,形成思维收敛的逻辑主线,从而步入创新成果的闭合阶段。无法分类或无法归于适当的“类”,则有可能面临创新的契机和突破口。只要是创新,管它能否归类或归入何类,就算是一个“四不像”又怎样!
  新发现、新设想、新信息一旦出现,就要把它们随时记录下来,因为这些东西可能会转瞬即逝。随手记录是一个非常简单、不需要加以任何解释的寻求资料的方法。一定要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常常会带来一些意外的收获。在思维交叉区,思维的碰撞与交集,将成为孕育创新成果的集散地。某些创新,只不过是重新排列组合而已。新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跨越过程,完全囿于“程序”则会成为思维的桎梏和前进的羁绊。
  模糊不清、无法定性的事物,不要轻易放过。向前一步,极有可能闪现灵感的火花,预示着创新机遇的到来。因此,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评价标准,不要在他人的评头论足之下放弃初衷。在崇尚科学的地方,精神和思想一定是朝着光明的方向。

参考书目

1、 熊振华著《思维价值学》北京:线装书局2009
2、 熊振华著《创新思维学》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
(作者系学者、作家、会计师。已出版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9:06 , Processed in 0.0356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