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田野春色 于 2024-6-26 15:55 编辑
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汉寿县毛家滩回维乡马涧村民族团结进步行工作纪实
(汉寿县人大常委会 田明时) .
近年来,湖南省汉寿县毛家滩回维乡马涧村,在党总支部书记张先平的带领下,全体干群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效升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创建全过程,推动了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谱写了民族团结崭新篇章。 马涧村为少数民族村,辖24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658户,总人口3028人,其中以翦姓维吾尔族、黄姓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共1308人。全村共有党员79人、村干部7人、党建联络员1人。集雨面积11000亩,其中种植优质稻1500亩、埃及糖橙等经济林3000亩,养殖水面4800亩。 特色居民小区2个,民宿3所、游客接待中心1个、回民家宴食府(农家乐)1处、生态垂钓基地3个、徒步休闲旅游圈1个、民族文化广场4个,民族文化墙1520平方米、民族文化室1个、农耕文化馆1个、龙舟文化馆1个。 该村先后被评为县环境整治示范村、市县文明村、市县同心美丽乡村、市农业聚集发展示范村、市优质稻绿色高产示范村、省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成功申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2年12月被评为常德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搞好基层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村始终以党的十八、十九、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市、县、乡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党组织理论学习重点内容,每年安排部署并落实到位。村党总支部会议、居民委员会定期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3次以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了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责任制,并落实到位。做到年度有工作规划,完成工作任务达90%以上。村创建工作经费保障充足,每年用3万元用于创建工作。该村对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宗教事务的管理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成立了以村党总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负责人为成员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党总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通过梳理原有制度,查缺补漏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村民族工作组织建设,逐步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2023年4月,该村被授予常德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深入宣传教育,打造民族精神家园。 近年来,该村坚持以深入宣传,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水平。 以政策理论学习为重点,开展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学习和培训工作,每次例会由村党总支部书记负总责、具体抓。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制定了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了目标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平安村建设,主要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和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及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和方针政策、《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土地法》《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基层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政策知晓率达90%以上。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开展对村民的教育。充分利用村“农家书屋”各类藏书2000余册的优势,对村民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社会荣辱观、民族宗教政策、民主法治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利用横幅、标语、黑板报、平安建设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手段,累计举办村民培训班7期、专题讲座5次,提高了村民的法制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意识。使党员干部各界人士、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满意率达80%以上。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开展对村民的教育。近年来,村党总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已纳入且群众自觉遵守。做到了有工作阵地、工作品牌3个以上。全村从2020年以来,经常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宣传教育活动3次以上。该村从培育技能型、管理型、知识型村民入手,共组织村民学习教育培训班12期,参加培训的干部村民18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余份。 以提高村民入学率为重点,加大青少年受教育的力度。2022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各项指标均达到“两基”标准要求。 三、加强经济建设,力促民族共同富裕。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基础,也是维护少数民族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近年来,该村始终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注重发展村域民族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 打好民族经济发展的基础。2018年以来,马涧村投资1759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治理、特色村寨发展、同心美丽乡村建设。新建了村综合服务平台;完成了村综合服务平台院内外水渠衬砌、场平硬化、绿化、健身器材安装;在村级平台附近建设了两个总面积700平方米的村民集中活动广场;完成了滑泥湖堤段外坡衬砌1000米;种植金秋沙糖桔500亩;建成了贫困户安置点,安置贫困户6户14人;新建了排灌两用的李家汊75千瓦电排;新建了马涧组17.5千瓦抗旱电排;硬化了上湾至肖家1000米抗旱渠;对1000亩农田面源污染进行集中综合治理新建李家155千瓦电排,硬化渠道1500米。 优化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富民。为实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富民,村支两委立足实际,培育村主导产业,从湖南省农科院引进埃及糖橙试种。已形成了以马涧村为核心的3000亩埃及糖橙种植基地,年创产值2000万元。“帝甘”牌无酸甜橙通过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获第十届国际农博会金。实现了70%以上的糖橙加工增值,带动了采摘、包装、分拣、运输等衍生行业的形成。2018年12月18日举办了首届糖橙节,现场签约销售糖橙400吨。 四、加快生态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该村紧密围绕加快民族生态文明建设,从实际出发,突出问题导向,打造特色亮点大做文章,制订了马涧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三年规划,高标准完成村级网络、村级平台美丽庭院3大重点建设任务,探索了有益的经验与做法。 合理布局,全面规划,彰显民族特色村美景。村庄规划、住房布局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均由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乡政府联合设计完成。村庄规划布局设计为“一心、两轴、四区、多点”。“一心”: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心的服务中心;“两轴”:以省道238为主要产业发展轴线,完善省道两侧的商业服务设施;以乡道969以及连通滑泥湖的村道组成次产业发展轴线,带动马涧村东西向经济发展;“四区”:分别是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生态水产养殖区、特色农业种植区、滑泥湖休闲旅游区 深入实施各民族互嵌式村社区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2021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民族互嵌式村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及乡党委、政府工作安排,建设工作,各民族相互嵌入居住,邻里关系和睦,嵌入式居住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三新”(即全村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2021年共完成连户路硬化232户7684.71米,完成院坝硬化266户15231.4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6户,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村为各族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村民对村支两委工作满意度达85%以上。 五、深化民族自治,提升民族治理水平。 加强民族共建共治。村党总支、村委依法有序组织各族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开展了“平安村队”、创建活动,成效明显,排查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全村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2022年创建创新社会管理取得明显成绩。有效防范化解涉民族因素风险隐患比率达98%。利用创新社会平台成立“爱心桥”老年活动中心,定期为老年人体检身体,安排专人负责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工作。创建村创新QQ群。便于村支部及时公布党务、村务信息,也便于群众网上咨询政策、种养殖技术等知识,让群众少跑冤枉路、高兴回来办事、满意回而去工作。优化人文环境。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聘请德高望重老党员和退职干部成立了治调委员会、红白理事会,通过制定了《村规民约》,让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得到组织与制度保障。2022年3月,该村被评为常德市“列上访村”和湖南省文明村;2023年3月被评为湖南省级治理示范村。群众对民族关系和谐的满意度达90%以上。 六、开展民族联谊,活跃民族文化生活。 近年来,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联谊活动。推进各民族交流交融,以村文化组织阵地为载体,举办10多场文艺演唱和文化进村活动,寓教于乐,进一步营造了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良好氛围。开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群众性活动,增进了各民族群众友好往来和相互认同,群众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知晓率达90%,群众对“五个认同”的认同度达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