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17|回复: 8

童趣妙生【捶边鼓 苦乐童年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5 09: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童趣妙生
——【捶边鼓 苦乐童年】
2007年8月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快乐的故事恍若如昨;童年是一束绚丽的茉莉,醉人的芳香历久弥馨。我的童年,不因乡村、不因贫寒而五光十色、妙趣横生、开心益智、捧腹喷饭、回味无穷。

摘野果

      九岁那年,我家刚搬进九队新屋。屋后两百多米处,有一棵半高不大的麦李树,挺立在九队麦地边,麦地下面是七队的稻田,田那头是七队仿哥的屋。我想,这果树,两个队,两家人都管不了,权属不清,当然也就是野果。我和弟弟早就盘算着,想抢占先机,把麦李摘到手,一饱口福。
      李子终于熟了,甜脆芳香,不酸不涩,是上好的“珍珠籽”。巴望到中午,我和弟弟提着淘篓,佯装在树下扯猪草。此时,社员已收工回家,家家炊烟袅袅,四周不见人影。我迅速爬上树去,弟弟站在树下,端着淘篓接着果子。
       “汪汪汪!”一条黑狗突然从仿哥家窜出来,远远地望着我们叫着。胆小的弟弟提着淘篓回头就走了。这分明是野果嘛!怎么摘不得?我不理会,继续摘李子。
      “ja,你胆子真大呀!敢摘我的麦李!”这时,我才发现仿哥已经站在树下,望着我直笑,胜利者的笑。
       “嘿!野麦李嘛,谁摘归谁呗!”我从树上跳下来,还是觉得有些理屈。
      “就算是野果子,见者也有份哩!”仿哥随手捡了几粒,边吃边说,若无其事地走了。仿哥快三十岁,高一米八几,标准的帅哥,大家叫他“长腿”。“长腿”走路一阵风,眨眼间就不见了。
       回家后,母亲批评了我,她说,这树,是仿哥家栽的,以前归了公家,今年公共食堂解散了,又归他家了。我真还有点不服气。第二年,我在迟疑中还没动手,仿哥的菊妹子就先摘了,霞嫂给我们送了半篮子。第三年,我们搬回三队老屋了。以后上了学,必经此地,尽管累累硕果,我谗涎欲滴,但从没伸手。
      我的老家,广袤无垠,美丽富饶。我们这群充满野性的放牛娃娃、砍柴哥哥,割草妹妹,不知天高地厚,忘掉自我,肆无忌惮,放飞幻想的翅膀,大地当床,森林为帐,鱼鸟充菜,野果代粮,河中洗了澡,堰塘去摆脚。真乃“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我们溜进菜园、瓜地,不管自家他家,不分生瓜熟瓜,以闪电之速,扯上几条菜瓜、黄瓜,有的还连着藤蔓,拔腿就跑。每每桃子还是浑身茸毛的时候,就填进了我们的肚子。
      十分惋惜的是,只知“樱桃好吃”,但始终没能得手。家乡樱桃相当少,在我们小屁股的视觉里,仅发现一棵,而它恰恰长在谭家的菜园里,又正对着大门,谭妈妈就坐在门边,手里端着咪壶咪着茶,时不时地瞅那樱桃树几眼。茶喝够了,又抬起腿边的水烟枪,“吧嗒、吧嗒”地放出烟雾来。还有睡在她身边的那条麻狗,凶得很,又灵敏,我还只是瞟一下那樱桃树,它就“汪汪汪”的没完没了。
      我们只得把目标瞄准野果,寻着野果,跟着野果走。满山遍野的桑葚、黄楂果、狗屎柑、野板栗、苦李,黄瓜李,还有松毛糖,信手可摘,粒粒香甜。一簇簇檬树,挂满了鲜红的檬,我们因“檬”而陶醉。檬和桑葚,与草莓相差无几,水汪汪、甜蜜蜜、香喷喷,落口消融。我们吃够了,摘下一片油桐叶,将檬包着,拿回家孝敬爸妈。
      享受与难受,是一对孪生兄弟。经常被荆棘刺破衣服,划伤手脚,已习以为常。最难受的是蜂蛰,稍不留神,碰到黄蜂窝,麻烦可大了。群蜂齐飞,躲闪不及,脸上蛰上几口,马上焦辣火燎,红肿,奇疼难忍。更有甚者,草地里、树枝上,突然滑出一条蛇,有青的、黑的、花的、黑白节的,昂着头向你示威,我们没命地奔跑,每次总有一、两位摔得鼻青脸肿。
      在那个年代,我们以为一切都是公家的。那些独占果实,容不得我们吃几个果子的主儿们,被几个“嘎子”弄出许多恶作剧,今天看来可笑可怜可恼,也有些过分!
      h和m胆大心细,没有上不了的树,没有摘不尽的果。那天傍晚,双双攀上李子树,使劲一阵一阵地摇踏,果子“哗哗”撒落一地,在我们纷纷抢拾的时候,树上的h、m早已赤膊上阵,褂子两袖装得鼓鼓的,褡在脖子上了。
      “g来了,快跑,快跑呀!”不知谁叫起来,大伙拔腿就跑。可怜h、m滑下树来,被逮个正着。无论怎么雄辩,在两个大人一个小孩的强权下,hm怒不可遏地缴械投降了。
      但是,第二天,g家的南瓜藤上没瓜了,没尖了。屋前堰塘边,那白天黑夜都要用的洗菜桥板浮在堰中间去了……谁干的?天知,地知,还有小屁股们知。


游乐园

       儿时的乐园,漫无边际,五彩缤纷,是城市儿童们望尘莫及的。
       从襁褓中刚站起来,我们晃晃悠悠,呀呀学语,游戏就开始了。能说会走了,在大人们的指导和大孩子们的带领下,我们这些天真烂漫的鼻涕宝,迎着太阳,踏着月光,在屋子内外,在亲朋家中,跳“房子”,赶“羊伢”,丢“草把”,以增体力,以益心智。
      再稍大一点,开始帮助家里,做家务、放牛了。小兵张嘎式的小英雄,三五成群,田头地边,山上水下,拉开阵势,开展“伙计棍”、“放牛歌”的比赛,不是赢我一把柴火,就是你赔一首歌。
       夏天,男孩子的天下。赤膊光腚,在烈日下,劳动、玩耍,闹腾得浑身汗泥,脸上象卧泥水牛的屁股。有几个不信邪的黑“乌龟”,串通伙伴,沆瀣一气,一阵风似地,“扑通!扑通!”地跳进小河中、山塘里,洗个干净,游个爽快。待父母们拿着小棍突然出现的时候,我们已穿好衣服了,有的甚至早就赤条条地逃之夭夭了。
      抓籽、打啵,跳绳、恰多多(即捉迷藏),都是一对一,正是雨天玩的好项目。用废旧书报纸,折叠成十公分见方的纸板,叫做“啵”,将其放在地上,以纸板摔打纸板,打翻归己就算赢。我和进哥、峰元两弟,不仅打得“啵啵”阵阵,汗流浃背,而且打出了新花样,将两人对赛,发展为四人淘汰赛。
      “丢卦”,是美食与娱乐的完美统一。初夏季节,蓝天白云。晒垫里的豌豆(即蚕豆),淡绿饱满,惹你口水。傍晚,母亲和往年一样,用河砂爆炒两升。我们姐弟仨,将其一分为三,嘴里立刻“嘣嘣”作响,屋里飘溢着奇香。
      “丢卦吧!丢卦!”我嚷着。姐姐挑选一粒硕大饱满的弯豆,口中轻轻一磕,然后剥出两块完整的豆瓣,顺手丢在桌面。
      “嘿嘿!阳卦哩!我赢了!” 两块豆瓣伏着,我和弟弟乖乖地各送姐姐五颗蚕豆。
       轮到我了,朝两块豆瓣吹一口仙气,注视空中片刻,然后诡秘一笑,轻轻地丢了下去。
“糟糕!阴卦!”我两眼盯着卦豆,极不情愿地将五粒蚕豆扔给姐姐。
       轮到弟弟,两快豆瓣一仰一伏,当然不赔不赚。
      连续玩下来,输赢相差不多。我,嘴谗牙快,不到两个小时,自己的那份蚕豆所剩无几。再轮到我时,将两粒卦豆,迅速丢进嘴中,边嚼边都囔:“不搞了!收场了!” 姐姐白眼,弟弟无奈。(2007年“六一“国际儿童节)

听鼓书

      妙趣横生的乡土童歌和原始游戏,只是我们儿时文娱生活的一部分。大人堆里听白话,说鼓声中知古今,跋山涉水看电影,留声机里学洋戏,自制道具唱皮影。戏文满天,美不胜收,丰富多彩,别具特色。其实,天真烂漫的童年,本身就是主题永恒的戏文。
      我第一次听书不足八岁,说书先生一饼鼓,两只鼓签,精彩的演说,让我如醉如痴,入神着迷,整整一个通宵没有合眼。一觉醒来,《蟒龙岭》(又名《刘子英打虎》)的曲折情节、鲜活人物和感人精神,一如昨夜所述。英雄刘子英,义肝侠胆,神力盖世,双手拔起大树,一棒崩死老虎。文弱书生许觉春,九死一生,百折不挠,在英雄的帮助下,考中状元,衣锦还乡。我折服英雄,更佩服书生。从此,哪里有说书的,哪里就有我。
      老家农村,办红白喜事,排场大的,打说鼓、对鼓。说鼓,一人打鼓边说边唱,两人唢呐吹破天空,热热闹闹。对鼓,一男一女,各执一鼓,有说有唱,一唱一和,委实动听。
      一般喜事,只打个渔鼓。渔鼓又叫道情,从词义理解,很可能是游方道士发明的。左手抱渔鼓筒,手指上夹着牙板,系着一块钹,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着一根筷子,敲打在钹上,并拢其余三指,与筷子同时拍打鼓面,牙板实际上是打拍子。
      办丧事,就只有丧鼓、孝鼓了。一般是一人一鼓。
      说书艺人们仅凭一饼鼓或一节渔鼓,说天说地说人情,历数人间冷暖,道破世态炎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善恶因果,恩怨情仇,侃侃道来,娓娓动听,将那虚无缥缈之事演绎得如同身临其境,把那山重水复之情唱出个柳暗花明之景。说到高潮处,艺人如癫如狂,观众如醉如痴。
      艺人们口齿伶俐,吐词清楚,声音宏亮,字正腔圆,幽默滑稽,韵味浓郁,见人说话,见鬼打卦,随机应变,张嘴就来。艺人一张活嘴,可说得顽石点头,铁树开花,河水倒流,哑巴说话。您看观众乐也不乐?
       尽管他们其貌不扬,且其中不乏盲人,却能将故事各类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描摹得淋漓尽致;还能以肢体语言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所表演的嘻笑怒骂,装疯卖傻,牵动观众的五脏六腑。喜,叫你乐的肚子疼,笑出泪花;悲,叫你肌肉发紧,鼻子发酸。如果再来点打情骂俏,添油加醋,真真假假,尖酸滑稽;或说到伤痛处不妨再加一刀,让你痛上加痛,疼痛难忍,或说到痒痒处且再抓上一抓,让你挠也不是,忍也不是,前仰后合,人仰马翻,捧着肚子叫爹,揉着眼睛喊娘。
       因此,只要听说那家办红白喜事,我们小孩,不等天黑,不辞路远,早早赶去坐在那里。鼓声咚咚,唢呐哈哈,心里乐开了花,还只是开场白,我早已痴迷,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似乎就在包拯的吆喝下,帮助张龙、赵虎抬上龙头、虎头、狗头三铡,惩恶扬善,澄清玉宇。也好象追随薛仁贵、岳飞、杨六郎各路英雄,驰骋沙场,横扫千军,马革裹尸,保家卫国。
       外乡的几个“混混”,他们跟着唢呐走,混吃强拿,稍不遂意,就拿主人开涮,起哄闹场,然后,发泄不满,模仿唢呐曲调,边溜边唱道:“起火——起火——?啊哈,烧上屋啊!啊哈,烧上屋啊!垮哒!垮哒!俺不来抢,俺不来抢!垮哒!垮哒!俺不来抢,俺不来抢!啊哈啊哈啊哈啊——”我们和狗一齐追去上去,扔去几个土块,以解搅局之恨。
为了过把隐,在家中,我以水瓢、缸钵当鼓,学着说书先生,装模做样地说起书了:“日出东方遍地红,人民领袖毛泽东。横扫千军如卷席,东方飞腾中国龙。”倒还真说出了名堂,大人们休息时,也经常请我说上一段。只是打破了缸钵,打裂了水瓢,我免不了妈妈的责备。
      读高小时,隔壁厚兄置办了渔鼓,我占尽了便宜,半个月下来,一部《八宝山》比厚兄唱得还要生动。现在,渔鼓开场词《渔鼓根由》仍记忆犹新:“打响云板开了口,怀抱渔鼓表根由。渔鼓取名叫渔鼓,渔鼓是根鱼骨头。东海有条大黄鱼,千百年前道法修。龙王把它收到手,命它把守龙门头。黄鱼不把本分守,违反旨意到处游。龙王怒斩黄鱼头,抛尸露骨海外流。骨头流到南山口,长成一根大南竹。青枝绿叶雄赳赳,百年千年分了蔸。东有一枝朝东海,南有一枝留神州。西有一枝对太极,北有一枝向日头。上有凤凰来做窝,下有九龙来盘蔸。大法司人不敢砍,小法司人不能修。五月南风涨大水,老龙触断南竹蔸。小水送去三江口,大水冲到澧州大码头。张郎鲁班齐动手,去了巅来锯了蔸。只留中间一尺九,渔鼓修成两节斗。曹国舅赐我云牙板,老君赐我太极头。王母娘娘赐金钹,哪吒又赐乾坤咒。金童玉女扎花箍,织女赐的丝罗绸。龙王赐的定海针,雷祖赐我护心油。一套渔鼓修成就,赠与湘子把行修。洞宾钟离是师祖,时代相传一脉流。五湖四海访朋友,各府州县拜码头。金銮殿上参万岁,三宫六院拜皇后。文官衙内我也走,武官堂上拜诸侯。小姐房中我也行,相公房中任我游。白天不带钱和米,晚上不带点灯油。走路没有贼打劫,睡觉没有强盗偷。天旱水灾我不怕,出门到处有朋友。走遍天下坐上客,款待有肉又有酒。渔鼓根由唱到此,流传民间解忧愁。”

唱童歌

       仲秋的夜晚,金风送爽,皓月挂在树梢。禾场上,我跟着母亲,母亲牵着弟弟,弟弟一步三晃,望着微笑的月亮,跟着妈妈边走边唱:“月亮粑粑跟我走,一走走到南山口。我给月亮打烧酒,烧酒辣,买黄蜡,黄蜡苦,买豆腐,豆腐薄,买菱角,菱角尖,尖上天……”
      伯妈牵着元弟,接着唱:“月亮巴巴跟我走,大好月光好卖狗。捡个铜钱打烧酒,走一步,喝一口。拿块麻糖甜甜口,还留半块给小狗……”
       澧水一代民间,充满泥土气息的童歌,就是我们孩提时主要的也是丰富的文化营养。记得“七坐八爬”的时候,我们就唱起《推磨歌》了。我坐在爸妈腿上,爸妈拉着我的两只小手,一前一后交替拐着,仿佛在推磨,有节奏地唱道:“推咯磨,拐咯磨,推点耙耙吃哈哆。客来了,吃两个, 客走了,筐到哆。隔壁王妈来借火, 一餐吃了十五个,肚子胀得不快活,半夜起来摸水喝,门闩碰到后脑壳!”
     呀呀学语时,跟着爸妈唱:“芝麻小,果果多,两岁伢伢会唱歌。你唱歌,我唱歌,我的歌儿用船拖,?一拖拖到毛家坡,毛家坡上歌挤歌?……”
     稍能跑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唱童谣,经常占姐姐的便宜。和弟弟边击掌边唱道:“金打铁,银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耳朵夹个缺。杀鸡儿,补不到,杀鹅儿,补半边,还有半边放在枕头边。猫儿含到踏板上,狗儿含到粪坑里,老鸦琢到半天里。爹爹起来赶老鸦,给它屁股几响嘎”或者唱“黄毛丫头,睡到饭熟。听到碗响,爬起来乱抢。抢个缺碗,吃一百碗。”姐姐毕竟大我两岁,不与我们一般见识。
      小伙计们多了,童谣也就进入游戏中。如《赶强偷》。齐:叮叮当当,喊门香香。甲:后头走的哪一个乙:走的王大哥。甲:喝烟哒去,喝茶哒去。乙:不喝你的烟,不喝你的茶,只问你的北瓜有好大?齐:喔!赶强偷(小偷),赶强偷。
      炎热的夏夜,丝风不动,热得喘气,我们就放声大喊《唤风歌》:“天上风儿转,地下娃儿唤。唤得风下来,大家好凉快。风婆婆,风婆婆,树丫坐,我唤你,你下来。喔喔——”
      一般游戏开头,往往推诿。这时《点将歌》派上用场了:“一点兵,二点将,三点四点楚霸王。有娘的,跟娘走,无娘的做强偷。”还有“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屁就是他!”唱着歌,按一人一字点下去,最后一字落在谁,就归谁开头。
      渐渐大了,还调侃新娘子来。新娘子哭嫁上轿,我们在一旁瞎起哄:“新姑儿上轿,撒泡大尿。”“灶里烧个大粑粑,新姑儿吃了打哈哈。”索性唱起“新姑儿新姑儿你不哭,转个弯儿就是你的屋。新姑儿新姑儿你笑一笑,转过弯儿就是你的灶。”最后跟着新娘花轿,伴随着锣鼓唢呐声齐声喊:“阿鹊尾巴长,舂米嫁姑娘。姑娘嫁,我也嫁,我给姑娘背伞把……”
      比《倒歌》和唱《盘歌》不仅快乐,而且益智。如“哥哥十五我十六,妈妈生我我煮粥。爹爹娶亲我打锣,妈妈出嫁我挑货。我从嘎嘎(即外婆)门口过,嘎嘎还在摇窝坐。我从大伯门口过,大伯还在带婆婆”。盘歌一问一答,下面这首歌一直刻在脑际里:
抱母鸡,背把锁,上山去,看丈母。
吃的么得饭,吃地红豆饭。
么得红,朱红。么得朱,折蛛。
么得折,鱼折。么得鱼,扁鱼。
么得扁,马鞭。么得马,克蟆。
么得克,高客。么得高,石膏。
么得石,粮食。么得粮?车辆。
么得车?风车。么得风?北风。
么得北?湖北。么得湖?洞庭湖。
么得洞?蛇洞。么得蛇?花蛇。
么得花?萝卜花。么得罗?
     不耐烦了,回道“大锣小锣!”齐喊:“敲破你的狗脑壳!”一般是两个玩,从头开始说,说到最后一句,各自拿出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组成一个叉,向对方的头叉过去,叉到了算赢。这首童谣知识丰富,顶针辞格,朗朗上口,极易记住,如洞庭湖、湖北、扁鱼等地物名称就是首先在这首歌中知道的。
     《打铁歌》也是两个孩子经常一块儿玩的,在娱乐中能知道一些实物和社会常识:两打铁一,一根羊毛紧扎笔。打铁二,二月童子吹笛儿。打铁三,三月荷花对牡丹。打铁四,四月鱼儿一蓬刺。打铁五,五月龙船划端午。打铁六。六盘果子六盘肉。打铁七,十月鲜桃正好吃。打铁八,八十岁婆婆纺棉花。打铁九,九个和尚一路走。打铁十,十个猪仔来抢食。”
       唱得最多又最好的,要数《拍手歌》了,我们乐此不疲,花样不断翻新。唱这种歌实际上也是唱歌比赛。开始是大人们和小孩拍唱:“你拍一,我拍一,宝宝小手在哪里。你拍二,我拍二,妈妈和你说句话。你拍三,我拍三,宝宝身子翻一翻。你拍四,我拍四,爸爸教你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宝宝肚子鼓一鼓。你拍六,你、我拍六,宝宝体操一起做。你拍七,我拍七,宝宝小腿踢一踢。你拍八,我拍八,宝宝学着爬一爬。你拍九,我拍九,宝宝屁股扭一扭。你拍十,我拍十,宝宝身体美又直。”
      稍大,小孩们开始一对一的击掌对歌了,内容既有现成的,也有随心所出的。如互相勉励讲卫生:加强对动物的理性认识。到了读书时候,行为规范方面的《拍手歌》不胜枚举,也就不属于乡土之类了。
     至今还记得一首较长的童谣,生动有趣地唱出了棉花的种植、加工、出售以及买糯米、打粑粑、回娘家过程,极有故事情节,知识性也较强,幽默诙谐,也全是家乡方言俚语,照录在此,作为此文结尾:说白话,讲白话,说起胡子老伯呐。 三月三,种棉花,捡了棉花出棉花,接进弹匠弹棉花。早上吃的老北瓜,晚上吃的臭豆渣。 瓜是瓜,渣是渣,搞起弹匠火来啦,扯砣棉花腰里扎。 隔壁王妈妈来点火,鼓起眼睛看见哒。罢哒罢哒真罢哒,弹匠师傅你偷花。弹匠师傅毛火发,我在腰里抠黄蜡, 哪个偷他的乱棉花。 一下跑到厨房下,拿了一个拖拱耙。扦呐扦,扦根棉条粗又大。 纺啊纺,纺了七天又七夜,纺了鸡蛋大个纱。 鸡公生蛋果果大,把个廷子炒断哒。 杷呀杷,扒了七天又七夜,刚刚杷了了把纱。 跑到街上去卖纱,先生是个萝卜花,价钱一哈估飘哒,合了三毛八分八。 买了糯米转回家,热水泡,冷水发,一下放到甑丫下。 烧了三个刺草把,就说糯米蒸好哒。 一下空到碓臼里,碓臼里,又邋遢, 鸡屎拂得几大把。一下跑到灶屋下,拿了一个拖拱耙, 杵呀杵,扎呀扎,家伙小了不刹咔。 脱了裹脚和鞋袜,捅呀捅,踏呀踏, 丈夫一下看到了,劈头盖脑几耳巴。打落两缕黑头发,姑娘哭着回娘家。
右手提的是脚鱼,左手提的是北瓜,
背上背的小娃娃,怀里揣的热糍粑。
跑到对面山坡下,天道又把细雨洒。
地下尽是稀泥巴,砰的一下跌倒哒。
北瓜往下滚,脚鱼往上爬。
又想上山捉脚鱼,又想下山捧北瓜。
背上娃娃哭妈妈,扯砣粑粑塌到他。

  
盼过年

      家乡有句名言:“大人盼种田,小孩望过年”。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里,只有过年,才能吃香喝辣,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孩子们当然翘首以望。
      过了中秋节,我们就盼过年了。冬至一过,有条件的人家,开始宰杀年猪。虽然杀猪现场惨不忍睹,但我每次都要等到开膛破肚,拿到猪尿泡才高兴离开。用石灰把尿泡揉捻得薄薄的,吹成一个大气球,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挂在篙竿或屋檐下随风飘扬。最后把它作成灯笼,里面插上一支蜡烛,提着屋前屋后闲逛。
      到了腊月的夜晚,家家户户切薯糖,炸麻花,炒米泡,蒸粑粑。从熬糖到切糖差不多一个昼夜,尽管大人们催促再三,兴奋无比的姐弟仨,总是以帮忙的理由赖下去。
     锅中的饴糖火候到了,父亲将配料倒入锅中,搅拌均匀,迅速盛在案板或摸具里,筑打成型,马上分切,糖就成了。芝麻糖最香,黄豆糖最脆,锅巴糖最甜,米泡糖蓬松。
      糖还没切完,姐弟仨早已吃腻,纷纷歪在桌边睡着了。
      也就从这时起,不时的传来锣鼓声、唢呐声、竹板声,撩得我心痒痒;舞龙的,玩狮的,打三棒鼓的,唱道情的,打莲花闹的,都开始精心准备了。我们小屁股们三五成群,穿梭其间,趁大人们休息的时候,敲敲锣鼓,顶着狮皮跳几转。
      我寻来两块楠竹板,烧红铁钎,在竹板上各钻两孔,然后,一根麻绳将竹板连接上,“梆咯梆!梆咯梆!”,莲花闹就自制成功了。接下来。峰、元、岩,也跟着学。我从振法表哥那里抄来歌词,经过几天苦练,我们的莲花闹队就成了哩!
      腊月下旬,大人更忙了,除了吃的、烧柴和全家老小的新衣服外,还要为猪牛准备好足够的填栏土和饲料。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一般没有什么喜庆的节目。大人们俏皮地说,这天是高客郎(老鼠)过喜会(结婚)的喜庆日子。从二十五开始,就可以陆续洗“过年澡”了,流行有洗澡歌:“二十五,洗黄牿;二十六,洗臭肉;二十七,洗油渍;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臭狗。”天寒地冻的气候,最好待遇也只有在火边洗澡,因此,我总一拖再拖,最后洗的“臭狗”。
      买爆竹 ,是我和弟弟最乐的美差。最早是在本队袁家作坊,以后就去亘山供销社。一、两饼“笔杆”,十几个雷炮,一挂千响“鞭子”,还配一束“火引”。在家里小心翼翼地晒干。
      除夕终于到了。天没亮,父母就开始办年饭了。清晨,吃过早点,我们孩子们还得上山下地砍柴火,或寻猪草,或挑干土。劳动心不在焉,草草收工回家。
      父亲将煮熟的猪头和猪屁股等牺牲先敬灶王,再敬堂屋“天地国亲师”那张纸,然后端出室外,祭祀天上地下、东南西北中的神灵们。神灵们吃过了,父母将猪头肉拆开,先给我们每人一小块精肉解谗,我早已谗涎欲滴,狼吞虎咽,吃得油嘴滑手。
      我家的传统是正午在堂屋吃年饭。燃放一串鞭炮,掩上大门,待“三代宗祖,老少亡人”酒足饭饱后,年饭开始了。大家互相祝福。如果这时有人推门进来,则大吉大利,预示新年人丁兴旺,财源旺盛。
      下午,屋内外大扫除,张贴对联和年画。小时,我看大人们写对联、贴对联。读高小后,我就学写对联,贴对联了。初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后是“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云云,以后就喊“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原先,家家都由尉迟恭和秦叔宝守门,“四清”后,他们就下岗了。
天黑前,务必去祖坟“送亮”,初三、初九、十五也必须送。
      到了晚上,要守岁的。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在熊熊大火边,边吃茶点边聊天,总结旧年,展望新年。接下来听爸妈讲过去的故事。人静时刻,将大门虚栓,叫“紧财门”,关紧旧年的钱财。时值五更,“出行”接新年了,全家老少,净手洗面,在“天地国亲师”下燃起两根大红蜡烛,烧三柱沁香。罄声三响,由父亲带领磕三个头,打三个躬。然后,鱼贯而出,烧香跪拜天地,燃放爆竹。
      初一清晨,我们刚给大爹大妈、伯伯妈妈拜完年,山湾里就热闹起来了。锣鼓声、爆竹声陆续响起,龙灯、狮子挨家接户起舞欢腾;渔鼓、三棒鼓、莲花落间杂其中,此起彼落。还有唱地花鼓的,打着花脸,穿得花花绿绿,只唱不说。接下来,代表父母给生产队各乡亲拜年了。一大圈回来,纸烟、瓜子、蚕豆和芝麻糖胀满了四个衣裤口袋。
      初二,姐姐、姐夫们回来拜年,就更热闹了。父亲三兄弟,一十六个子女,老少七十多人,人丁兴旺,吃的流水席。初三开始走出去,给姑妈、舅舅们拜年了。给亲戚拜年,走路的时间不多,大多是坐在火坑里聊天,讲白话。大伯、二姑父和祥哥读了几句私塾,故事也就多一些,二姑父还有一本残旧的小册子。刘海砍樵、仁贵征东、五虎平南、罗通扫北,李陵碑等一系列故事,我就是在这里首先知道梗概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没有吃元宵的习惯,只在大扫除后,挂灯笼。大人们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
       过年,快乐中也常有遗憾。 进哥玩爆竹,险些炸瞎了眼睛。那年,初一清早,我们两班莲花闹不期而遇,同进一家大门,却紧张得都唱不出歌词来,泼辣而迷信的女老板痛骂紧追,元弟一个扑地啃土,鼻子牙齿出了血,硬币撒落一地。从此,我们再也不玩那倒霉的莲花闹了!最遗憾还是,因我们贪玩,小姑妈鼎在火坑里的那只猪蹄子只差鼎锅没烧破了。那时的猪蹄比现在的野生乌龟王八还珍贵。

        回忆录《捶边鼓》第一部分《书山有路》点击标题链接可阅读:      读三级党校

        回忆录《捶边鼓》第二部分《广阔天地》点击标题可阅读:
       民办教师两年  两级会计十六个月   分管棉花生产十个月  
当年石公桥”  当年种粮三法宝  当年干部好作风  盛会高唱主旋律  无蓬卡车超载归  提得起却放不下  大悲大喜丙辰年  激情燃烧的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5 11: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2 09: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生活虽有艰辛,可童年的回忆多么幸福,又是多么难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07: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阳呈祥 发表于 2024-7-12 09:17
那时,生活虽有艰辛,可童年的回忆多么幸福,又是多么难忘!

谢谢关注!
童年永远是快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08: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汉平 发表于 2024-7-5 11:03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谢谢关注!
童年永远是快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4 08: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先金 发表于 2024-7-14 07:59
谢谢关注!
童年永远是快乐的。

谢谢毛会长文化美餐!恭祝夏安笔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5 01:39: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大作,甜美回忆。
点赞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08: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翁 发表于 2024-7-15 01:39
拜读大作,甜美回忆。
点赞问好!


谢谢关注!
童年永远是快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23 15: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沿着超链接,一口气就拜读完了作者精彩而 完美的回忆录《边鼓重捶》
第一《涔北故土》、二《苦乐童年》、三部分《书山有路》、第四部分《广阔天地》、第五部分《苦乐童年》
每一个故事的发生,都是一场人间温情的大展演。作者用最朴实的文字描绘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真实而值得铭记的画面。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像这样完美的家乡故事被发掘和记录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4:44 , Processed in 0.0413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