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05|回复: 2

《湖南名人志》载澧津籍人之十二——明朝 张庭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1 10: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家协 于 2024-7-11 13:57 编辑






之十二——明朝 张庭兰



         张庭兰,字彦芳(?—?),明澧州(今澧县)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官御史,疏请免除本州鱼课,乡人德之。累迁大理寺少卿,官终都察院左都御史,在任以勤敏著称。
        另据《明嘉靖澧州志》“政业考”载:“国朝张廷兰,字彦芳,洪武乙丑(1385)进士,授审刑司详议,升大理少卿,进左都御史。事状无考。按:洪武甲子(1384),开科赐第,是自公始。其器艺足称,如此正前辈所谓“洪武间英才”也。及在要路,为澧奏免鱼课盐策,父老至今传颂不已。其德庇州里如此,则当时立朝行事可知已。
          吾澧科目,自元以前,盖不数见。国朝洪武戊申(1368)抵甲子(1384),几二十年,始有张公、戴公,谓之破天荒可也。况公名卿硕辅,乃系胤谱牒,蔑焉亡闻:使当时行实,漫无可稽:甚至衣冠之藏,今亦莫询其处,然则文献不足,岂独祀宋小邦之过乎?余生也晚,虽尝注籍,中朝未获,执役史氏之后,览公遗事,以补郡乘之逸,诚大恨也。涉笔至此,宁不令人喟然太息!”
           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更是神乎其神:原载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发行的《故事与传说》中有文说:
        在澧县县城东南方澧水河畔的二圣滩上,有一座名叫蜚云塔的古塔,该塔全部使用方形石料和石灰浆砌而成,为八方七级,通高33米,底层直径13 米,高6米;塔顶高 3.2米,直径7米;除底层仅辟一门可供出人外,其余6层都有4 个门,塔内有旋转石阶直至顶层。该塔的各方底基、门帽、门道均雕刻有大小各异的佛像,共 133 座,如八大力士、八洞神仙等等,至今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该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初年(1621),峻工于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先后历时近200年。那么当初澧州人为什么要建这座宝塔?又为什么历时如此之久。说来还有一段与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官御史,疏请免除本州鱼课,乡人德之。累迁大理寺少卿,官终都察院左都御史张庭兰,联系密切的趣事。
        张庭兰出生在澧州城南门外澧水河滩边,他自幼好学,聪明过人,城南的牧马洲和对门伏牛山都是他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他入仕后,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屡屡晋升,累迁大理寺少卿,官终都察院左都御史。在朝为政,竭尽全力,家眷留居乡里。一天,皇后召见张庭兰议事后,谈及家眷,得知其妻儿老小长住故里,皇后便下懿旨让其妻入京觐见。张庭兰的妻子梁氏,娘家就在张庭兰居住的河滩上面一点的滟洲。从小养蚕种桑,抽丝织绢 。400 多年前,澧州之地棉花甚少,以植桑养蚕为主。她与张庭兰结婚后,仍一如既往养蚕织绢为生。接到皇后召见的懿旨后,她穿着家中最好的衣饰进京入见。皇后观其农家女装扮,问及乡里民情,深受感动,便引她见嘉靖皇帝。她又向皇上汇报了澧州连年闹水灾,坏了年成,而上交的蚕绢连连加码(指皇粮国税),民众十分贫苦。皇帝听后,颁诏:“湖南澧州蚕绢可免30年”,可皇上转念一想,“不妥,待勘查后再颁。” 张庭兰为这件事,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他为了让皇上早日出巡,在户部找到了湖广的有关民情、灾荒报告送给皇上御阅。
          有一天,皇上终于带都察院左都御史张庭兰出京巡察湖广。不日张庭兰陪皇上来到澧州。为了澧州免税事宜万无一失,张庭兰与知州们“如此这般”的进行了一番谋划,制定了一个万全之策。这就是,秘密派人,悄悄地钻进廊墙厕所里,用蜜糖写下了八个大字——即“湖南澧州蚕绢可免”。蜜糖无色,字写了,谁也没发现,谁也看不见。
          没过多久,由于天气炎热,成群结队的苍蝇闻蜜糖香,便在糖上歇满了,令人咋舌。碰巧皇上进厕小便,路过墙廊,看见墙上那些苍蝇排成的字样,感觉十分神奇和怪异。便随口念道:“湖南澧州蚕绢可免”,皇上那晓得州牧和张庭兰早在旁边等着,待皇上一念完,州牧就下跪道“谢主龙恩”。皇上想,坐了多年的龙位,看见苍蝇排字还是头一回。同时,又想起了曾对张庭兰夫人的承诺,以为是老天爷的意思,也就同意都察院立即下传圣旨。从此,澧州的官税蚕绢便免除了30 年。
          后来,张庭兰告老还乡,死在家乡。澧州人都特别疼他、怀念他,特地请来风水先生,要为他选最好的墓地,保他来世也做大官,保佑澧州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风水先生看了很多地方,最后吩咐把张庭兰葬在澧州城南两里多,即自家门前的澧水河滩上。坟葬好了,风水先生念道:“贵人葬滩前,澧州风水现,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还有三斗六升芝麻官。
          说来也奇怪,张庭兰被安葬的当天晚上,许多人都看见一对金鸭子宝光四射,对着他的坟拍翅点头,叫得特别欢。于是,人们把这滩叫做金鸭滩,后来又把他家乡的村改名为金鸭村,都说张庭兰葬到了有福脉的风水宝地。
        隔不多久,朝中八府巡按白大人巡视湖南、湖北。这白大人是解元出身,湖北孝感白家庄人,来湖南前,先看望过他母亲大人。他母亲要求儿子到澧州后,必须找到张庭兰的坟墓,双膝下跪,诚心叩拜。白大人搞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他母亲对他说“儿呀,没有张庭兰,也就没有你。”此时的白大人,也许没有听懂母亲说话的真正内在含义,仅作一般性应付。
          原来,张庭兰 18 岁上京赶考,路经白家庄住宿时,白大人的母亲正是二八芳龄,在家守寡,一心想窃脉传后,这时她暗暗看中了澧州书生张庭兰。张庭兰上京赶考,一心只在考试上,对儿女情长并不感兴趣。然而在白大人的母亲再三纠缠下,无奈之际只好要寡妇把右掌伸出来,用笔在她手心上写下小小的“过脉”二字。大概是天意的安排,寡妇从此怀孕在身,不久便生下白大人。
      白大人来到澧州,查访了州府民情,没有祭扫张庭兰的坟墓,却要去看新维修过的彭山思王祠。谁知,白大人还没走出多远,一阵旋风,平地吹起,卷落了他的轿顶。他走下轿来,四下观看,当看到金鸭滩时,眼前出现了一行行的金字。白大人仔细看看,原来是一首打油诗:“白大人白又白,白得不明白,虽是白家子,实为澧州脉。”这下可把白大人惹怒了,他转身查看了澧州地势后,连忙下令在张庭兰坟墓上游修了一个文良制,并说:“修起文良制,治死金鸭滩。”自此,水流迁回,金鸭滩也逐渐消失了,澧州自此水灾不断,人民的日子每况愈下,一天比一天苦起来。
        澧州士人为了让老百姓再过好日子,安居乐业,时刻都想着恢复澧州风水。时至明朝天启初年的一天晚上,澧州士人吴征芳系昏入睡,忽见走来一位白胡子老者,站在前面说:“我是张庭兰,你们想恢复澧州风水吗?就按:“炮打猪羊让河道,下建宝塔镇河妖’这两句去办吧。”说完用手推了一下吴征芳的身子,飘然而去。吴征芳惊醒过来,想到虽然是梦,但不无道理。于是,吴征芳积极串通州里老百姓们捐款,企望在金鸭滩下面的二圣滩上修宝塔,镇河妖,截住澧州风水。宝塔刚修了3层,就因老百在日子都过不去,加上兵荒马乱,就停下了。后来一直到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谢攀云刺澧,才开始续建,以石代砖,至安佩莲任州牧时才完工。安佩莲还亲自题名为“蜚云塔”,并作记以慰前人,成为澧州一道风景。
                    自此后,澧县一带也就流传着“要得澧州风水转,宝塔雄立河中间”的民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1 11: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欣赏,点赞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0: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汉平先生点赞!向先生学习!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4:28 , Processed in 0.0399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