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悠悠伴我行
邵学立
洛阳,我魂牵梦萦的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由于求学的缘故,我有幸在这千年帝都生活了整整三年。沉浸在古都洛阳的书香之中,流连在花城洛阳的牡丹丛下,温馨而安静,滋润而濡养。
借书痴读
初中之前的我,读书的时间没有玩的时间多,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记,玩得却十分出彩。那个时候,除了教材。没读过课外书,更没读过文学书。与书结缘、与文学交友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天,一位同学带来一本《水浒传》上册,因为好奇我借过来看了看,谁知一下子钻了进去,那几天,夜以继日,如饥似渴,真的是像扑到面包上一样。夜里点上豆大一般的煤油灯,书尽可能近的靠近煤油灯,夜深人静,正是读书的好时光。第二天起来,两鼻孔黑黑的,吐口吐沫都是黑的,但心里却十分高兴。看啊看,一口气能看几十页上百页,三五天就把一本书看完了。真的像宋濂所说的那样,“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过了一段时间,又想看了,又把那本《水浒传》借过来看了一遍,不,不知道看了几遍,才又还给了人家。尽管只有一本上册,但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以至于我写作文时,像《水浒传》里的好汉一样,使枪弄棒,把农具都用上了。老师批改作文时说,你咋拿叉弄锨像打仗一样。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爱上了读书,爱上了文学,到现在还情有独钟。
书山勤读
一到洛阳,顿时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洛阳师专,宽敞大气,老师满腹经纶,同学风华正茂,图书琳琅满目,生活多姿多彩。就好像一下子跳进了知识的海洋,自由遨游,尽情吸吮。
洛阳师专的图书馆,书架鳞次栉比,书目琳琅满目。借书阅读的同学络绎不绝,海量的书籍让我应接不暇,再也不存在无书可读了。假期我也要借两本带回家阅读,保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览室更让我震撼,几十人、几百人都是一样,只感觉到人影移动,只听得到指尖触碰书本的声音,除此安静极了。即使同班同学,老乡校友,在阅览室碰面,也只是相互示个眼色或打个手势。青春朝气的俊男靓女,个个伏案疾读,人人奋笔疾书,古今穿越,中西贯通。我记了4本读书笔记,写了近百张知识卡片。那真是学习的绝佳场所,师生们的“心灵驿站”。无丝竹之乱耳,有案牍之乐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幅安静和谐的书香画面。
藏书“悦”读
[color=rgba(0, 0, 0, 0.9)]
而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洛阳市的书店,一家家书店,一个个报亭,静静的点缀在大街小巷、十字街头,洛阳师专大门对面就有两家书店。走在中州大道、凯旋路、解放路、人民路、定鼎路上,最显眼的是报亭、最容易看到的是书店,就好像现在走在大街上最显眼、最多的是药店一样。信步走进一家书店,古色古香的装饰、错落有致的书架、琳琅满目的图书,面积不大却很温馨,里面站满了阅读者、购买者,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边看边记的、有静静阅读的、有认真挑选的。有几次,星期天,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到书店,先读为快。站在那里,心无旁骛,如饥似渴、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喝足了看饱了”,大家相视而笑,于是又开始了挑选,直到找到自己心仪的书籍,掏钱购买,小心翼翼的捧在手里,方才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书店。有时候,为了让老板放心、高兴,也为了使自己看书心安理得,我们一进书店,先选书先购买。而后,选一本想看但没能买的书,默默的静静的站在不显山、不碍眼的墙角,如醉如痴的悦读了起来。
我到洛阳师专报道的第二天,在老乡学长的带领下,急不可耐的要到洛阳市区一饱眼福。我记得在洛阳新华书店的外边,我花了来洛阳后的第一笔钱,也是我人生买的第一本书----《现代汉语词典》。5元钱,(现在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需一百多元)差不多是我一周的生活费(上大学那三年,每学期从家里拿50元,学校每月发生活费20元),但也乐在其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发而不可收,买书阅读成了我生活的常态。买的最多的是八十年代后期的现当代文学类及世界名著类。终于,不但有书可读,而且有了属于自己的书。
养心净读
自古就有嗜书如命,读书成痴者。南宋诗人尤袤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之乐,溢于言表。
沉浸在幸福的悦读之中,让心灵在书香里净化,让心灵在书香里濡养,让心灵在书香里升华。
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将伴随我的一生,尽管现在读书,远没有年轻时痴迷、沉浸,但我会一直读下去,还要写下去,写出自己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