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52|回复: 4

访亲蔡家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1 16: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访亲蔡家坡
                             作者   宋志强
  
   早几日,回了一次老家,没别的事情,邀表弟伍军、堂弟宋平一起专程去看望宋家最后的一位长者-宋明秀老人。她与我父亲同姓同辈,应该叫姑姑,但我妈却让我叫她红姨,可能是亲近一些吧,今年已经八十有四,比我父亲活得年岁大,更硬朗些。扳指一算,他们是同爷爷属于远堂姊妹的关系。
    我家的这位长辈,长年居住在澧县原宜万乡(地名蔡家坡),现合并为盐井镇万家村,是太爷爷下面的分支,抗日战争前同我爷爷们住在湖北松滋县一个叫陈家厂的小镇上。我及我的父辈们都没去过,而且找不到那里的任何信息,好多年前,我叔宋明均还专程去探寻过,没有找到与宋姓有关的任何信息,后来只好唉声叹气的回来了,从此便没有人再到湖北去访亲寻戚了。
    造成这种情况其一是年代久远,而且已经过去了两代人,其二是我的奶奶爷爷及两个姑妈在抗战前曾居家在陈家厂,当时可能家族有点儿小钱,因为曾祖父的家庭优渥的生活,养成了赌博的恶习,最后输光所有的财富之后,在民国时期是什么都可以当作财产进行赔偿的情况下,当然包括家庭成员,一个时间就将自家儿媳妇当财产抵押给别人了,这是那个制度让人不耻、让人可恨的黑暗社会。
    我懂事后听奶奶说起:被太爷卖的当天晚上,爷爷奶奶带着两个姑妈乘着夜色逃离了生养的家园,投奔奶奶的姐姐家--陈家大屋而来,从此以后只能依附于亲戚,在盐井生根开花结果。面对如此困景,面对如此家庭,谁在心里面还不生出个恨来,自然开口闭口不提以往,她又怎么能让后代去寻什么根呢!
    今天我要拜访的亲戚相隔不远,都在湖南澧县。到了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也是为数极少的堂亲。很小的时候,也随母亲来过几次,徒步的小路约有十公里路程,母亲总爱说红家铺,实际上到红家铺才一半路多点。
    红姨住的地方相距湖北仅一河之隔,有山有水的,丘陵山区的弯弯绕绕,发达时代自然落后,除了楼房、耕地,只剩下原始山野和自然风光。汽车从主路下得坡来,车轮碾在沙石路面上,吱吱声响个不停,两侧的树枝、竹子擦着车身而过,似乎不想让道于我这不速之客。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几乎难以铺上水泥或油路。其山坳里住户少,有条件的早搬到县城、镇上、村内街道上,而她家几十年不变。那弯曲的小路,那幽深的小巷,盖过屋顶的竹木除了年复一年的长高外,几乎看不见其他变化。树丛下面奔跑的鸡群,屋旁一地翠绿的玉米,前面一方水塘,田埂上长大的南瓜滕蔓越过可去的地方,点缀绿中黄花和养护正在长大的小南瓜,坎边绿绿的红薯苗在向行人张望着什么,稻田里的青蛙咕咕咕的叫声,让我仿佛进入梦一样的世界,妙不可言,心生欢喜。
    进了红姨的大门,见着有些年未见的老人,身形已发生严重的变化,佝偻着背,人矮小了许多,听她话语,声音倒是洪亮,不像是一个耄耋老人,脸虽被晒得黝黑但气势挺好,安顿我们喝茶坐下来,她就去叫在地里摘包谷的姑父。乘空隙我们看了看她们的饭菜,倒是出乎意料,有鱼有肉的,冰箱里面塞满了杀好的鸡块,鱼类,鸡蛋,并没有让冰箱里空着,看来基本生活都不太差。红姨还未到,姑父背上背着一袋包谷先到了,喘着粗气一脸通红,豆大的汗水从头上一直流到脚底,倒是看不出有半点受不了的感觉。我们寒暄着,您们都这年纪了,别再劳累过度,儿女多也孝顺,不少你们一点吃穿,老人说,劳动惯了,坐在家闲得发慌,还不如动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或许看到的是做事的艰辛,但辛勤的劳作也能成为人长寿的基本特征,粗茶淡饭养就普通人的好身体,健康并不是全靠大鱼大肉支撑,清新寡欲是好多农村人简单而且长寿的根本,也具有一些道理。
    这时候,红姨从冰箱取出菜来,要给我们做饭吃。我们说来时在宜万街上吃过了,不劳您老八十多岁还要招呼我们,弄得红姨心里空落落有些难受,在我们走后还几次打电话表示歉意什么的,虽然我们没有在她家吃饭,但也让我们三个人心生感动。一般来说,去农村走亲访友,必须是要吃了饭才会让你走的,大概这就是多少年农村的待客之道吧!我们是有准备不在那吃饭的,让一个八十多的老人辛苦侍侯心里不是滋味,而且现在饭不饭的早已不是一个什么事呢。
    两位农村耄耋老人在这个年龄还要为生活奔波劳累,城市里这把年纪的老人早雇上了保姆或上了养老院。今天看见的老人,让我心生感慨,想想很不是滋味。我比她年轻,月月享受着政府发放的几千元退休工资,到处吃喝玩耍,时不时还跑到外面去观花赏月,总说钱不够花。想到熟悉或陌生的农村人,以及没有了任何待遇的城市底层人,不免有些伤感!政府如果能省出一点点钱,让他们也享受一下退休生活,不说一千,五百元也行,只是某些人的一杯茶费而已。以前的主人翁,也是为国家建设做过贡献的,不能不让人心生感叹!
    一次访亲给予我的震撼很大,知道了农村人的艰辛,也狠狠的教育了自己,他们口袋里的一点点钱是汗水与辛苦付出,就这少得可怜的钱也来之不易,收支不成正比。农村的农药化肥不断涨价,而这些农作物的价格永远跟不上物价,许多农村一家人一年的劳动成果也许就是几千元钱,这让他们怎么生活,如何去面对天价的消费?
    而这些农村人,他们虽然身处其中,心里面没有半点对政府的抱怨,政府取消了几千年来的农业税,让他们从内心感激,觉着这已经足够了。纵观历史,热爱自己国家的最是工人和农民。当然,我的族亲也有经过努力,在外地当老师或做其他的工作,同样享受着经济发展的好处。只有老人们困守老家,觉得这地这房是一个大家庭的根基,而他们更是守护了国家的根基。
    他们是农村的守护者,他们是农村的灵魂,他们代表着农村的精神和价值观,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农村的热爱和忠诚。(写于2024年7月中旬,作者系常德经开区公安局退休干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1 16: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遥祝夏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1 16:44: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精品散文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21: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汉平 发表于 2024-7-21 16:21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遥祝夏日快乐!

谢谢张老师关注点赞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21: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覃旺成 发表于 2024-7-21 16:44
拜读老师精品散文学习点赞!

谢谢覃老师关注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3:20 , Processed in 0.0363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