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2|回复: 1

灵山秀水昭平湖 悠韵延绵古文化(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4 12: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灵山秀水昭平湖 悠韵延绵古文化(1)




翟红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昭平湖就是这样的地方。

这里的山灵,让人遐想;这里的水秀,使人依恋。我的老家就在昭平湖淹没的历史名镇耿集镇东。这里有我的根、有我的魂。每次,深情地注视着碧波荡漾的湖水,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如今,一潭烟波浩渺的湖水恬静地依偎在苍翠的青山中,历史和现代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千年文明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一、一座大坝,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image.png




巍巍八百里伏牛山一路自西而东狂奔,至鲁山,一座山峰傲然耸立,俊秀挺拔。这就是“中原独秀”的尧山(石人山)。

尧山(石人山),山泉汇聚成流,沿山之东麓汤汤东流为河。《水流经》写到:“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尧山。”滍水,就是今天的沙河。

据传说,黄帝时期的应龙氏帮助黄帝打败蚩尤,被分封定居山西,后迁至鲁山东南,在沙河中游北岸新建都城。应龙氏为牢记祖先帮助黄帝打败蚩尤的荣耀,而把沙河改为滍水,把滨河而建的国都定名为“滍阳”,又把周围的山水定名为应山、应河。

沙河穿山越岭,弯弯曲曲,或平缓或湍急,或宽敞或狭长,不知疲倦,一路奔腾向东流去。

沙河从远古奔流而来,蕴含着代代鲁山人对她的记忆和情感。每此提起沙河,我内心就会涌起一种莫名的幸福和自豪,脑海里就闪现出美丽的画面:落日余辉映照河面波光粼粼,鱼翔浅底、蜻蜓飞舞、蝴蝶穿花、倦鸟归巢、虫儿鸣叫。小时候最惬意的时光记忆犹新。

鲁山,因为有沙河的涵养与滋润,千百年以来总是宠辱不惊、从容不迫。这条河滋养着两岸沃野,浇灌出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给两岸的时光递增不尽的未来和无限的生机。这条河始终让鲁山这座城市大气磅礴、豪迈自强,合着日月星辰的节拍,稳健地跳动着一支激越昂扬的舞蹈,旋转飞奔……

1958年5月,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鲁山人民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著名“治淮工程”——昭平台水库建设大会战。

来自鲁山县、宝丰县、叶县和周口地区部分县的13万大军,不畏艰苦、不怕困难,投入到轰轰烈烈治水建坝的劳动中去,掀起社会主义水利建设火热高潮,满目疮痍的沙河两岸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 一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斗、人定胜天的战斗,全长2315米的主坝、923米的副坝正式合拢。建设者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第一次书写在共和国的大地上。

昭平台水库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治水梦想。
气势恢宏的大坝,铭记着鲁山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艰苦创业的红色历史;记载着鲁山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创造人间奇迹的奋斗历程;闪耀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展现着团结协作、踏实肯干、勇于担当、求实创新的卓越精神。

泽被一方、涵养万民的昭平台水库,在天地之间、华夏盛世续写着一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水利华章!

——60多年来,平安、祥和的昭平台水库,呵护着沙河流域人民安然富足的生活!

——60多年来,平安、祥和的昭平台水库,疏通着平顶山这座年轻城市工业崛起的有力动脉。

——60多年来,平安、祥和的昭平台水库,构筑起湖光山水、绿水青山的生态屏障。

60多年来,巍然屹立的昭平台大坝是平顶山水利建设成就的一面典范、一座丰碑,而与之相伴的昭平台精神已然成为决策者、工程建设者与库区人民共同缔造的一座新的“大坝”丰碑。这一座新的“大坝”丰碑,是鲁山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新时代的一个标志、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使命、责任和担当;它彰显着胸怀、气魄和力量;它昭示着品格、境界和理想!   
     
60多年来,昭平台水库的建造始终贯穿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的理念,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描绘出一幅岸线漫长、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岛屿遍布、烟波浩淼的美丽画卷。

1992年,昭平台水库进行旅游开发。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昭平湖已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河南“十大最美丽的湖”。

二、处处皆传奇



image.png




昭平湖三面环山,山虽不高,但有着国画般朦胧随意的美。刚毅的山,传唱着悠久的文明;屹立的石,咏颂着灿烂的文化。西南的条山,记载着大禹的功勋,铭刻着人们对一代贤君的敬仰。传说禹王治水来到这里,发现大山拦住洪水的去路,决定搬走这座山,可当地群众不答应,怕坏了风水。大禹承诺搬走一座土山,还一座金山。洪水退后,挑山神果真挑来了一座金山,就是现在的金山环,挑山的扁担化作一道山岭,就是这道条山岭。一则传说把为民尊民、一诺千金的帝王风范演绎得淋漓尽致。

湖西南的姑嫂石巧夺天工,游客到此,莫不为其仙风神韵而惊叹。而姑嫂石也被村民赋予了传奇色彩,并与婆娑村和金山环等形成名胜群。

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人家——老两口和一儿一女。儿媳善良勤劳、任劳任怨,非常孝敬公婆,而婆婆刁蛮毒辣,待儿媳十分刻薄,每天都让她去很远的地方挑水,还专门做了一对尖底桶,不让她在路上休息,而且水缸挑不满就要挨打。为了不让儿子替她,婆婆就让儿子出外经商。善良的小姑子疼惜嫂嫂,偷偷在路上挖些坑,让嫂嫂放桶歇息。婆婆察觉此事后,把儿媳毒打一顿,吓得小姑子再也不敢帮嫂嫂了。就这样,儿媳忍气吞声,日复一日,每天早起晚归,往家担水。

一天,她担水走到半路,遇见一位骑马的白胡子老头儿。老头儿对她说:“姑娘,我的马渴了,可以给点水喝吗?”她二话没说就停下来让马喝水。水喝完,她又回去挑。一连挑三次水,都毫不吝惜地让马喝。老头儿非常感动,就把马鞭送给她说:“你回去吧,今天就不用挑水了,以后也用不着挑了。你回去把鞭子放在水缸里,没水时轻轻一动就行,可千万不能让你婆婆知道呀。”她照着去做,果真像老人说的一样灵验。

后来,婆婆发现儿媳不去挑水,水缸却也总是满满的,百思不得其解。为弄清真相,一天早上,婆婆假颜欢笑对儿媳说:“你过门也不少日子了,该回去看看你爹娘了。”儿媳不知道是圈套,高高兴兴地回娘家去了。

婆婆迫不及待去查看究竟,发现缸内有一条泡得发白的马鞭,顿时恼羞成怒,不由分说抽出来,使劲一扔,不料缸内的水似瀑布一样汹涌喷出。小姑子见势不妙,赶快去找嫂嫂,等她们赶回来时,村庄早已成一片汪洋,也找不到二老了。

姑嫂二人用镇水石制服洪水后,便四处寻找公婆,发现公公被水冲到金山环挂在树上,所以金山环又名挂爷山。姑嫂埋葬公公后继续寻找婆婆。二人寻找不到婆婆,也不见公子回来,就站在镇水石上翘首企盼亲人早日归来,天长日久遂化为石,故名“姑嫂石”。

后来才发现,恶婆婆被水冲至沙河南岸,狗吞其尸,吞尸处长一棵小树,如恶婆婆披头散发状,随风婆娑不停。后人建村于此,取名婆娑村,就是现在库区乡政府所在地。

村民为姑嫂的美德所感动,在两石相接处建一小庙,塑有姑嫂像,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举行庙会,朝拜者络绎不绝,龙腾虎跃,社火兴旺,排鼓震天,山响水应,煞是热闹。

姑嫂石可谓神奇之至,从西南看摇摇欲坠。当年,冯玉祥带兵路过此地,怕其坠落伤人,铁索捆石,用30匹马拉,结果铁索断石却纹丝未动。

古代文人雅客和达官贵人也常常游览汇集于此,饮酒赋诗,姑嫂石也就成了“诗石”。明代鲁山举人李正儒,留有两首《题姑嫂石》诗,其中一首写道:“姑嫂名传几度春,凌噌双石立河滨。心坚不动凌波步,涨猛难摧砥柱身。万古烟云留粉黛,四时雨雪洗埃尘。大夫不砺坚贞志,愧杀须眉世上人。”把志向融入了高峻的岩石之中,凌云大志溢于言表。

清康熙十九年(1679),鲁山知县傅燮炯在《登姑嫂石》一诗中描写了其奇危之势:“怪石穿云立,登临望眼明。碧流溪转折,红叶树纵横。迳侧行防堕,峰危势欲崩。荒唐宁足信,峻峭惬吾情。”

三、刘氏文化之发源地




image.png




昭平湖沟壑纵横的独特地貌,造就了其“一湖出平峡,万源聚山川”的迷人景色,但也固化和淹没了悠久的历史文化。鲁山刘氏文化、墨子文化和龙文化也悄然走入水底。

湖中那海市蜃楼般的邱公城便是刘累的故邑。邱公城位于今沙河上游与荡泽河交汇处,这里丘陵纵横,田地肥沃。1958年,国家修建昭平台水库,大片土地被淹没,邱公城遗址便成为湖中孤岛。湖中最低水位时,岛顶露出水面15米左右,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波光潋滟的湖中,随着湖水涨落,邱公城时隐时现,云遮雾罩,恍如仙境。

尧帝之孙刘累是一位驯龙大师,有关刘累的驯龙故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均有记载,但多半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刘累是尧帝的裔孙,生活在夏朝后期。据传刘累出生时,双手掌纹一似“卯在田上”,一似“系在田下”。“卯在田上”为“留”,“系在田下”为“累”。按当时的说法,这两字合起来就是指一手执斧一手拿绳,要去征服最难驯服的动物。家人以为吉祥,于是就叫这个名字,族人还认为这是上天的启示,就送刘累师从豢龙氏学习驯龙之技。

孔甲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两个部落向孔甲进献了两条龙(大鲵一类的水生动物),这两条龙恰为雌雄一对。孔甲很喜欢这对龙,找豢龙氏为其驯养。但豢龙氏不满于孔甲的腐败昏聩,避而不见,让已学有所成的刘累为孔甲养龙。刘累很卖力,把两条龙驯养得活泼健壮,孔甲非常满意,颁布诏书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宫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封号。没想到4年后那雌龙突然发病死掉,刘累不敢如实禀报,遂悄悄将死去的雌龙做成肉汤,献给孔甲品尝。汤的味道十分鲜美,孔甲食后大加赞赏,并不断派人向刘累索求。刘累干脆把那条雄龙也杀掉,做成汤让孔甲喝。

刘累怕事情败露,便带着家人和部分族人逃离夏都,到鲁山一深山中隐居下来,耕播猎渔,繁衍子孙,代代生息。刘累迁到鲁山隐居下来后,因怕孔甲治罪,因居住的地方此前是“丘”姓,遂改姓为“邱”,人称“邱公”,称刘累隐居的城池为 “邱公城”。后来,孔甲知道后,不但不追究其责任,反而下令邱公复更“刘”姓。如此,刘累便成为史载的中华刘姓第一人——如今8000万刘氏子孙的始祖,邱公城也成为刘氏文化的发源地。

北宋名相王安石曾作诗:“神物惊天拢可骑,如何孔甲但能羁。当时若使无刘累,龙意茫然始得知。”刘累身后3000年的北宋时期,学识地位如王安石者,还对此故事津津乐道并以诗赞许,可见刘累在历史上的影响。

刘累身后1600多年,其后裔刘邦建立大汉王朝。这位提三尺剑取天下的平民天子,给自己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他说自己是龙之子,且自称“真龙天子”。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上“龙与帝王”的难解因缘。

湖大坝北端的招兵台山,郁郁葱葱,翠柏苍绿,山南面陡峭险要,我们当地人叫它“陡坡”。相传刘秀被王莽追杀,曾隐藏在此山中,并在此招兵买马,拜祖中兴,最终建立东汉王朝。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也曾在此招兵买马,“招兵台”便由此得名。1958年建设水库时,改名为“昭平台”,意为平安、祥和。

2000年,在昭平台的原址修起了刘累陵园,整座建筑群前瞻湖、后枕山,场地宽阔、气势恢弘。陵园内有始祖大殿、刘累祠,还建立了龙文化碑林、世界刘氏纪念馆、世界刘氏会馆等,历史又重新回到现实。风格质朴、古色古香的始祖大殿里,刘累像栩栩如生,他左手踞膝,右手扶龙,坐东朝西,神情威严,俯视着碧波粼粼的昭平湖。那条龙的头微微抬起,凝视着它的主人,目光中尽显温顺。

殿后百余米便是刘累公之墓。偌大一座坟丘状小山,两旁翠柏郁郁。墓前伏着一只赑屃(bìx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赑屃背上驮着一块高约5米的石碑,上面是刘少奇之子刘源亲笔所书的9个遒劲大字:刘姓始祖刘累公之墓。碑的背面是刘姓源流,详尽记述了刘姓的得姓过程及刘累公的丰功伟绩。碑帽正反两面均为二龙戏珠图案,正面有“御龙氏”字样,背面有“唐尧之裔”字样。

如今,这里已成为华夏刘姓族人心中的圣地。每年4月19日,刘氏子孙聚集在这里。顶礼膜拜的热烈场面、根脉相牵的澎湃之情,是难以用笔墨描绘的。

其实,凡是汉族人都应拜一拜这位德高望重的御龙人。因为,刘姓后裔的发展丰富了汉文化。我们的民族称为汉族,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称汉语言、汉文字,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刘邦所建的强大汉朝的影响。刘氏为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汉族的形成,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4 15:06: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昭平湖就是这样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23:58 , Processed in 0.0358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