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寻根记节选) ——捶边鼓 涔北故土1
乡情、亲情,古里古怪的。
十多年前,两位七十多岁的宗亲为续谱造访,请我支持,我不大理解,也没有理会。但从去年清明起,我却为宗族续谱而魂牵梦绕,为了弄清我们这族毛姓的来源及其繁衍,花自己的钱,上省城,回家乡,访宗亲,甚至竟然将沉睡了百年的墓碑挖开看个究竟。
五年前,家乡亲友们包括胞姐胞弟家里办喜事,我都没有回去恭贺过;三年前回去了,但喝杯酒、扒几口饭,回头就走人;可前年前茂华叔接儿媳妇,我和妻子一住就两晚三天,并同妻子、老堂兄、老同事跑遍了全村。惊讶发现:走遍全球,家乡最美。
一年前,写文章,做报告,一律的官言套话,说今天、明天,昨天说的不多;讲城市乃至讲到国外,讲家乡的很少。拉家常,侃大山,内容总是:子女若何,事业成否,收入几许,休闲哪门。然而,去年父亲节,儿子的几句祝福,突然引发我对父亲的缅怀,对往事的追忆,几大篇文章一气呵成,一发难以收拾,还让杰、艳姐弟激动了好一阵子。
只因家乡这方水土滋养我二十六年,我的血肉、骨骼、经络、皮毛,以及五脏六腑,是家乡水土的结晶,是祖宗躯体的更替。我的灵魂、思维、智慧、知识以及我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本领,是家乡水土的精粹,是祖宗灵魂的升华。
猛然醒悟:我的血压之所以居高不下,却原来是,我血管里汹涌澎湃的血液,正以一日千里之速向它的发源地奔腾,奔腾!
(2007年3月)
祥哥冬夜叙家谱 2006年12月22日
前几天,腊月初一,回老家吃酒,首先拜望和造访了“祥哥”。
祥哥名先祥,今年83岁,和我同爷爷,在我们这房十一个兄弟中他年龄最大,我们一直都亲切地叫他“大哥”。我称他“祥哥”,是祝愿他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祥哥不仅宽厚、善良、勤劳简朴,而且聪明、健谈,记忆力很好。嫂子刘上秀,82岁。身体都还健康。
祥哥和嫂子就住在孙子祖军家里。祖军的楼房建在古堰坡岭上,门前一条水泥公路沿着一条灌渠由西向东。屋后一大片山坡是祖军开垦的橘园。我平时回家路过,一般只打个招呼,有时偶然停一会儿,送点小意思,也不足一根烟的工夫。本次我是专程造访。
我和妻子、老弟来到祥哥家已近黄昏。
堂屋空无一人,几声“大哥!大哥!”喊下来,嫂子、大哥相继出来,为我们这几位不速之客而惊喜。他们刚刚劳动归来。接着又跑出来一小女。孙子祖军夫妇已外出打工,女儿业群住在山坡下老屋里,显然,老哥嫂除照看重孙、料理家务外,还有那一片橘园和几亩责任田的料理。
还没等我开腔,祥哥晃着没有手的右臂,十分激动地感谢我,感谢我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这反倒让我愧疚不已。
祥哥是个残疾人,只有一只手、一只眼。右眼为躲壮丁而自残。右手在1976年秋收中不慎被脱粒机打断,由于当时条件限制,不仅没将手接上,而且也没有任何补偿。此时我任大队支部书记。祥哥却无怨无悔,并以一个正劳动力出工,以后又种责任田,完成各种提留。我回家多次,从没听到他叫一声苦。以后我从母亲口中得知他的处境和人格后,既肃然起敬,又倍感内疚。因此对祥哥的感激我如坐针毡。
“小时候,我们就是和大哥一家进出一间堂屋哩!”我对妻子说,把话题引开。
“就我所知……”祥哥立马滔滔不绝,按照电话里的预约,从祖屋谈到祖宗。
高祖讳宗举,生三子。长秀方,方生士甲,甲生承坤,坤无子,过继祥哥。曾祖秀林,生祖父士华,祖父生大伯承德、二伯承芹、我爹承楚。祥哥为大伯长子,大伯将长子过继,也够大放的。叔曾祖秀友,生士焕、士亮,焕亮两弟兄年轻时因在津市小渡口长期做木工而定居湖区,焕生承贵、承斌,亮无子。在承字辈中除承贵承斌外均已相继作古,先字辈中也有先祖、先彩、先春随父而去!
“好象毛家嘴的一部分人是从我们这一脉发过去的,但不知从何时算起。”祥哥一口气说完后,又提出了疑问。
“高祖之前是谁?始祖是谁?”老弟迫不及待地不断发问。
“我也不知道了,只晓得何家坡还有几座祖坟,前几年清明节我还去挂过亲的。唉——”祥哥叹了一口气,想了想,接着说:“原来是有墓碑的,大跃进时挖去筑堰堤了,不知丢在何出处!”
他的声音变得悲怆而低沉,屋内悬吊的那支电灯炮也忽明忽暗,窗外漆黑,远处传来几声犬吠。
“明天我带你们去看祖坟吧!”祥而坚定地说。
离开祥哥家,正值子时。
关家岭下卧高祖 2006年12月25日
第二天(腊月初二)上午,九点半钟左右,我同妻子又来到祥哥家时,祥哥正背着大捆棉梗从山下走上来,步履显得还轻便,根本不象八十多岁的残疾老人。祥哥微笑着说:“趁你们还没有过来,我就见缝插针,背一捆少一捆的!”他一只手将棉梗扔在柴堆上,抬脚就领头走了。
正在山下堰边抽水的堂弟先元也跟了上来。
我们向何家坡一路走过去,祥哥边走边介绍。我们沿途才知,叔曾祖母墓在花生地,这是小渡口承贵叔的祖母。伯曾祖父墓在小边丘,这是祥哥过继后的曾祖父。
何家坡在三生产队最北面关家岭下,与宜万乡共和村仅山岭上一条毛路之隔。山坡阳光充足,但土壤贫瘠。六、七十年代,只有一片茅草,快三十年了树木还是没有成林,依然是丝茅草遍地。山坡下还是两户人家,我在家的时候,东边是罗宗法,西边是毛业佑。现在业佑搬到村部去了,李秉贵和宗法换了房。
就在两户之间,离西边那户不足二十米处,三座小土包以倒品字型一前二后呈现在我们眼前。
祥哥不假思索地指着前面的小土包,坚信不移地说:
“这就是我们的高祖宗举,墓碑原来就立在这里的!我记得清清白白!”我脸上突然掠过只有我自己才能感觉到的愧色!
“这后面两座就是高祖宗举的父母,我们的老祖宗,但我不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了,也更不知以前的祖宗了!”
祥哥的话我们坚信无疑。
然而,在先祖墓前,我的心情突然沉重起来,不孝之感和负疚之情油然而生!不知先祖何名、何来,知先祖之墓而不护之,不祭之,不彰之,枉为先祖之后裔也!
“哎!那边有块碑!”元老弟的惊叫把我从愧疚中拉回来。
我们眼前一亮,几米外一座墓前露出半截墓碑。
“这一片都是我们的祖坟,挖开看看吧!”祥哥兴奋极了。
元弟找来锄头,顺墓碑轻轻地抠下去,一直到碑文终止。当碑文清晰地显现在我们眼罩的时候,我们高兴的几乎跳了起来!
此碑是民国十四年清明节为毛公传禹及朱老孺人夫妇刻的合碑,碑上有孝子宗科、宗举、宗辉,孝孙秀和、秀安,重孙士友,玄孙承发、承久。
碑文让我们再明白不过了:墓主乃我高祖之父母,高祖还有兄宗科、弟宗辉。从碑文中没有我高祖宗举后裔来看,碑文所载孙、重孙、玄孙不是宗科之后,就是宗辉之后。这碑显然也是他们立的。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许是祖宗有灵吧!
祥哥疑惑地说:“这碑应该立在品字墓中间,怎么到了这里?怎么——?”
这时候,一位身着军棉大衣拄着拐杖的老人,在友凤的搀护下,颤颤巍巍地走过来。
“先为哥!”我一眼认出,尽管三十年未见面。为哥年龄和祥哥差不多,但身体就差远了。为哥说,在十多年前,他发现了祖宗这口碑,就和业青抬到这里,但不知是哪座墓的,只得暂时立在这里。
尽管是张冠李戴,但功不可没,孝心可嘉!
接下来,我们寻遍何家坡所有坟地,再也没有发现任何可考的墓碑。看来,今天在这里是不可能弄清传禹公之前的列祖列宗了!祥哥自言自语地说:“唉!我没读书,少见识,对祖宗不起呀!要是你们大爹在世该多好啊!”
我们的大爹乃大伯,也就是祥哥的父亲,可惜他老人家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大伯读过几年私塾,是承字辈中的饱学之士。我脑子里的几点之乎者也、孔丘孟轲、孙文老蒋、朱毛红军的概念以及许多故事,最先都是从大伯口中得知梗概的。此时我当然希望大伯显灵,哪怕是南柯一梦也好。
我又突然怨天尤人起来:假若我们的近祖只要有一位稍有能耐的贤达,我们寻根问祖也不至于如此艰难!假若没有“大跃进”和“文革”等极“左”的影响,我们的族谱也肯定完好无损!有家必有族,有家族就有民族,没有民族哪来国家?
顺着缕缕阳光,抬头从山坡下往山顶望去,从何家坡上去百多米就是关家岭,又不竟突发奇想:祖宗们怎安睡山下,何不敢为人先,高卧关家岭,给子孙们百倍之勇气和万年之吉祥!这也许我言重了,请先祖们海涵吧!
“哎,到业兵家去吧!他有文化,知道的肯定比我多!”
祥哥打破了我的沉思。我们拔腿就跟着祥哥往毛家嘴走去了。
秀太一脉属宗举 2006年12月28日
业兵,论辈分,他低我一辈。他很聪明,读过高小,石公大队六七十年代的一把好算盘,当过生产队会计,大队年终结算和清理帐目也总离不了他。二十八年没见过面,他也应该是快七十岁的人了。
我清楚的记得,业兵的家在毛家嘴西头。藕垱堤北有一丘水田,田的后坎三米多高,业兵的屋子就坐落在田坎高处的山嘴上。意外的是,业兵住那座土屋,比二十八年前更破旧。屋前坪,散落着柚子、果皮,还有杂草。屋内有点狼藉,也许是铺盖半旧,不得主人欢心而无人精心整理。
在主人的招呼中,我们来到后厢房,分别围坐在几把陈旧的小木椅上。我的小椅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不时地晃动。墙边几截燃烧过的棒棒柴告诉客人,这里是火坑。然而,这火坑无沿、无坑、无炉,当然也就无火了。和房子一样,业兵穿的那件人造革外衣,黑漆已经剥落。天性使然,妻子又动了恻隐之心。
对于我们的突然造访,业兵反应十分平静,国字脸上偶尔露出微笑,说话依然那样慢条斯理、轻言细语。
听说他也很关心寻祖的事,我没有寒暄,直说来意。
“你们毛家嘴这一大支人,是宗科的,还是宗举、宗辉的后人?”一直没有说话的祥哥发问。
“是宗科。宗科的儿子是傻子,就过继宗举之子秀太为子,毛家嘴大多是宗举的后代呢!”业兵恳切的语气让人不容置疑。
“这就对了!”祥哥如获至宝,高兴地站了起来!
接下来,业兵拿出为他爹先柏治丧时的孝簿来,把秀太后裔娓娓道出——秀太生士忠、士钰二子,忠无后。士钰生承峻、承绪、承道、承显、承达、承癸六子。我所熟悉的先海、业全、业发、祖国乃承峻之后;先红、业万、业千乃承道之后;业银、祖亮乃承显之后;先力、先柏、业金、业佑和眼前的业兵乃承达之后。
“那毛家嘴东头先为、先进、先高又是谁之后?”我和先元同时发问。
“不是宗科的,就是宗辉的!”
祥哥和业兵同时坚定地回答。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七拼八凑,将高祖宗举公一脉“一宗四秀五士十三承”四世基本理清。
辞别时喜出望外,业兵郑重地将珍藏的一本发黄的《毛氏简谱》送给我。这简谱是1999年年5月用蜡纸刻印的,极其简单,虽不足续谱工程的十分之一,但却是业松、先科两位作古老人的两年的心血,为我们寻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离开业兵家时,太阳当空,暖融融的。
近祖原是乘基公 其实,我为这《毛氏简谱》追寻了一年之久。 据长辈们说,我们这族毛姓是有族谱的,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六十年代丢失。前几年我就听说,业松和登五(先科)两位告老回乡的老先生、老族亲,历尽艰辛,编了个《毛氏简谱》。
去年夏天,我从业松的侄子祖云那里追起,一直追到业祝先生。祝先生告诉我,他家藏有业松先生的《毛氏简谱》,用钢板刻印的。业祝担心原件丢失,将《简谱》抄其要点,托老弟带给我。于是我就知道了《简谱》主要内容。
从业兵处喜出望外地获得《毛氏简谱》原件后,我迫不及待地看了三、四遍。回常德后又立将其复印,把原件收藏好,早已完璧归赵。
近万字的《毛氏间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汗水和心血。业松、登五两先生,为寻根问祖,自发自费,跋山涉水,普查湖南,追考江西,寻究浙江,前后达三年之久。待到编辑刻印成书,他们已分别是七十六、七十三岁的耄爹老人了。在我看到《简谱》时,两位先生已相继作古。
我被作者的精神震撼!我为简谱的成果感激!
《简谱》扉页有业松先生给收谱人的一封感人的信,摘其要:
……本来打算给每户印一份的,但没有资金,只能印出这多份,也花了几百元,这点钱本人做了贡献。因我读初、高中时,几个祠堂给了我很大资助,而我一生多在外地工作,对族中没有什么报答。仅以此留个纪念,表达我的心意。关于宜万岭、跑马岭和毛家嘴这三房,我无法查实,也给各房寄一份,供后代知其派行而做参考。
余现身居异乡,既未做官,也没发财,此乃终身遗憾。但又思念故乡,游子心,故乡情,家乡的山山水水,魂牵梦绕,自己做了一副对联照应:
历经坎坷一生正气喜在武水河畔安天命;
饱经忧患两袖清风乐于韩山脚下度晚年。
由于时代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简谱》对毛姓的源流叙述不够精确,对我始祖的迁出地考证无果,对始祖以来的蕃衍只简述他们自己的那一小支。尽管如此,她却是千万两黄金也买不到的一本家族史书。
因《简谱》得知:毛姓源自姬姓。作者从《中国姓氏大全》、《百家姓》、《千家姓》和《中华万姓统谱》等资料中了解到,周文王之子姬叔郑或姬伯封毛国或毛邑,后裔以国为姓;历史上也有贵族酋长姓毛的。还列出了毛姓几个知名历史人物。
因《简谱》得知:我们这支毛姓的始迁祖叫乘基公,公有三子,其后裔分布在中武乡、宜万乡边界:长子的在双堰村跑马岭一带;三子的在宜万村宜万岭一带;次子就是我们,在石公村毛家嘴和共和村李家嘴一带。次子金滔公生锡贞、锡佑二公,传禹公是锡贞公孙子。依此排列,可以将乘基公至犬子阗杰共十一代列于下:
1始祖乘基公—2金滔公—3锡佑公—4戴公—5传禹公—6高祖宗举公—7曾祖秀林公—8祖父士化公—9祖父承楚公—10鄙人先金—11子(业)阗杰。
因《简谱》得知:我们这支毛姓人的派字,在乘基公后是“金锡戴传宗,秀士承先业,祖德裕光隆,诗书训义子,文学达上邦”二十五代。然而过去一直只晓得口头相传的十个字:“秀士承先业,祖德裕光隆”。
我们应该衷心感谢、永志不忘为寻祖续谱而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古宗人——业松先生、登五先生!
乘基太公何处来 2007年2月18日
丁亥大年初一,我反复翻阅着有关毛姓方面极其有限的几本书籍,为本族来源而琢磨,推敲,思考。
业松、登五先生所撰简谱称,我们这支毛姓可知的始迁祖是乘基公,但是乘基公何时何地迁来湖南澧县涔北乡(即石公、共和一带),简谱没有交代。2006年3月,湖南社会科学院毛炳汉教授送我一本《毛姓史话》,已略知湖南毛姓播迁轨迹,但不知我地毛姓何地何人迁来,更不知道我族近祖乘基公是直接从北方、还是从浙江、江西或其他什么地方转迁过来。
年前,我从家乡寻祖回到常德后,通过多种形式和多条渠道向常德本族内寻找族谱。凡毛姓熟人、与毛姓相关的熟人,或登门拜访,或电话求援。工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天,我有幸找到了三种《毛氏族谱》,
常德市农机局毛先清族弟,与我姓名仅一字声母有异,我们都是农垦老同事。那天下午,他在电话那头高兴地告诉我,他家乡新洲镇可能有一本残旧的《毛氏族谱》,我欣喜若狂。第二天上午九点多种,同先清驱车到了他堂兄先甲家里。七八个宗亲围在火炉边,一边议论,一边翻看着一本没有封面、页码残缺、黑黄黑黄的线装书。中缝里印着“毛氏族谱•注诗堂”。这是首卷,目录很清楚的记着一至一十九卷的内容。几位年长宗亲说,我们澧北毛姓同他们是一家人,都是从江西迁来。1948年修了通谱,恰遇解放而付之一炬。该书直排版,繁体字,无标点,又凌乱,一时很难弄清楚,回城后经复印整理,仔细琢磨了三天,总算弄清了大意。
没过几天,司机袁建喜师傅对我说,他战友毛先红好象最近也续了谱。毛先红是湖南广积米业公司老总,久仰但未曾谋面。我当即一个电话打过去,先红说他家里正好领了一套新修的族谱。一个小时后,小袁从先红家取来两大本封面红底烫金的《毛氏族谱》(2005年),横排版,一目了然。
也几乎同时,中国常德诗墙续建办公室毛欣法宗亲也慷慨借给我一套汉寿县《六修毛氏谱》(1996年)。
三种族谱显示:常德毛姓有两批先后从江西迁来,但都没有我族之踪影。《武陵毛氏族谱》和《毛氏族谱》都说他们迁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距今已有八百六十四年历史。《武陵毛氏族谱》为澧县道河、鼎城区蔡家岗、临澧县四新岗、慈利县和桑植县等地毛姓所修。《毛氏族谱》为津市新州鲁家坪、澧县官垸、道河和安乡的等地毛姓所修。这两支毛姓实际上是一宗人,两谱一词地说:
鼻祖廷辉公,仕晋为吏部,居南昌府酆城县毛家岭凤形山左,坐西北向东南,村中尽毛人所居,代有显宦。后裔有一世祖屾公,仕晋为光禄大夫。二世组国基公,为唐天授年间文化殿大学士。三世祖智聪公,五代后唐清泰时任考功司。四世祖诗公,宋定国将军。五世祖荣阳公,宋建炎戊辰进士,庐州知事。荣阳公生大纲、大经二公。纲公迁湖广承天府,世阀至今不衰。
大经公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癸亥岁五月,为避战难从江西南昌府酆城县迁来古澧阳军州东关外响水桥丹凤溪(即澧州旧城东门外凤凰堰)。
大经公乃始迁祖,公生鸿羽、鸿翎二公。翎公生镇楚、定楚二公。定楚公生靖康公,靖康公居大司寇,授十三省清吏司郎中,诏入朝为台谏,素性刚直,人多敬惮,后御葬临安西。公生宝逊、宝珠二公。宝逊公生玉泰公。玉泰公生实衍公。实衍公乃进士,生山甫、荣甫、华甫、德甫、奇甫五公。荣甫公任金华太守,徙澧阳北山。华甫公乃武举,有智勇,元顺帝辛丑二年,诏赐行军校尉,加授武毅将军,徙华容县。德甫公,乃京监,徙湖北公安县。奇甫公,徙巴陵县。
看到族谱中“荣甫公徙澧阳北山”和“德甫公迁湖北公安”两语,当然一阵高兴。
汉寿《六修毛氏族谱》则说他们迁于江西吉水,距今也有六百零三年历史。 族谱为汉寿县毛家滩、常德市鼎城区牛鼻滩、石门桥等地毛姓,于一九九六年修成。
从上面资料分析,至少可以知道:乘基公不可能从江浙或者汉寿直迁过来,他可能是迁徙澧阳北山的荣甫公之裔,也许是迁徙湖北公安县的德甫公之裔,但都无实据。据考证,山甫公之裔于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开始合修《毛氏族谱》,我族代表业松先生参加了会议,由此看来,属山甫公的可能性大一些。可惜的是,合修族谱已经丢失。
看来,我支族源头,在三种毛氏族谱中,从迁徙轨迹和人丁分布中是没有办法弄清楚了,或许在派词中能够找到,即使一点影子对我也是个安慰。我支族的派词,因族谱失传,只凭目前尚知道先祖名字推测和族中流传编成。“……乘,金锡戴传宗。秀士承先业,祖德裕光隆。诗书训义子,文学达上邦。”现已繁衍到“裕”字辈。
然而,太令人失望的是,三种族谱中都没有我族派词的记载。
乘基荣甫承大经 2007年2月26日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月初八中午,手机突然传来士堂族叔的好消息:1948年《毛氏族谱》全套九册终于弄到手了!我如获至宝,当即趋车前往澧阳镇,下午即回。
通过近一年的艰辛寻找,1948年由澧水流域部分毛姓合修的《毛氏族谱》终于浮出水面。那几天,我工作之余,日以继夜,谱不离手。首卷和其他相关部分已复印在存,原谱即将完璧归赵。收获颇丰,最振奋的是找到了根:我澧县中武乡、宜万乡边境这支毛姓确实来自澧州兰江驿,我支祖乘基公乃澧州始迁祖大经公之23世孙,荣甫公之15世孙:鄙人乃大经公之32世孙,荣甫公之24世孙。
第一,大经公七世孙、实衍公次子:荣甫公,字兰溪,号凤池,居兰江驿,元皇至和时进士第,任浙江金华太守,后解组归澧,复迁澧阳北山,镇守土司。系九百户和石门马鞍铺二处支祖。荣甫公生子三,长景星,元武举,知新森县,升赵州刺史,后升定远将军,镇守土司。迁澧阳北山九百户。
我老家祠堂所在地就叫九百户,以此为中心的陈管垱、石公桥、毛家嘴、李家嘴、关家岭、宜万岭、指挥铺等地均是同一派行的毛姓。但遗憾的是,族谱仅载景星公生玉、珍、珠、璜、珮五子,再无下文。这是此次合谱的最大缺陷。
第二,我支族派词和其他二十多支族派词一并录入,并理清了世系:经-翎-楚-康-逊-泰-衍-甫-星-玉-志-仕-金-贵-伯-羽-廷-滨-政-凤-炳-鸿-乘-金-锡-戴-传-宗-秀-士-承-先-业-祖-德-裕-光-隆。对23世“金”字辈以前世系,在此正月初七之前,我们竟概然不知。
第三,清乾隆十九年甲戌二月十二日,澧水流域毛姓各支签定了重建澧城总祠合约,我九百户支族有资万、玉其、新三、乘时四公参加并签字。在重建祖祠捐款名单中,我九百户支族有资万、柱石、玉其、新三、佩石等二十四公,占总捐助人的百分之十,也是三十二支中捐资人数最多的一族。
由此可推测,九百户当时丁众相对较多,实力也比较强。
先祖风光六百年
澧州毛氏从江西迁来已864年了。从清同治《直隶澧州志》(时截1795年)、清《嘉庆常德府志》(时截1861)和现有的毛氏族谱中得知,澧州毛族在十七世前近六百年中,达官显宦辈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族谱记载难免攀附,许多表述也时现谬误,但这都无损于先祖的伟绩丰功。为了激励后人,暂且辑录大部如下,日后自有贤哲甄别。
四世至十世代代显宦,尤以毛颖。
四世祖毛靖康,宋大司寇,十三省清吏司郎中,入朝为台谏。素性刚直,人多惧惮,被残害,血流七日夜,御葬临安西。
五世祖毛宝逊,少司农,进士,授户部左侍郎,宋德佑元年(1275)任澧州安抚;其弟毛宝珠,宋进士,任河南正四品参议大夫。
六世祖毛玉泰,宋开禧(1205——1207)癸未进士,钦取大理寺,淳佑时升大理寺评事,后又升镇雁门关。
七世祖毛实衍,字兴旺,号世爵,进士第,从六品承务郎。
八世祖毛山甫,字兰岩,号碧菴先生,进士第,知山西平阳府。公极清廉,重国爱民,澧志以廉慎著。山甫大弟毛荣甫(即我九百户始祖),字兰溪,号凤池,元皇至和(1328)进士第,任浙江金华太守。二弟毛华甫,字兰声,号东儒,武举,有智勇,行军校尉,加授武毅将军。三弟德甫,字兰亭,号绣水,在京监元。四弟毛奇甫,字兰瑞,号佩菴,元丙子辟举, 知四川省成都府华阳县。
九世祖:毛山甫的三个儿子均为官。长子毛景悠,明洪武时科武举,后召入京为都尉。次子毛景忠,字德全,号良弼,别号东湖,进士第,明洪武二十五年任江西瑞州府上高县知县,例赠文林郎,著有《大野东溪游景稿》。三子毛景恕,任山西平阳府知事。
毛荣甫长子景星,元武举,壬子科进士,授知新森县汛戎司,升赵州刺史,后升定远将军。次子毛景明,元庠生。三子景昱。
十世祖毛颖,字尚卿,洪武丙子(1396)科中试,署宛平县学,升保定教授。左都御史张廷兰奏升初州牧,即任三月,升真定太守。时冀州大饥,民反如蚁,御差颖公往和,颖曲为赈济,又授吏部给事中。成祖于兰江旅邸敕建“瞻云楼”,亲笔书“瞻云楼”三字,又赐玉石图章一颗,上刻“世景堂中人”五字。年六十,因见朝纲日紊,解组归澧。不久,宣宗龙飞诏入京授吏部尚书。每临朝,冒雪待漏先至,宣宗问颖曰“毛颖公来早勿冷乎?”颖曰:“臣之事君,虽冷何赐!”宣宗与珍裘赐之,又赐玉石笏。礼部侍郎易以和赠联于瞻云楼,曰:“宣宗恩赐珍裘貂,永乐钦颁御制楼”。时七十一岁,告老荣归。享寿七十五岁,卒于正统四年己未岁。著有《易春秋解》、《溪东集》。
十一世至十九世也相继为官,尤以毛棠。
毛棠,字宗召,生于明成化二年,弘治十一年戊午科举人,弘治十八年乙丑岁(1505)进士,知饶平县,升西安府太守。以刚介著闻,召补风宪,李尚书如圭以忠耿奏升公为广东侍郎御,正德庚午年楚人与逆珰隙,珰倾其乡以快忿,因并累焉。及白,李尚书保奏,诏还旧职,寻卒,卒于嘉靖四年乙酉岁,享年五十九岁。公幼敏,过目不忘,事亲极孝,训弟俱成名。著有《玉华篇》、《岭南漫稿》。
毛济,字大川,明景泰庚午(公元1450年)科举人,淳化县知事。毛贵,字天爵,生于明永乐二年(1404),景泰三年(1450)进士,弘治时任江西太和县知县。 毛玠,明庚子(公元1486年)科举人,嘉靖丙戊年进士第,知资阳县。毛奋,字振凤,任湘阴县训导、武陵县教谕。毛如凤,字比上,岁进士,湖北荆门州训导、通山县教谕。毛应龙,字九大,岁进士,任湖北当阳县教谕。毛之斐,字凤卿,任四川保宁府廊中县知县。
景忠公之子开先公后裔在忠公支系中仕途辉煌:
大经公十一世,毛开先之长子毛太一,字道初,明洪武辛酉科举人,壬戌科进士,乙酉年任钱唐县知县;次子毛任一,字道远,邑庠生;三子毛精一,字微妙,明进士;四子毛曾一,字崇武,洪武二十三年庚午科举人,二十八年癸酉科进士。
毛元珠,字文泉,明洪武丙子科举人,长沙府教授。毛元超,字永祥,明进士出身,四川任知府九年。 毛元泗,字宗圣,明宣德丙午科举人。 毛元俨,字季明,明永乐六年戊子科举人,候选武陵县教谕。毛元伦,子道明,明永乐十五年丁酉科举人,十八年辛酉科进士,任江西赣县知县。毛肇文,字名先,明杭州通判。毛肇江,字凤竹,邑庠生。
毛储元,字伯善,世父凤歧,政德丙子(公元1516年)举人,历官赣县知县。父毛凤来,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举人,绵州学政。储元中嘉靖乙卯(公元1555年)乡荐,博学能文,初知陕西石泉县,调延州,建城御敌,关中有“铁延州”之谣,补扬州郡贰。元子毛羽,万历甲午(公元1594年)举人,知五河县。毛伦,明正统贡生,筠连教谕,以子凤歧赠知县。
毛化吉,字长坡,明荣府纪善司。毛化龙,字思礼,正七品。毛化美,字仁深,明宣德乙酉举人,正统己未科进士,辛酉年知桂林
丰城鼻祖待溯源 2007年2月28日
澧州毛氏源发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鼻祖乃晋吏部廷辉公。那么廷辉公又是从何处迁来?
显赫的丰城鼻祖。澧县《毛氏族谱》和武陵《三修毛氏族谱》载:祖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鼻祖毛廷辉,仕晋为吏部,居南昌府酆城县东关外毛家岭凤形山左,坐西北向东南。村中尽毛人所居,显宦辈出。后裔先后有屾公,仕晋为光禄大夫;国基公,为唐天授年间文化殿大学士;智聪公,五代后唐清泰时任考司功;诗公,宋定国将军;荣阳公宋建炎戊辰进士,庐州知事。荣阳公生大纲、大经二公。纲公迁湖广承天府,世阀至今不衰。大经公为澧州始迁祖,公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癸亥岁五月,为避战难从江西南昌府酆城县迁到澧阳军州东关外响水桥丹凤溪(即澧州旧城东门外凤凰堰)。但在史籍中还没有找到廷辉公、屾公、国基公、智聪公、诗公和荣阳公的相关资料。
显然不是毛俦公。毛炳汉教授所著《毛氏史话》称,江西南昌一带毛氏的始迁祖是毛俦,但丰城始迁祖是谁尚不清楚。毛俦乃毛伯郑之七十世、毛宝之十二世孙。俦,字寿山,号慎斋,唐贞观二年(628)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任岳州太守,升江南道大使参知政事,显庆二年(657)赐金紫光禄大夫,他因喜爱江西的风景名胜,遂从萦阳迁徙到新建(今南昌市)钱州定居。俦生子六,除长涑迁岳阳,四子硅迁平江外,其他均繁衍分布在南昌、宜丰等江西中北部。
从迁徙时间上看,澧州毛氏南昌丰城祖始毛廷辉早在毛俦之前两三百多年,丰城的始迁祖显然是另一位老祖宗,有待专家和后贤查考。
毛静宗亲承诺帮忙。丰城博物馆毛静宗亲,从事毛氏研究多年。我在电话中与他联系,他说,从丰城迁出的姓氏不少,其中就有毛氏。常德方面也有不少从丰城迁出的,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启祥的近祖。由于当地没有氏族志,从史志上很难考证到人。丰城有几个乡镇毛姓较多,只要是地名准确,参照当地《毛氏族谱》,一般会弄清楚的。热烈欢迎我去丰城,他鼎力帮助我。这是去年清明前的话了。我已约好先清、自胤、怀中,但琐事缠身,至今未成行。
发脉黄帝姓源姬 2008年12月30日
澧州毛氏来自江西丰城,那么丰城毛氏又源自何地?毛氏起源何地,发脉何人?几天前,毛炳汉教授在湖南省图书馆发行了由他主编的《中华毛氏通书》,根据他的说法和网络里的相关信息,应该是“上启黄帝,下承姬昌;以国为姓,始祖叔郑;东晋南渡,丰城迁常”这样几句话。
上启黄帝,下承姬昌。黄帝的母亲附宝于轩辕台生下了黄帝,取名轩辕,轩辕居住成长在姬水之滨,便以姬为姓。轩辕统一了黄河流域大部分部落后,被推为盟主,并取得了黄帝称号。黄帝有四位贤淑妻子,生子25个。正妃嫘祖生下昌意和玄嚣两子。嫘祖非常能干,带领妇女植桑养蚕,缝制衣服,一生辛劳。玄嚣生子娇极,其德行不如昌意之子颛顼完美,被派到偏远地区担任部落酋长,而颛顼则继承了帝位。娇极生子称帝喾,颛顼生子穷蝉,因穷蝉才德不如帝喾,颛顼位传帝喾。帝喾的元妃姜嫄生下后稷,后稷是帝喾的二儿子,名弃,为周族的始祖,因弃兴农有功,封弃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传到第四代公刘时,农业经济更为发展,周族兴盛起来,并定居于豳地。从公刘经庆节→皇朴→差弗→毁隃→公非→辟方→高圉→侯侔→亚圉→云都→太公→组绀→诸益→公叔直至古公亶父时,举族迁到岐山之南的周原,改国号为周。自此西周日益强盛。传到黄帝的第28世孙姬昌施行仁政,四海诸侯归服于周,子姬发继位,称为周武王。
以国为姓,始祖叔郑。周武王建立西周后,追封已故父亲姬昌为文王,两次分封诸侯71国,其中姬姓即有58国,再其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管、蔡、曹、霍、鲁、卫、毛等16国。周成王的叔父、周武王的胞弟、周文王的第八子叔郑被分封到渭河上游今岐山、扶风一带,为毛国,以国为姓,毛氏从此应运而生(后又转徙河南原阳),于是姬郑被称为毛郑、毛叔郑,又因为他是伯爵,享受世袭特权,所以又被称为毛伯、毛伯郑。叔、郑是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功臣之一,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战争。
毛伯(郑)受封毛国后,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爵位,并成为周王朝的卿士,在朝廷中担任官职。公元前827年后,宣王姬静时,毛公瘖执政,举国大定,内外祥和,姬静特制毛公鼎予以重奖。鼎上铸497字,是先秦铸字最多的国之重器,系研究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在东周和春秋时期,毛姓还是属于贵族,世袭毛伯仍在东周朝廷中担任要职,毛国也在新迁的东周国都洛邑不远,成为东周的卫星附庸国。
但是,公元前526年,毛得介入周王位之争,杀毛伯过而代为伯爵,公元前516年,因袒佐王子朝而失败和王子朝带着周朝典籍奔楚,毛国宣告灭亡。毛国灭亡后,有点权力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毛氏迁播四方。其中一支迁往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随后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定居,这支毛姓人在此繁衍了800余年,其中最兴盛的一支出了毛遂、毛亨、毛苌、毛宝。
东晋南渡,丰城迁常。西晋末东晋初,先后发生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毛宝为首的毛氏将官随晋王室南迁过江,建有奇功,其子毛穆之继承父业,后为扬威将军,因功封建安侯,食邑新安(今浙江衢州),并就此定居。在此繁衍生息到北宋初年,毛休为吉州(今江西吉水)太守并定居吉水龙城。元末明初,吉水毛太华,因避战乱迁徙到云南的澜沧卫,仅至明洪武十三年,带清一、清四回湖南湘乡县,十多年后转迁湘潭韶山定居,毛泽东是清一的后裔。
几乎与毛宝同时,澧州毛氏鼻祖毛廷辉迁徙到了江西丰城,八百余年后,其后裔毛大经播迁澧州。
我完全同意毛自银家门的看法:“从旧谱介绍,当知廷辉公必是北方与亨、苌二公有传承关系的世族,资格不低毛宝,亦非毛宝后裔一支,可能亲缘较近,但无史料佐证。有史家云旧25史记录的历史未及真史十分之一,据此即不应否定廷辉公的历史存在及本属地位。”
不管怎么说,丰城始祖至今是个悬念。
因此,丰城寻根,势在必行。
高祖石碑慰先灵 2009年4月8日
给高祖宗举公立碑,时不我待。
两年多前,在高祖宗举公墓前承诺,待续修族谱后,为其立碑祭祀,以敬宗睦族,慎终追远。但诸多原因族谱无成,且遥遥无期。
年前,我依《寻根记》草就了碑文,年后将碑文交先元堂弟。同时又分别与先祥、业全、业万在电话中沟通考证了各支世系。正月三十(2月24日)上午,先祥、先厚、先元、业全、业兵五人集体修改定稿并反馈我。我于当日下午完成碑文制版,交付常德市姻缘桥畔石刻厂用花岗岩雕刻。碑成,清明节前半个月专车将石碑从常德运至何家坡墓地。清明节,宗举公全族包括津市小渡口秀友公一脉聚集高祖墓前,扫墓、立碑、祭祀。然后在先元家酒庆。
刻碑、运送、酒食等一应资费概由贤妻春华解囊。
碑文如下:
主题:故显高祖考毛公府君宗举之墓
正文:公乃澧州大经公二十八代孙、九百户景星公十八代孙、乘基公来孙传宇公之子,生卒于清道光年间。人丁兴旺,仅录“秀士承先业”五代。公生秀方秀林秀友秀太,太出嗣。 方生士甲,甲生承坤,承德子先祥承祧,祥生业群业秀业英业菊业玉。 林生士化,化生承德承芹承楚承秀承英承秀。德生先祥先法先彩先国先祖先秀,法生业平业元;彩生业岩业东业军业兰业菊;国生业友业凤业珍小芳;祖生绍宝小平云平兰珍。芹生先厚先进先元先玉先珍,进生炎林群香,元生群芳、华。楚生先钰先金先峰先玉先英,钰生芳、艳, 金生阗杰,峰生艳芳。 友生士亮士环。亮生承秀,环生承贵承兵承英兴英。贵生先春先金先兰,春生业梅业华业元,金生雪峰竹青。兵生连生明生先平,明生生栗,平生业翔。 太生士玉士忠,玉生承峻,峻生先桃先庆先海先秀,桃生业文业贵业全,庆生业元,海生业发业奎业菊。忠生承绪承奎承显承达承道,奎生先红先兰,红生业万业千业玉业兰。显生先福,福生业银。达生先力先柏,力生业金业佑业秀业玉业珍业兰。柏生业兵业菊。 大经公三十二代孙、公之玄孙先祥先金先元领衔于公元二00九年清明节立
由于原碑至今没有着落,此碑文重在理清世系。碑在根存,往后几百年内,假若续修家谱再造劫难,凡宗举公后裔皆可在此寻根问祖。
回忆录《捶边鼓》第二部分《苦乐童年》点击标题可阅读
回忆录《捶边鼓》第三部分《书山有路》点击标题链接可阅读: 读三级党校
回忆录《捶边鼓》第四部分《广阔天地》点击标题可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