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8-20 15:19 编辑
读书《荀子·王制》(三)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7【原文】用强者(1),人之城守,人之出战(2),而我以力胜之也(3),则伤人之民必甚矣(4)。伤人之民甚,则人之民恶我必甚矣;人之民恶我甚,则日欲与我斗。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则伤吾民必甚矣。伤吾民甚,则吾民之恶我必甚矣;吾民之恶我甚,则日不欲为我斗。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是强者之所以反弱也。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功少(5),虽守者益,所以守者损(6),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诸侯莫不怀交接怨而不忘其敌(7),伺强大之间,承强大之敝(8),此强大之殆时也(9)。 【注释】(1)“用强者”:指“用强”这件事,亦即“扩张方式”。 (2)两句中的“之”字都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城守”,“守城”义,暗含消极“躲战”的意思。 (3)“而我以力胜之也”:“而”,副词,表示某状态继续存在,这里表示绝不改变务求“胜之”的决定;“以”,是副词,相当于“唯、只”;“力”是“谋求”义。 (4)“则”在这里表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尽管”。 (5)“累多而功少”:“累”,有“负担、过失、疲惫”等义;“功”,有“功业、事功、效益”等义。 (6)“虽守者益,所以守者损”:“受者”,指“需要守卫的东西”,亦即国土;“所以守者”,指“用来守卫的人”,亦即甘于守卫国土的民众。“益”,增多。 (7)怀交接怨:是说“互相结交,还联合那些对我心怀怨恨的国家”。当为“怀怨交接”。 (8)“伺强大之间,承强大之敝”:是说:窥测强国大国的漏洞,希望趁着他们疲惫的时候进行反击。“间”,“缝隙”义;“承”通“乘”;“敝”有“疲困、衰败”义。 (9)“殆时”:危险的时候。 【译文】用强力扩张领土,那就是别人守城不战也好,出城迎战也好,不管怎样我都要制服人家,哪怕这样做对于民众的伤害一定更加惨重。我伤人家的民太多,那么别国的民众怨恨我也必然很厉害。别国的民众怨恨我很厉害,那就会天天想和我战斗。人家或者据城守卫,或者出城迎战,我绝不改变谋求用武力去战胜他们,那么伤害自己的民众必然很厉害。伤害自己的民众很厉害,那么自己的民众怨恨我也必然很厉害。自己的民众怨恨我很厉害,那就天天不想为我战斗。别国的民众天天想和我战斗,我自己的民众天天不想为我战斗,这就是强国反而变弱的原因。战争胜利了,国土倒是扩大了,但民心却失去了,而且负担增多了,功业减少了。虽然需要守卫的土地增加了,用来守卫土地的民众却减少了,这就是大国反而被割削的原因。诸侯无不互相结交、并且连结那些对强国心怀怨恨的国家而不忘记他们的敌人,他们窥测那强大之国的漏洞,希望趁着他们疲惫的时候进行反击。这就是强大之国的危险时刻了。
8【原文】知强大者不务强也(1),虑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2)。力全,则诸侯不能弱也,德凝,则诸侯不能削也,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强道者也。 【注释】(1)强大:当为“强道”。“不务强”,是说不把功夫、气力用在求强大上面。“强”,有逞强的意思。 (2)“王命”:先王的教诲。“以王命”,依靠遵行先王的教诲。“全其力”,成全、增强其力量。“凝其德”,积聚巩固其德性。 【译文】懂得强大之道的人(君主)不把功夫力气用在“求强大”上面,而是考虑依靠遵行先王的教诲成全、增强其力量,积聚、巩固其德性。其力量在成全和增大,别人才不能“弱”他;其德性在积聚和巩固,别人才更不敢、不愿、不能去“削”他。既如此,当天下没有其他人足以成就王业或霸业的时候,按常规,自然必定是他取胜了。这样做的人才是真懂得致强之道的人(君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