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沅江樵夫 于 2024-8-10 10:46 编辑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二)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剖析 留守儿童是伴随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既然出现了我们就要正确面对,认真进行剖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改革开放后,由于沿海和中心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务工经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全国各地先后实施了土地承包到户责任制,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得以解放出来,他们为了迅速改变家庭生活面貌,先后走向沿海,走向中心城市,进入工厂企业打工,促进了国家产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留下了留守儿童隐患。以蔡家塘村为例,从1988年开始,30余年内,先后走出大山,到沿海务工经商的人数达到了215人。但也许有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带着孩子老婆一起去呢?这就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条件下,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当前,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同等原因,各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上,虽然课本选择上采取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但在招生和收费时各地出台了很多规定,甲地户籍的学生,在乙地读书,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学校扩容费等其它费用,而且毕业后,还不能在乙地参加中考或高考,只能回原户籍地参加相应的考试。这种制度的产生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携妻带子的可能性,也为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认识差距的矛盾。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之所以接连不断地走出家门,赴沿海和发达城市务工经商,更多的是考虑加快提高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提高生活品质。而如何教育子女则放在次要位置。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是造成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据笔者调查,相当多农民家庭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土地、离开自己的亲人,奔赴沿海和中心城市务工经商,为的是尽快改善家庭生活,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撑。笔者在该镇调查期间,和该镇所辖的冷家溪村、落马村、沙堤村部分村干部和群体座谈,他们认为: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这将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问题,其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生活压力、致富愿望造成的,也与自己的认识有一定关系。有相当部分村民持这样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了,子女就能过上好日子。至于他们的教育问题、心理孤独问题、性格缺陷等问题都没有列入他们考虑的范畴,还有的也许就根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三)监护人认识能力缺陷。留守儿童常年待在家中,除了已到上学年龄已入校读书外,基本上是面对祖父母等系列监护人。而监护人由于本身的认识缺陷,也形成了留守儿童很小就养成了性格缺陷。笔者走访了蔡家塘村5位留守儿童监护人,也全部是他们的爷爷奶奶,他们“自豪满足”地告诉笔者:“我们认为我们做得够好了,就是让孙子吃好,穿暖,不生病”,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基本很少过问,也不明白这方面的道理。对如何辅导或督促他们的学习,他们则根本没过问,因为凭借他们的功底也辅导不了。所以,普通的留守儿童家庭,平时在家,祖孙俩除了吃穿的话题外,则很少说话,久而久之,也造成了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因此,家庭教育事实上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迷茫问题需要大人指点,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