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8-17 09:16 编辑
读书《荀子·王制》(十一)
赵又春《我读荀子》
按 现在的《荀子》一书共收集32篇文章,赵又春先生的《我读荀子》只选读了11篇文章,他说一般读者只要读了这11篇文章,也就可以说基本了解荀子思想了。因为,《荀子》一书的32篇文章,《成相》《赋》两篇是文学作品而非论说文字;《大略》以下6篇不仅不是论文,而且非荀子本人所作;许多学者又认为《仲尼》《致士》也“决非荀子文”;这样,荀子本人写的属于学术论文的篇数,不会超过22篇了。更重要的是,这22篇中存在一个事实,那就是各篇内容多有重复,远非每一篇都是集中论述某个重要思想,还有文字几乎全同的段落和句子,以至于完全可以说,约占半数的、具有代表性的那些篇中所表达的思想,已经基本覆盖了《荀子》全书。 我跟随赵又春先生阅读荀子从2024年4月13日开始,到今天(2024年8月16日),已经有4个多月时间了。阅读顺序是:《劝学》《性恶》《天论》《王霸》《非相》《正名》《强国》《荣辱》《礼论》《解蔽》《王制》,共写读书笔记51篇。
31【原文】此五等者(1),不可不善择也(2),王霸、安存、危殆、灭亡之具也(3)。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善择之者王,不善择之者亡。夫王者之与亡者,制人之与人制之也,是其为相县也亦远矣(4)。 【注释】(1)“此五者”:指《荀子·王制》原文第26至第30节所说的五种做法,也即接下来说的王、霸、安危、危殆、灭亡五种结局。 (2)“善择”:好好地选择。 (3)“具”:指条件,但包括导致坏结果的条件。 (4)“相县也”:“县”,通“悬”。 【译文】以上这五种不同的做法,是不能不好好地加以选择的,它们是称王、称霸、安存、危险、灭亡的条件。善于选择的,就能制服别人;不善于选择的,别人就要制服他;善于选择的,就能称王天下;不善于选择的,就会灭亡。那称王和灭亡、制服别人和被人制服,它们之间相差也太远了。 好 【鉴赏】 孔、孟早就在反复推崇王道,并非荀子首创此说。但与前者只是空洞地倡导不同,荀子自王之“为政”、“听政”始,至王之“立身”、“事行”止,把王道的具体内容阐述得全面而详备,其政治思想的轮廓亦随卷渐次展开。 在这个缜密周全的施政体系当中,关于如何增长经济的阐述显得很是醒目。怎样有效地开发自然是荀子在很多篇目里都曾涉及的一个主题,人的主体性与自然的本体性是这个主题的两面,荀子试图通过对这两面的辩证整合来促成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求和谐的意识源于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即天人合一,这是许多学人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境界。但是与他们更多地将人作为天的附庸,不断呼吁人应顺其自然,不应听凭自己的无尽欲望而向自然无度索取不同,荀子在主张尊重自然的同时,将人作为独立并具有支配能力的个体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儒家以“仁”为本。“仁”包含着同情和爱,而这种同情和爱所施与的对象不仅有人类,还有自然万物。至宋明时“仁”更被赋予了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意味。据说程颐的学生宋哲宗曾随意手折柳枝,程颐非常严肃地告诫他不可这样,并从发芽的柳树谈到“生”,从“生”再谈到“仁”,讲了一大番道理。荀子则认为,万物不管怎样可贵,都不可能与人相媲美。因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有了这么多与生俱来的优势,所以人能“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作为一个被无数先人或时人深深思慕的力量化身,“天”的神秘莫测早已为人所熟知与敬畏。然而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一味的盲动与无序不仅改善不了人的生活,还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所以荀子提出要“适时”,希望借此走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路,一步步接近褪去神性光环的自然之天。具体而言,即“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认为,这不仅要作为一种倡导,更要成为一种法度,并设立专门的官员也就是“虞师”来督管,以切实保障“以时禁发”的实行,这在当时无疑是极具见地的新见。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迈进工业社会。在这个人们疯狂追求高品质物质生活的年代,自然的承受能力总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我们似乎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切,却几乎同时迎来了自然的反击。作为共同构成世界这个大整体的两个部分,人类与自然如何走出相互折磨的困境,是我们在重温荀子眼中的“王者之制”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所在。(百度)
丰子恺漫画:青山个个伸头看, 看我庵中吃苦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