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4-8-19 09:58 编辑
百禄桥丐帮风云录(下)
刘亚波
在百禄桥这片繁华之地,丐帮中流传着一种别具一格的乞讨方式——打棉花落。这种方式,非寻常乞者所能为,它要求乞丐不仅要有出众的口才,更要有高超的表演能力。 这些打棉花落的乞丐,手持两块相连、活动自如的竹板,站在庄铺的门外。他们轻轻一敲,竹板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伴随着这动人的节奏,他们开始唱出押韵的歌谣。他们的眼睛犹如猎鹰般敏锐,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无论是店家的货物,还是过往的行人,都能成为他们口中的素材。 歌谣的内容句句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让人听了忍俊不禁。店家们听了他们的歌谣,往往会被他们的才华所打动,慷慨解囊,给予他们一些大米作为施舍。 正月里,百禄桥热闹非凡。百禄桥郭太昌的布庄门前,来了一位打棉花落的乞丐。他手持三块竹板,边往店内走,边敲打竹板,边唱歌。他的歌声悠扬动听,如同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 他唱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恭喜老板发财的吉祥话,也有赞美老板娘美貌的甜言蜜语。甚至老板娘的项链和耳环,也能被他用其特有的唱腔和即兴发挥的内容,唱得如诗如画,令人赞叹不已。 旁人们听了他的歌谣,纷纷鼓掌称赞,郭老板也听得心花怒放。他欣赏这位乞丐的才华,更感激他带来的喜庆气氛。于是,郭老板吩咐手下取来一升大米,赠予这位乞丐,以表谢意。 从此,这位打棉花落的乞丐在百禄桥名声大噪。他的歌谣传遍了大街小巷,他也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佩。他的故事,也成为了百禄桥丐帮中一段传奇的佳话。 在百禄桥白驼寺古庙里,住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曾经也是风华正茂的文化人,却因命运的捉弄,沦为江湖中的流浪者。他们不是天生的乞丐,却不得不以乞讨为生,用笔墨换取一餐温饱。 其中有一位名叫张子墨的文人,他年轻时曾是个意气风发的书生,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诗词也颇有造诣。因为战乱他的家园被毁,亲人离散。他背井离乡,一路逃难,最终流落到了百禄桥。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拿起乞讨的碗,用那曾经书写风雅的双手,向过往的行人乞讨。 有时夜幕降临,张子墨会在寺庙旁的屋檐下,点燃一盏昏黄的油灯,取出那些已经泛黄的书卷,默默地阅读。尽管身处困境,他依然保持着文人的风骨,用诗词抒发着内心的情感。 与张子墨不同,有位从东北逃荒来的陈姓中年人,黑色马褂,一脸憔悴,看上去极不情愿乞讨,在同泰布庄屋檐下讨乞时,向老板刘庆去哭诉了他的处境。他原本是东北大学文学教授,因战乱,与家人在机场失联,自己坐在飞机上,来到了湖南,后来几经辗转流浪到了百禄桥镇。刘老板看到这位陈教授非常讲究面子,不轻易伸手乞讨,于是给这位教授一台卷烟的机器,能将烟叶切成丝后,再卷成一根根香烟,让教授在自家店铺门前卖卷烟,虽赚不了很多钱,但也能糊口填饱肚子,不至于伸手乞讨。 1947年陈教授与东北老家的亲属联系上了,得知家人在战乱逃荒中受了很多苦,但均已回到老家,并通知陈教授尽早归来,一家团聚。同泰的刘庆云老板当即掏出50大洋作为盘缠,赠予陈教授助其返乡。 陈教授返乡后,一直与刘老板有书信来往,在次年,陈教授来信,介绍了东北土改的残酷现状,恳请刘庆云老板处理掉自己所有田土,并建议把同泰布庄家业也卖掉才能保住家人的安危,刘老板拿着陈教授的信件,研究了好多天,但总认为自己辛苦赚的家业,决不会白白处理掉,于是后来,刘庆云划成了地主富人成分,挨斗挨打,家产被没收,家人受连累…… 岁月如歌,江湖如梦。张子墨和陈教授在漂泊中领悟了生存的意义。他们虽然身处烟尘之中,但他们的心灵却如同那洁白的画卷,永远保持着纯净和美好。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百禄丐帮流传的佳话。 在百禄桥的靠湖边,前往何家大屋方向,有一座著名的白驼寺寺庙,那里是大部分乞丐的栖身之所。他们的生活,或许在世人眼中是充满了艰辛与困苦,然而,这些乞丐们却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将生活点缀得丰富多彩。 每当空闲之余,乞丐们便会结伴而行,前往马栏嘴湖边。那里的湖水清澈见底,鸟儿在水中嬉戏,鱼儿穿梭于水草之间。他们或掏鸟窝,或捉乌龟和甲鱼,欢声笑语在湖畔回荡,仿佛将一切的忧愁都抛诸脑后。 马栏嘴是他们生活的乐园。每逢雨季,乞丐们便会拿着简陋的工具,到湖边挖洞,掏乌龟和甲鱼。。 在寺庙前的戏台子旁,乞丐们支起几块砖,用大盆煮乌龟甲鱼。那香气扑鼻的龟肉,让人垂涎欲滴。他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畅谈着彼此的趣事。 偶有过客,乞丐便会递上一块瓦片,在瓦片上放上一个撕下的甲鱼腿,一起共享这人间美味。那一刻,仿佛所有的艰辛都烟消云散,只留下了欢乐与温馨。 在百禄桥白驼寺屋檐下,丐帮的弟兄们一起欢聚,他们的身影虽显得瘦削,但眼中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这是一个以江湖义气为纽带,相互扶持的群体。在这里,没有身份的贵贱,只有情谊的深浅。 夜色如墨,月光洒在百禄桥古镇,一群丐帮弟子围坐火堆旁,轻声交谈。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只见一名弟子匆匆赶来,脸上带着惊恐之色:“不好了,三哥在镇上被民团欺负了!” 话音未落,众弟子纷纷起身,眼中露出愤慨之色。领头的大师兄李虎大喝一声:“兄弟们,江湖中人,义字当先!走,为三哥讨个公道!”众人齐声应和,迅速整备,疾行上街。 到达镇上,只见三哥衣衫褴褛,正被几个手持长枪的民团围在中间。民团见丐帮众人到来,嚣张地叫嚣:“哟,这不是丐帮的杂碎们吗?怎么,想多管闲事?” 李虎上前一步,沉声道:“我丐帮虽贫寒,但亦有江湖道义。你们欺压我兄弟,便是与我丐帮为敌!”言罢,他率先冲入人群,与民团们缠斗在一起。众弟子也纷纷加入战团,一时间,拳脚相加,喊声震天,民团人少,不敢开枪,只能灰溜溜的逃走。 这番激战,丐帮完胜。三哥感激地看着众兄弟,抱拳道:“多谢兄弟们相救,这份恩情,我铭记在心!”众弟子纷纷表示,江湖中人,自当同舟共济,无需言谢。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百禄桥的丐帮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漂泊的乞丐们,或许已经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或许仍在其他地方继续着他们的乞讨生涯。但无论如何,那段关于百禄桥丐帮的记忆,已经成为了当地人心中的一段传奇。 如今,当百禄桥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谈及四十年代的往事时,丐帮的故事总是被津津乐道。那些关于丐帮的趣闻轶事,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 那些曾经在百禄桥乞讨的乞丐们,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的坚韧与乐观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回首往昔,百禄桥古镇的丐帮岁月,如同泛黄的古卷,缓缓展开,诉说着那些真实而动人的故事。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乞丐们,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用他们的坚韧和乐观,书写了一段段令人动容的传奇。 如今,百禄桥已换了新颜,而那些关于丐帮的记忆,却如同古老的烙印,深深刻在人们的心中。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虽然百禄桥的丐帮已随历史长河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不灭的火焰,永远照亮着人们的心灵。那些乞丐们的身影,仿佛还在那古老的码头上徘徊,他们的歌声、笑声和故事,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永恒的传说。 让我们铭记百禄桥丐帮的传奇,传承那份深厚的江湖义气与人情味。因为江湖犹在,人心不古,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将永远伴随我们前行,成为我们心中不灭的火焰。(2021年6月,于百禄桥照相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