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2-6-1 06:52 编辑
前三十年人生琐忆(续十一)
永志
1968年春季,全国征兵。我们上学时,当年征兵工作已接近尾声,新兵都快集中了。就在革筹组开会时,工程兵接兵部队负责人突然决定在安乡一中招一点学生兵,因为是与红革会联系的,我与袁中光,金廷辉等人都报名应征,结果我被选上了。记得一中校友还有蹇在荣、李寿全、彭国权、高炎林、刘桂海、周德峰等人。在新兵连我们被编成一个学生班。带兵的是一位营副教导员,叫边万忠,江西人。报名应征时,我估计自己体检不上,因为在初中毕业时报考长沙地质学校,曾因平足不利于行走被取消资格,想当然的认为当兵对步行能力要求会更高,我没有当兵的思想准备。同学们对我去当兵也不理解,认为我是一个连体育课都不及格的书呆子,一门心思想考大学。但是,此时正进行的文化大革命何时才是尽头,什么时候大学才招生,到哪里去读大学,非常茫然!我挥泪和同学们告别,和父母兄弟告别。
1968年3月,安乡一中初中68班同学欢送周德峰(前排中) 苏俊朝(前左三)许魁湘等同学入伍合影
(五)
新兵训练在陕西省宝鸡市东郊紧靠渭水的一个叫五一农中的地方。新兵训练很重要,不仅要把一个普通老百姓训练成具备基本素质的军人,而且还要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各自表现分配具体岗位。当时我不懂这些,给首长们留下的印象不是太好。开始,边万忠副教导员为新兵连指导员,并兼任新兵连的团支部书记,我被指定为副书记,可见对我是比较器重的,记得蹇在荣同学是我们这个学生班的班长。新兵连要向设在斗鸡台的107团团部表决心,决心书由我拟文;李寿全的毛笔字写得好,由他抄写。然后,要一个人到团部宣读,我和李寿全互相推让,谁也不想承担。年纪比我们小,从安乡一中初中部来的周德峰,毛遂自荐:“教导员,我来朗读,我的普通话说得好!”从此,周德峰引起了首长的青睐,最后,他比我和李寿全都有出息,题干,当到军分区政委退休。我则恰恰相反。一天晚饭后,我与李寿全、彭国权等几个同学到营房外的山里散步,归队时错过了晚点名,我似乎很“仗义”,大包大揽,说这是我的主意,我承担全部责任,首长批评我纪律观念不强。 新兵连要向驻地在斗鸡台的团部表决心,决心书由我拟文, 李寿全
直接引起边副教导员反感的是他拆阅了我写给袁中光的一封信,信中的内容对他表现了不恭。当年铺天盖地宣传解放军是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但我这个高中毕业生经历一段“大学校”生活之后,有些失望。负责政治教育的边万忠,估计文化程度不高,不仅讲课有些东扯西拉,扣不紧主题;而且因为他是江西人,浓重的乡音我也不适应。请来新兵连队介绍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的工程兵积极分子李慎庭,更无法恭维,全场报告采取快板书的形式,手舞足蹈,我埋着头,不好意思正面看他。另外,“早请示”,“晚汇报”一类形式主义的东西,从不习惯到反感。我把部队种种感受写进给好友袁中光的信里。不料这封信被边副教导员指使文书拆阅了。据说他的初衷是想看看我的文章写得如何,也想了解我的“活思想”,因为我是部队首长看好的重点培养对像。这件事我下到连队后很长一段时间才知道,拆信的同志正好是我所下连队的文书,姓韩,1965年入伍的河南兵,因为写写画画的事情经常需要我帮忙,不久,我们成了好朋友,是他告诉我的。边副教导员认为我很高傲,要把我下到三连,那里的连长叫候志德,被认为是团里资格最老、最厉害的连长,要杀杀我的傲气。其余高中同学,有的分在中队部搞测绘,有的分到团部,到连队的仅我与李寿权,但真正到施工连队的只有我,李寿全分配到机一连担任文书。 边副教导员认为我很高傲,要把我下到三连,那里的连长叫候志德, 被认为是最厉害的连长,要杀杀我的傲气。
1968年6月,摄于20训练基地2号基地的驻军三连营房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