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52|回复: 0

萧骏琪:天道(五十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25 14: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4-9-25 14:51 编辑

天道(五十九)


萧骏琪



2005年3月14日的《湖南日报》,刊登了汉寿籍著名作家朱能毅实地采访后而撰写的通讯《收废品必须先立人品》,本文篇幅不长,千余字而已,但真实地记载了我在汉寿县城收废品时不贪意外之财的经过。以后,《常德日报》《常德晚报》争相报道,我在第一时间成为了常德市区的新闻人物。从县城花木兰伊始,到三堤两港、汉寿汽车总站,我的宾主渐渐增多。没多久,我购得一台小灵通,这下就更方便了,宾主们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到我,而我在接到了电话以后,不管赚钱多少,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我每天五点准时起床,匆匆漱洗后赶到花木兰菜市场收纸壳。菜市场在旺季时一天可收3000斤左右,淡季时也有千多斤。到上午七点多钟,我已收满了一板车一千多斤,拖到废品回收站,百十来块钱就到手了。每天下午六点多才回家,有时甚至要到晚上九时许方才收工。因为那时我的身份证掉了,就把赚来的钱送到赛姐哪里。

现在,可以介绍一下撰写《收废品必须先立人品》的作者朱能毅先生吧。

每天,我都拖着一部板车出没在汉寿县城的大街小巷中。有一个黄昏,在县城血防站门口不远处,我看到了一个张贴在木板上招生广告,广告的主人叫童荣华,70来岁了,是一位在教师岗位上执教了38年的老园丁。退休后被梬到汉寿拓潮学校读书。童老师还是汉寿县作家协会会员,善写旧体诗词,散文也不错,还获过奖。现在是署假了,不甘寂寞的他想办一个“语、数、英署假培训班”,所以在街头小巷打广告。他听说我也涉足过文学,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邀我到他家去喝茶。在童府,我知道了师母娘家也是益阳的,于是便用家乡方言和童师母交流,让童老师在一旁目瞪口呆。
       童老师说,我介绍你认识一位大作家吧,他就是汉寿县著名作家朱能毅老师。这是我在汉寿认识的第一位作家,我发现,朱老师平易近人,而且善饮。这时,我租住在花木兰一家民舍,民舍里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老太太有菜土可以种菜,有灶可以烧柴火,还有一个猪舍能囤木柴。有时摘得些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我会打电话请朱老师来享受。不管什么时候,我家的酒是不会少的,朱老师不嫌菜好菜歹,每次打电话邀请时,他会欣然前来。每次喝酒,朱老师会鼓励我把放弃了几年的笔重新拿到手中。我试着写了一个组诗《如果此处降雪》,朱老师拿去了,代我发了邮箱,也没多久,《桃花源》杂志社周岳平老师打来电话,告诉我,《如果此处降雪》将发表于《桃花源》2005年冬季刊。也没多久,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桃花源》样刊寄到了我的手中,这是我到了汉寿以后发表的第一个组诗,还有100块钱稿费。
       朱老师写《收废品必须先立人品》,是他在花木兰菜市场购物时所听到的关于我的议论纷纷,据他后来告诉我:开始时听到时并不在意,听得多了,自然萌发要写我的冲动。他毋须采访于我,众说纷纭便是口碑。直到那篇文字欲见报时,他才告诉我。我听了淡定一笑,不属于我的东西绝对不能要,这是父母从小教育过我的。但我仍然去汉寿县烟草公司找来了几份《湖南日报》,看了,感慨万千:人啊,只要走对了路,只要不贪不婪,人家自然念在心上的。那一段时间,我成了汉寿县的新闻人物。时隔不久,我种在菜土里的萝卜长势喜人,一个萝卜要吃几天时间,随手扯一个大点的萝卜,去叶洗尽后秤一下,竟然有10斤八两重。称萝卜的那天,朱老师刚好在我这里,他拍摄了我抱着萝卜的照片,又写了一份报道。约几天的时间,那份报道发在《常德晚报》上。有人笑言,今年的新闻中的新闻,竟让一个桃江人占了。两份报道没能给我的头上添多少光晕,但说实话,我的生意确实好了许多,那个小灵通,一天到晚响个不停。那个年代,零工仅20元一天,我们收废品比做零工就不止强一点了。
        我一直主要是写诗歌的,慢慢地,我的诗歌竟然在《常德晚报》《桃花源》《桃花源诗季》《文艺生活》《常德日报》等报刊发表。记得有一年(哪一年我真的忘了),《桃花源》杂志总编周岳平老师电话告诉我,我的组诗《对一个秋天的控诉》拟在《桃花源》秋季刊发表,她觉得我的诗歌很好,但这个组诗如果有个评论就更好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开心,马上和汉寿籍作家江建秋先生(牧二)联系,先把诗稿发他,请他写一个评论。牧二先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该年《桃花源》秋季刊,便有了我们的最初合作。
       不久,我加入了常德市作家协会和常德市诗歌学会。汉寿县里有什么文学采风和新春团拜之类的活动,也会邀请我参加。《常德晚报》还发表了一篇关于我的专访:《常德文学界从来没有把我当外地人看待》,我很融洽地融入了这片热土,我在这里生存,在这里奋斗。我写诗歌,也没有耽误我的收废品生意。每每到了晚上,我租住的房间里热闹起来了,朱老师、童老师、还有些文学界的朋友们齐聚于斯,大家都会争相谈论文字。一个收废品的“荒货佬”家,居然也“谈笑有鸿儒”,而且,我还会被人笑称“拾荒诗人”。


       结局
       我不想把那座熟悉的村庄    以及
       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行人   以及
       它的花   它的庄稼和溪水
       写进那缕无法捕捉的风
       然后    一齐老去


       村里那口古井仍然没有新意
       昨日黄花
       正开向朝向不一的老宅


       我们正在面对一些生癖的词语    就像
       两块巨石互相伫望    或者
       一座山遥望另一座山    然后
       以最接近的方式接近    然后
       互望对方一眼后
       匆匆逃离


       伤痛突如其来    在路上
       白色的苦楝子花纷纷坠落
       一个乞讨者艰难地爬出体外
       昨日黄花也渐渐枯萎
       而那些朝向不一的老宅
       正无可奈何地挤进墓志铭


       2005年9月,我决定回老家一次。堂兄来汉寿时,我搭过一些东西给父亲,但没见到他,心中一直不安。盛五爹死了,父亲的处境就差了许多。虽说庶吉堂的邻居对父亲很好,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事情。我搭车只到了三堂街,就是下午四点多钟了。那时的车很少,花几十块钱租车,我是真的舍不得,我的钱赚得太辛苦了。只得边走边找顺风车,就这样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到了鲊埠街,已是华灯初上了。车是完全绝望了,我选择了步行,从鲊埠街到马迹塘水电站,再到41公庄,虽然说自己还年轻,但脚开始酸痛了。坐到路边抽了支烟休息了一会,给美伯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今夜回家的消息,然后振作精神继续走路。好不容易到了筑金坝,在路边称了斤半猪肉,继续走到黄豆仑,这时候我的腿真的走不动了。路边一对年轻夫妇提出用他们的面的车送我,车费只要50元。我谢绝了,因为离家仅五里之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8:09 , Processed in 0.0318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